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西合作的运行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东西合作的机制逐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东西发展的差距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非经济的原因。因此,片面的计划机制和片面的市场机制,都不可能有效地推进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合作,都负担不了开发西部的历史重任。理想的机制是采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采取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达到“双赢”目的。
在东西合作的初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来引导企业市场行为,政府行为要多些;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合作进入扩张期以后,市场机制日臻完善,政府行为相对弱化,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逐步加强;最后是成熟期,市场行为占主导地位,同时辅之以行政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东西部合作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都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体现自愿平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从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合作规模将会日益扩大,形式也将日趋多样化,而且合作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因此,应在合作的领域和地区方面选择结合点,并使之与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向相一致,形成一定的层次和网络,逐步推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是一个大国,生产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十分明显,这种差异和不平衡在东部与西部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正是开展东西合作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东西部之间存在显着的互补性。东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在资本、技术、装备、管理、营销、品牌、质量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很好;与此同时,东部正处于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幅度较大的时期:由于发展地域空间狭小而使地价上涨,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使劳动力成本上扬,由于资源短缺而使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业举步维艰,迫使东部急于把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扩散,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第三产业的发展留出空间和余地。西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但是在自然资源禀赋如水能资源、土地后备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部分矿产资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备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而且还有一些新的领域尚待开发,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的边际效益高,是东部相对丰裕的资本寻求较高回报率的理想场所。东部与西部这种资源的互补特征,决定二者必须协调发展。如果西部不发展,东部一枝独放,那么东部的发展也不可能迈开较大的步伐。这是因为,东部的发展既需要西部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又需要西部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西部地区在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增值程度,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还有助于东部加工业腾出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升级,从而改善全国工业布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所有这些都为东西部之间开展分工和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这种异质性地域分工可以形成紧密的联合协作关系,促进各地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二)产业升级与转换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东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一些传统产业和产品已趋于饱和,亟待寻找出路;另一方面,西部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实施西部大开发,增加对西部的投资,不仅对于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通过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和更加庞大的消费市场。
国家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加强西部与东部的产业联系,利用西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和廉价的优势,抓住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机遇,寻找优势产业,使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业向西部转移,从而推动东部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西部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应鼓励东部企业兼并西部企业或组建企业集团,以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并有利于盘活西部企业的存量资产,引入新的生产机制和管理模式,使之形成与东部企业的上下游或技术互补的产业联合。
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强东西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关键还在西部。西部要把加强与东部的合作作为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努力改善经济和社会条件来增强吸引力,促使合作领域和层次不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在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劣势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因此,西部开发决不意味着放慢东部发展的步伐,而是必须促使原来水平较高条件较好的东部迅速提高水平,再上新台阶。西部开发实际上是东部和西部对接的过程。西部要把自己的优势和东部相结合,同时,西部开发在许多方面又是以东部提升为条件的。东部着力提升,为西部让出产业,让出市场,东部和西部之间,就可以互为市场、相互支持,而不是互相挤压,互相抵消。
二、东西合作的模式选择
(一)立足开发资源的合作
通过东西合作,联合投资开发西部的优势资源,既有助于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又可为东部提供廉价的资源型产品,或建立原料基地,保障资源供给。可联合开发西部的水能资源。西电东送,一方面为东部提供充足的能源,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西部生产原料的企业同东部的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共同建设原料基地,建立密切的产销关系,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实现共同发展。这种联合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合资、合作、母子公司制、补偿贸易等。
(二)依托名牌产品的合作
东部优势企业借助其品牌优势,直接到西部建厂,或收购西部的同类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由过去的“产地销”变为“销地产”,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创造一个名牌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巨额的资金。总体而言,东部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东部一些拥有名牌的企业需要在发展条件更好的西部寻求新的拓展空间,实现低成本扩张;而西部则借助东部的品牌优势,缩短企业艰难创业的同时,少走弯路,实现后发优势。因此,东西部各方企业都对这种合作方式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大的积极性,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
(三)围绕专业化分工的合作
由于东西部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在同一层面上进行产业协作,但这种格局为开展垂直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条件。东部拥有先进组装或深加工技术的企业,或把其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设在西部,或通过并购西部的有关企业,或与西部的企业建立类似于日本松下承包式的紧密或松散的生产协作关系。这种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东部企业能够通过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来提高制成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凭借投入产出链条将先进技术和工艺传递到与之协作配套的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带动它们共同发展;或通过经济技术联系建立比较固定的产销关系,为西部的企业寻求到可靠的市场和稳定的大户,提高低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借助技术和管理的合作
东部企业将其技术和管理优势与西部的厂房、设备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等方面,促使西部的优势企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扩大对外开放的合作
利用沿海地区出海条件好、接近国际市场以及西部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组织西部企业到沿海地区联办工贸企业和出口基地,或吸引东部企业到西部的沿边地区联办出口加工企业,加快外引内联步伐,进入国际市场和邻国市场;通过东部地区中外合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开展合作,组成“中中外”式的企业,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联合吸引外资、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三、东西合作的重点
(一)依靠利益和市场的推动力,大力引进企业间的合作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合作主体。因此,东西部的地方政府要把企业间的合作当作“重头戏”。企业合作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共同创建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新企业,也可利用东部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品、管理和机制,用承包、租赁、参股、购买、托管等方式,嫁接改造西部的现有企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
(二)加快东部技术优势向西部的转移
东部要按照“条件各异、区别对待、特点有别、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西部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差异、自然条件差异、地理空间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和人员素质差异的具体情况,多领域、多层次地向内地辐射科学技术。应考虑把科技转移集中于重点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然后再发挥重点技术和其他技术的推动、辐射作用,以及重点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东部可以合作或独立的形式在西部地区建立科技城、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可运用资源优势加入东部跨地区的企业集团,通过与东部形成相关利益纽带来形成资源与技术的交换与互补,引发东部科学技术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内外综合动力机制。东部的技术要多层次、多领域地向西部辐射。第一,用实用技术支援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二,用高新技术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的技术进步。第三,用先进技术推动西部发挥资源优势。第四,以适用技术提高西部农业附加值。
(三)以人才为纽带,加强东西部人员交流与合作
人才匮乏不仅是西部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东西部合作中重要的障碍性因素。因此,有必要把干部和人才的交流作为东西部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生产第一线和基层人才、干部的交流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各级领导干部交流的范围和层次。东西合作,人才交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步伐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市场的培育与完善,东部行业、企业向西部挺进,西部挖掘自身潜力都离不开对区域市场特别是西部区域市场的研究与探讨,东西部合作开发首要的切入点就是——搞好区域市场的对接。西部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和输出,还依赖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输出。但目前,地区封锁严重,增加了产品成本,加上资源产品价格低,使西部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也严重影响了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只有打破地方割据、市场封闭的状况,让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上按照比较利益自由而合理地流动,发达地区才能有力地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五)实行对口支援
早在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邓小平曾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通过对口支援,可以密切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使落后地区能更加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其丰富资源,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四、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一)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是从经济发展全局考虑的结果,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能不能在21世纪的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的发展。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西部的繁荣稳定,东部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在世纪之交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大局,不仅是西部的事,也是全国的大事。不仅是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由于基础薄弱、自然地理等环境较差,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国家在许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得到东部地区的援助与合作,而这种援助只能是有限的,辅助性的,这种合作应该是互利的。只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东西合作的实践证明,许多合作项目、合作伙伴之所以没有合作、难以合作或合作失败,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中央部门的参与,缺乏更加优化的宏观环境。要想使东西部合作更快地由部分向广泛、由自发向自觉、由无序向有序、由低效向高效发展,中央政府及各部门必须担当好总导演的角色,发挥好领导、组织和协调组织,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参与。
第二,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为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西部地区,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设施,保证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以便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地区投资软环境。工商、税务、公安、金融、土地、环保、城建、消防、通讯等部门,要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合法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并主动解决外来投资者在业务和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政府为企业服务,企业为客户服务。只有牢固地树立起全过程和全方位服务的意识,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才能引来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第三,带动发展与差别发展之间的关系。东部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并带动西部发展,这是符合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的。同时,东部虽然20年来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之中,但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继续保持东部的发展势头,仍是大局的需要。
实施带动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加快西部的发展速度来实现东西部差距的缩小,而不是通过减慢东部的发展速度来实现东西部差距的缩小。
第四,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之间的关系。按一般经济规律,投入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但也不可否认风险的存在。当风险产生并造成经济损失时,联合双方必须共同承担,任何一方都不能逃避和转移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合双方只有共同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济命运共同体。
第五,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西部大开发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方面,在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持续扩大的趋势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长远的规划。当然,更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四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五是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显然,以上五个方面都将是长期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注意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在西部的一些城市和地方,部分传统产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忽视或放弃这些传统产业,显然是不明智的。但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比起来,速度要慢,成长性要弱一些,因此,要特别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本地具备条件的方面加以扶持,推动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步骤地顺畅接替。
(二)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资金缺乏问题。缺乏资金是制约西部发展的最大因素。东部由于发展较快,对资金需求量也较大。有的部门和企业还没有余力在资金上对西部给予支持,致使双方看好的一些项目,常常因为资金问题而流产。
第二,法律制度保障问题。应该说,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法律法规已基本健全,但在执法方面,尚存在着相当多的缺陷,不依法判案、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现象随处可见。严重的是相当多的地方存在着贪赃枉法、以权代法,保护违法的本地人,欺负合法的外地人等不可容忍的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守法、执法的自觉性,确保西部大开发中扩大开放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企业获益和帮扶支援问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层都在讲缩小东西部差距,先进省市帮扶后进省区。而具体到企业,主要以获得利益、求得市场效益为目标,如何将领导的愿望与企业获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有一定难度,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第四,信息闭塞制约着东西沟通与合作问题。企业信息沟通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市场心中无数,增加了合作的难度。许多西部的企业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和网络,很难抓住市场机遇和选择好合作伙伴;有些企业提出的合作项目,往往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具体合作对象,这些项目发出去大部分都没有反馈信息。
第五,产业转移问题。产业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面临或将会面临如下问题:
首先是“两难选择”问题。西部为加速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希望东部前来投资大型项目,设备的先进程度和技术含量越高越好;而东南沿海一些企业则把已属淘汰的设备,市场前景不好的产品输出去,这样西部就会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其次是消化能力低下问题。技术引进地区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经验,但西部这两种资源相对来说比较缺乏。
再次是风险内移、利益外流问题。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可能会存在“饥不择食”的倾向,由于缺经验和宏观调控能力,往往共同风险转为西部一方承担,而共同利益则被沿海企业先期分割。
第六,观念问题。东西部合作开发,首先双方都需要转变观念,实现观念对接。西部大开发,当然是机遇,但更是挑战。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固然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但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中央给予财力支持、政策倾斜的意念,而对于变输血机制为造血机制,积极寻求自身的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考虑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大开发当然需要中央支持和政策倾斜,但决不同于以往计划体制下简单地“拨钱”、“给物”,西部首先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观念。第一,要放弃“等、靠、要”的思想。第二,一方面要放弃缺少市场评价的资源优势观念,向开发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注重资源的合理开采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树立大资源观审视自身资源,不能狭义地把资源理解为矿产资源,而忽略了土地资源,野生资源,旅游资源等物化资源,更要把本区域特有的劳动力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等活化资源列入资源研究视野,这一点认识,对东部地区树立正确的西部资源观也很重要。第三,要放弃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忽视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认真研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难度,切实把自身的优势找准、分析透,抓住机遇,促成经济增长的飞跃。
破除自我封闭、眼光向内的乡土意识和部落意识,树立眼睛向外、面向市场的新观念。树立开放的新观念,就要鼓励本地人走出去,欢迎外地人走进来。本地人走出去,就能开阔眼界、捕捉信息、找到市场。外地人走进来能带来投资、技术和地区需要的商品,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带动作用。
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树立“双赢”的新观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在西部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表现在好的项目留着自己干,不好的项目让给别人。盈利的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不愿意和别人合资合作,推出来的都是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停产的企业。好企业不愿意改制,而坏企业又无条件改制。一些群众只看到外地、外省在自己的土地上投资办厂,做生意赚钱盈利的一面,而对此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别人赚了钱,自己的经济得到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双赢”。
破除开放就是对外商开放的意识,树立对外、对东中部、对内全方位开放的观念。对外商开放只是开放的一个方面。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对东部、中部的开放更具有实质性意义。优惠政策只给外国投资者,不给国内的投资者,这种不平等待遇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事实上,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国外资金和国内资金都是一样的,都毫无例外起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东部地区的行业、企业而言,也要转变观念,西部大开发,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就是“上工业项目,上传统项目”,除了要注重西部的天赋资源,更要注重西部地区后天性资源的潜力,抱着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努力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内生和资源回流创造条件。审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主动同西部联手合作,加快市场建设,率先发展商业、服务业,使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特区经济》深圳12~15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乌兰察夫/朱胜军20012001乌兰察夫 内蒙古社科院 朱胜军 内蒙古统计局 作者:《特区经济》深圳12~15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乌兰察夫/朱胜军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