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提出以后,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许多研究只停留在对教育现代化现象和趋势的描述上,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实质缺乏持续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运作和实施,事实上就是广东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基于上述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代化的问题作一审视。
一、现代化的内涵界说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概念象文化概念一样,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瑞格斯,他认为现代化是“较多发展的社会对较少发展的社会的攻击所产生的种种变迁过程”。二是布列克,他以为现代化是“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知识不断增进,传统社会制度逐渐演化,以适应现代功能,并增强对环境控制的一种变迁过程”。李维给现代化下的定义是:“现代化是对世界上创新的制度与方法作有效的选择和利用。现代化精神包括理性、宽容、开拓、求效四者,现代化的意义则在于谋求国家的富强,谋求全面的共同福利”。台湾学者扬懋春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上的人有意无意的,有计划和无计划的脱离旧的传统习惯,放弃旧的观念与事物,在生活中建立或采用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以及新的行为方式与治事方法”。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分别强调了现代化现象中各个不同方面。
应该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家用它来指工业化发展水平,或一个社会GNP的水平及其持续增长能力;社会学家认为现代化是指社会行为和组织的合理化,是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文化学家认为现代化是包括人类思想和行为各方面变化的多种过程;科学家认为现代化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诸如此类,莫衷一是。由此可见,现代化是一个多角度的概念,有的学者从起源的角度、性质的角度、历史进程的角度,对现代化概念加以阐释,并且从“现代化不是什么”这一否定命题中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近代化、西方化等加以辩析,提出了“现代化是对一种世界性社会现象的理论概括”[1]。实际上,我们今天获得的有关这个术语的所有观念,正是这不同学科所用含义的混合物。
给现代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理论界目前仍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在理解现代化问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价值判断的色彩,现代未必在每一个方面都优于传统,但许多研究者在价值判断上都把现代西方社会作为现代化的范型,把现代化与西方化、欧化视为同一语。二是目的论的意涵,把现代或现代化看做“单一直线式的进化理论”。三是避免偏狭地把现代或现代化看成“经济现代化”的代名词。虽然许多新兴国家的现代化确实是以经济工业的发展为重点,但是国家或区域间的现代化与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是同义词。四是避免把现代或现代化看成是绝对的词语,而应采用动态的、发展的与双元的观点把现代化视为一种过程,以了解现代化的真正内涵。
现代或现代化都是相对传统而言的,其内涵异常的丰盈复杂。无论从社会现代化的哪一个领域出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都极为密切;现代教育尤其在社会结构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功能,现代化社会中,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亦由于知识的膨胀和社会要求而提出的。以教育的内在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二、教育现代化的意蕴
教育现代化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也是一项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它的兴起与发展,顺应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变迁与革新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由于知识的膨胀、人民大众受教期望的提高而求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教育现代化始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漫延于世界各国,现今正是方兴未艾之时。
从我国来看,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这主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导引下,特别是1983年邓小平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号召以来,才开始进行大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的。因此,有人将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理论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手段的装饰性、探索的群体性”[2]。目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不够严密、科学的,还只是一个古今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兼容并蓄的合成体。这既显其博大精深的优越性,又因其体系不完善、理论不严密而难以指导实践,造成实践的盲目性。
从上述现状出发,要使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尽快完善其理论体系,以提高其实施质量与效率,必须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教育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迄今为止,人们还未对教育现代化概念本身形成一种统一的、深刻的与科学的认识,对其概念的界定基本上处于描述性的阶段,笼统、模糊、分歧较大,由此导致对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等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界定。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究竟包括哪几部份,各部份之间有何关系、怎样协调进行、有无先后与主次之分等问题都必须加以澄清。依笔者之见,构建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观念不仅是现实的反映,而且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诸如现代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及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等,对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大。现代教育观的树立,一是要摒弃传统教育中不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新技术革命时代需要以及阻碍现代教育进行、改革与发展的旧思想、旧方式;二是要充分吸取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教情,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事情,更是教育决策与行为的执行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第二,建立现代的教育制度。具体包括改革教育体制,如办学体制、领导体制、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等;优化教育结构,如合理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结构体系及完善的专业群体结构体系等;强化教育法治等方面。第三,采取现代教育手段、实施现代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根本保证。有资料表明:“日本在1985新的媒体在公立学校中的普及率,已经有20%的小学、13%的初中和81%的高中引进了微型计算机。这数字低于其他一些先进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南朝鲜和法国已经有98%的高中、96%的初中、86%的小学、40%的幼儿园都拥有录像机”[3]。而我国至今还远未达到这样的水平。教育内容现代化则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表现与特征,它将使教育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并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功用。
(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没有具体、科学的指标体系,就失去了衡量、检验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的标准,更使其难以操作、提高。按笔者初步构想,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应以教育现代化的“软件”与“硬件”两方面分层次、分区域、分期限(近期与远期)去构建。具体包括入学率、全日制教育参与率、完成高等教育的人口百分比、师生之比,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媒体的拥有率与使用率等内容。制定科学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则能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及近远期目标,减少其盲目性与无效性,提高其效率与质量,力争早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误区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与实践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的技术化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及时、大量引进现代的科学技术于教育过程,用现代科学将教育手段、设备武装起来,就必然能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质量,自然也就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我们认为,虽然把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手段与设备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但“现有的教育改革能归功于现代技术的为数甚少,预计今后几十年也不会因新技术而使教育发生根本变化”[4],所以光靠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并不能使教育获得真正的成效,当然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如果将二者等同起来,并运用于实践,其后果必然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甚至使教师被各种教学机器取而代之,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方法上的导师与品德陶冶上的良师,由此使学校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危机。
(二)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的西方化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向西方学习、采纳西方的教育方式与管理体制、力争赶上或达到西方的教育发展水平。西方中用,未常不可,但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结合起来,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丧失民族性。而这种全盘西化、生搬硬套的做法,无疑将造成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沦落,抹杀教育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严重脱离本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最终阻碍本国教育的发展。
(三)静止、孤立地看待教育的现代化,割裂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必然联系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终级目标,是静止不变的。同时,只从教育本身的发展看待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无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终级目标,绝不能认为达到了某种水平就是实现了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而不再继续前进。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最新教育技术,实施最佳教育内容,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断培养新型人才并促使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看,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必然是与社会的变革、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现代化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手段;“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必然结果,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深层动因”[5];而社会现代化则又促使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
)
由上图可见,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与核心内容,又是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所以,现代化必然是“先化人后化物”。总之,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以,切实加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不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义不容辞责任,也是教育实践的深层需求。
注:
[1]张静:《关于现代化的概念》,《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5期。
[2]参见《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及基本实施对策》,《北京教育》1995年第7-8期。
[3]引自《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苏)》1989年第3期。
[4]《教育大辞典》第6卷第40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5]引自《人的现代化:科学人格和科技本位教育》,《现代教育论丛》1994年第4期。
(作者单位:广州师范学院教科所 责任编辑:李柏宁)
教育导刊广州3-5,15G1教育学田秋华19961996 作者:教育导刊广州3-5,15G1教育学田秋华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