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和灵活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准确地估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面临的主要矛盾,正确地把握和灵活地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是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的关键。本文对这一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正确地评价和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主要矛盾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从总体上说是好的。经济运行初步形成了适度快速增长和较低物价涨幅的良好态势。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到较低的水平,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征。199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近10%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人们基本上可以承受的程度。标志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由1994年的21.7%回落到1996年的6.1%。1997年全年的物价上涨幅度预计可以控制在4%以下。
  我国的农业连续二年丰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增加收储、紧急调运等措施,努力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然较高。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明显增加,供求关系显着改善,对稳定经济和物价起了重要的作用。
  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外贸出口大幅度回升,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额近3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177.7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额1993年底为211.99亿美元,1994 年底516亿美元,到1997年7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59亿美元, 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二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1997年1~7月累计,国内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完成4716亿元,同比增长29%。金融改革顺利进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协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2623元和98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2.6%和3.2%。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好形势是多年来没有的,我国的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进入了适度的运行区间,这是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党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从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问题是比较严峻的,主要是:农业丰收以后,市场粮价下降,粮食购销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已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慢,开发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资金周转慢,产成品库存增加,相互拖欠严重。到1996年底,全国38万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产成品积压达5346亿元,比年初增加700多亿元; 通货膨胀的危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压力相当大;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城乡、地区和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仍呈上升趋势,城乡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支付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
  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把握,这对于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继续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找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并对主要矛盾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还是经济总量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判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中的总需求过旺,需求仍然是大于供给,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抑制需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宏观经济中,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需求,解决供给过剩的问题。两种观点不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就不同。我认为,我国经济总量仍然是失衡状态,是总需求仍然超过总供给。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还不能松动银根,必须适度偏紧,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正确地把握和灵活地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
      二、对我国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的理性分析和实践观察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也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并不断地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以相应地解决。这个矛盾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显得更为复杂。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的社会产品和劳务形成了社会总供给,在商品经济中,供给的形成是要由价值来体现的,而价值创造的基础就在于供给的形成,因此,二者形成的基础是一致的,也应该是统一的。但是由于物资和劳务以及价值的分配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分别来进行的。在流通领域运动的物资要经过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环节,容易发生短缺的变化。而在价值分配中,分配的货币形成的需求不会减少。同时,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引发了货币的财政发行或非经济发行,这实际上是“凭空”创造货币,其结果必然引起价值的超分配,这样,在价值分配领域中就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使总需求过多。商品流通领域和价值分配领域的这种变化,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往往产生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结果多是需求多,供给少。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来看,由于几次出现经济过热,宏观经济失控,高投入,低产出,至使总需求经常处于过旺状态,出现了几次通货膨胀。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率,1985年为8.8%,1986 年为6%,1988年为18.5%,1994年为21.7%,直到1996年和1997年, 价格才开始回落。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总量失衡的通常表现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以总需求膨胀为特征的经济总量失衡是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总量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
  从目前我国市场的现象观察,经济总量似乎是平衡的,甚至是供给明显过剩,买方市场明显形成,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大于需求。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经济现象,从经济运行的过程和深层次来分析,我国目前经济总量仍然是不平衡的,不是需求明显不足,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给,这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也容易形成通货膨胀的反弹,我们务必不可以掉以轻心,原因是:
  1.国民收入超分配形成的过多需求并没有完全被市场吸收。前些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民收入超分配引起的。由于财政赤字、投资膨胀、消费基金膨胀、信用膨胀,使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过快,超过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的过量和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倾斜,分配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国民收入过多地向企业和个人转移。而企业的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分配秩序,加之预算外资金的失控,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许多货币转移在个人手中,形成巨额的储蓄存款。据统计,“八五”前四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平均递增22%,远远高于效益的增长。银行对个人的工资性现金支出年均增长27.9%。改革以来,城乡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加,储蓄存款增加了102倍,平均每年递增33.5%。由于消费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消费需求的扩张力度明显减弱,这些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完全被市场吸收,大量的货币没有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支付能力,而是沉淀在银行,成为市场潜在的支付能力积压下来,随时可以成为冲击市场的力量。  
  2.涨价的潜在压力尚未消除。从需求拉力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率仍居高不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仍然偏高。 从成本推力来看,近年来国家连续几次大幅度地提高了农副产品和基础产业的价格,企业职工的工资增幅较大,使企业的成本都明显上升,如果企业不能逐步消化,一旦需求条件具备,今后还可能通过产品涨价释放出来。
  3.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明显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投入产出率低,经济剩余少,经济效益低。每增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六五”为3.2亿元,“七五”为2.2亿元。经济的投入产出率低,特别是国有经济, 增加1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要付出2亿多元的投入。企业的资金利税率逐年下降,工业物耗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78年是67.4%,1995年进一步上升为71.7%。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必然不断地制造和扩大总供求的缺口。加之预算的软约束使投资和消费双膨胀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在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货币供应量过多,从而使通货膨胀反复出现。
  4.“八五”末期积累的涨价压力尚未完全释放。“八五”末期有关部门提出了1500亿元左右的调价要求,由于宏观形势严峻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1995年只出台了铁路客运票价和棉花收购价,两项调价金额合计200亿元左右,另外的1000 亿元左右的涨价压力要在“九五”时期出台,这样就加大了今后价格改革的压力。我国目前的价格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手段在起作用,如果没有行政手段的干预和限制,完全由市场供求调节价格,很多商品的价格还会高于目前的价格。
  5.我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副产品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充分暴露了农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加之农业经济资源短缺,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多,农副产品供求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现在每年出生1600万的人口,需要增加225万吨的粮食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预计13亿,按每人平均400公斤粮食计算,需要5.2亿吨,而按照农业发展规划,我国的粮食生产即使经过努力到本世纪末只能达到5亿吨,届时将出现2000万吨的缺口。目前,尽管农业连续二年丰收,但农业状况对物价的影响尚不确定,我们对此不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
  通过理性分析和经济运行的实践观察,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仍是需求潜力大,有效供给不足,总量仍是处于失衡状态,通货膨胀的机制依然存在,宏观调控的重点仍是抑制需求总量。当然,从市场现象观察,供给过多,大量商品积压,资金难以循环周转,这也是事实。这就要求在宏观调控的力度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整体从紧的情况下,注意审时度势,进行适时适度的微调,灵活调整其力度,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上要做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正确把握和灵活调整宏观调控力度的几点建议
  1.继续搞好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尽管实现了“软着陆”,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基础很不稳固。因此,在整个“九五”期间,都要把总量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矛盾,重点是控制需求总量,增加有效供给,坚定不移地坚持适度偏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抵消和抑制来自各方面的扩张冲动,保持货币流通的稳定。
  2.调控力度的倾斜要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我国目前货币购买力的潜力,要深入开发新产品来满足消费和促进消费。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市场需要的产业,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拓展市场需要的各种健康、文明、方便的服务。要继续发展城乡居民住宅及相关的市政配套和服务设施、农业及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电子信息服务行业,面向农业和农村市场的短线产品以及适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产品。对于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开发、生产,在宏观调控力度上要给予倾斜,满足投资,灵活调整,适度松动,以解决供给的不足。要根据对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压缩和调整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对这些行业和产品在宏观调控力度上必须从紧。要充分利用增量带动和促进存量调整,下决心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这个顽症。通过调整,使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得以“消肿”,使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行业得以加强,使经济资源从劣势企业中撤出,向优势企业集中。作为宏观调控力度的倾斜,就是要有利于通过形成生产供给能力来创造新的需求,而新的生产能力又有助于从外商外国人手中抢夺市场,这是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进行宏观调控力度倾斜的基本着眼点,也是解决目前市场很多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积压和缓解有些商品供不应求的有效途径。
  3.狠抓农业,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要切实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改进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保护土地资源。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落实农产品价格的保护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利益。要积极推广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提高其科学种田的能力,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的应用。通过这些措施,增加农副产品的供给,缓解农副产品潜在的供不应求的矛盾。
  4.防范金融风险,抓好财政的增收节支。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与信用状况和财政收支状况有紧密的联系。要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和现金投放,加强货币回笼,努力实现货币发行的目标。要加大整顿金融秩序的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各项规定,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要切实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努力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特别注意化解城乡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拟定应对措施,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冲击。金融机构必须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通过完善财税管理,尽快形成国家财政稳定的收入渠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财政真正走出困境。
  5.准确地调节社会需求总量,调节经济增长率,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测。我国今后对经济增长的调控,基本目标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增长的平稳,减少增长的波动。实现这一点,比实现经济扩张或紧缩的目标要困难得多。这就要对社会需求总量进行准确地调节,如果需求总量失控,势必引起经济的波动。因此,必须时时监测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把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能及时反映国民经济变化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宏观经济的监测和预测,使宏观调控能及时掌握经济运行的现状,把握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发现问题,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适时适度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税务与经济2长春37~40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郝中华19981998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把握,对于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继续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仍然是失衡状态,总需求仍然超过总供给。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还不能松动银根,必须适度偏紧,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和灵活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宏观调控力度/经济总量/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长春税务学院党委副书记 作者:税务与经济2长春37~40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郝中华19981998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把握,对于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继续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仍然是失衡状态,总需求仍然超过总供给。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还不能松动银根,必须适度偏紧,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和灵活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宏观调控力度/经济总量/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

网载 2013-09-10 21:45:55

[新一篇] 正義還是德性  ——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的一個側面

[舊一篇] 正確理解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