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纲要》对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具体内容和要求。在《纲要》的指导下,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在向《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奋进。1996年江苏、上海、珠江三角洲都举行了教育现代化研讨会,探讨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内涵和实施的策略和措施。一时间教育现代化成了热门话题,现代教育学的专着也已有多本问世。可以说教育现代化的讨论已经摆上议事日程。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说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什么叫教育的现代化?
  为了说明白什么叫教育现代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化。
  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但什么叫现代化,却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标志,从而确定它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因为中世纪时代是以神为中心,神统治着世界的一切,文艺复兴冲破了神的束缚,人得到解放,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从而使人类步入现代化的进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2]第二种观点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标志,因而确定它是以产业革命为起点。
  我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文艺复兴固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但它只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是思想的准备阶段,只有产业革命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大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生产,人类认识、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才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一深刻的变化为人类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是整个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无法比拟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3]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结合就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两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即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第二,城市化。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其城市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第四,世俗化和理性化。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所代替。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件事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标志。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信息化;第二,智能化;第三,国际化;第四,未来化。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4]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确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建设“四个现代化”,也迫切要求人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思想的人,没有时代精神的人是建设不成“四个现代化”的。
  怎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讲清楚,就是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教育现代化也不是教育西方化。现代化是从西方先开始的,而且工业化是它的主要标志,因此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5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过一种“现代化理论”,企图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这种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曾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5]
  “现代化理论”在60年代末就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众多文明中的一个类型;更重的是在60年代末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这种理论所提供的“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并未使它们真正进入现代化,许多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现代化理论”遭到怀疑。
  现代化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它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很难用普通的特征来概括它。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要分三步走,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文化上要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在观念上要树立改革开放的思想。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达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现代社会包含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现代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性。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至少在理论上、法律上是这样。第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第三,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特征。第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学校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现代教育除了保留了工业社会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特征。
  根据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不揣冒昧地提出现代教育概念性的描述: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6]现代教育有如下特征:
  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程度,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包括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等等。因此,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正如郎格朗所说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终身教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讲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7]现代生产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的科学性。几百年来,由于新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上的应用和变革,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不断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不断产生。这种变革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知识)。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走出象牙之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8届教育大会,就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题。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合作教育等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虽然人身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但他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发展个性与培养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共性不是矛盾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个性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也是不矛盾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全面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平均的发展。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
  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很单纯的,只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同时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
  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学分制的普遍推行,使教育内容(表现在课程上)因人而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局面。课堂教学虽然一时间还不会消失,但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学生广泛参与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
  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8]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与之相适应,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频繁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
  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文化大革命”10年的教训是深刻的。
  教育的国际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8.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形成法律,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
  现代教育的特征可能还可以举出若干条,但上面几条基本上包括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等。本文无意也不可能论述所有的内容,只想谈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上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教育内容是核心,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思想的变革就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本世纪6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波引起了教育思想的变革,一时间出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占了上风。由此引发了教育内容的一场革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例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反过来,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要求教育思想的变革。古代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可以是经院式的,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就需要科学实验,从而要求教育思想转变。当代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总的来说,教育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例如,中世纪是宗教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用宗教信仰来教育虔诚的臣民。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要求培养人,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于是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而成为平民百姓的权利。到本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生产不断变革,不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总之,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思想随之变革,不同的社会制度又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等。本文也难于一一加以论述,只能概括地描述现代教育思想的几个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或者遗传决定一切,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教育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
  3.教育观念的民主性。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师道尊严”。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并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严格管理和训练,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式;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自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品质。
  4.教育观念的未来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向后看,留恋于以往的经验。现代教育观念总是向前看,看到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新的问题。当然过去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创造的基础,离开过去的经验积累就没有创造。但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地等待变革,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注:
  [1][4][5]参见拙作《比较教育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第209—210页、第167—16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页、第301页。
  [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①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只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里并不排除其它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但认识这条规律,使用这条规律则因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不同。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4页,第533页。
   (责任编辑 李月章)
  
  
  
中国教育学刊京10-15G1教育学顾明远19971997 作者:中国教育学刊京10-15G1教育学顾明远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5:28

[新一篇] 關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關系的若干思考

[舊一篇] 關于教育現代化的幾點理論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