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分制功能的现实意义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1)04-0106-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先后实行或试行了学分制。但由于教育内部与外部众多政策因素的制约,又囿于学校教学条件和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学分制的推行步履维艰。对学分制的评议众说纷纭,认为“符合国情,势在必行”的有之;认为“脱离现实,应三思而行”的有之;更多的则认为利弊掺和,成败难说。在此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倾向性意见。
  今天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实施、大力推广学分制的时机已经到来。值此,分析学分制的功能及其现实意义和发挥条件,对于学分制的实施和完善不无裨益。
  一 学分制的功能
  1 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积极的主体认定功能
  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科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学分绩点制、弹性学制和间修制等为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制度上承认了学生的个体意向、智能的差异性,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权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承认”、“尊重”、“强调”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保证。学分制的主体认定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的天然规定相吻合,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从实践上看,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弘扬民主和调整关系等作用。
  2 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科制。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人的能力、志向,自主选修课程。这种选修可以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若所修课程成绩不理想,可以申请重修。而对于已经掌握的课程,则可以申请免修。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争取获得第二学位。根据弹性学制和间修制,学生可自主调整学习进度,若提前修满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就业和报考研究生;若不能如期修满学分,可延长学习时间;若在学期间有特殊原因或困难,还可要求停学和保留学藉,分阶段完成学业。这种自主选择虽然是有条件的,但比照学年制下的“选择”,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
  3 在教学评价层面上,学分制具有有效的质量监控功能
  这一功能以往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相反,有的同志还把学分制看作是“只讲学习分量,不讲学习质量”的制度。其实在学分制下,取得各门课程相应学分的前提是考核合格,考核不合格须经过补考或重修;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前提是修满规定学分,未修满规定学分者须延长学习年限。学分绩点制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质量,激励着学生争先创优;辅修专业制和第二学位制,旨在培养适应性强、后劲足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保证和提高质量的重要体现。学分制本身的完善程度与这种质量的监控效度是成正比的。
  4 在教学保障层面上,学分制具有明显的效能刺激功能
  师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图书设备、教学管理手段等是教学体系保障的重要因素。在学分制下,学生选择性的增强,课程和教师的被选择性也增强;学科体系的开放,意味着大量选修课的增设、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意味着教师和“本本”权威性的削弱;“学”的多样化、差异性的出现,意味着“教”的针对性的加强;自修、重修、辅修的实行,意味着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教学形式多样化和教学管理的复杂化,意味着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这些相应的关系,表示出对教学保障体系各要素的新要求,能刺激其发挥效能,提高效益。
  二 学分制功能的现实意义
  1 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是深化教学改革中带有根本性的课题,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似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与这一观点不相符合甚至相悖的现象:学生遵从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张课程进度表,没有选择、不分先后;教师备课、上课,往往只是考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少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可接受性;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呆读死记,而不善于独立思考、创新冒尖;教学论往往只研究教师如何教,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等等。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不解决好,学生的主本意识和主体地位不确立,教学改革难以深入。
  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模式,那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教育对象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和兴趣爱好,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励,实现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可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分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
  2 时代呼唤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学分制有利于高校多快好省地培养这样的人才
  我们送走20世纪的暮云,迎来21世纪的曙光。《人民日报》的一篇《世纪赠言》写道:“你无论怎样设计明天的未来,包括日益否定现实与神话的距离,都未必是虚妄的,因为我们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例如,被称为‘自然科学女王’的数学,许多顶尖难题如‘规尺三等分角’问题;‘圆等面积正方形’问题;物理学‘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的突破问题;生物科学中基因密码探秘以及克隆生命的问题;另如天体揭秘,实现‘星球移民’问题,地球上海水淡化问题;都有可能发生神奇性的飞跃。”[1]环顾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场挑战和竞争中,谁执牛耳?鹿死谁手?无疑属于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高等院校必须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民族创新能力的增强问题,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以自主选择、注重效率为重要特征的学分制,有利于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的禀赋、潜能。在学分制下,优秀的学生本科毕业只需要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从上大学到博士毕业只需7-8年;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取得双学位。总之,学分制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基础扎实和适应性强的创新人才。
  3 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学分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九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本专科招生数从1995年184万人(本科92.6万)增加到2000年的376万人(本科146万),增长一倍以上(本科生增长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5年的7.2%上升到2000年的11%左右。“十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01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50万人,成人高等学校计划招生167万人。[2]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宣布,中国在不久的将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考录取率大幅度飙升,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即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下移,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其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还逻辑地包含着质量要求。“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含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质量要求是随生源质量的下降而下降,还是必须保证一定的培养质量?我认为,我们的政策选择应当是后者而绝不能是前者。然而,我们现在的学制、教学环节和其他多种教学管理制度等均是与原来的‘精英教育’相适应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革,仍然不论录取分数线如何悬殊,一概本科4年毕业,大专或高职2至3年毕业,这实际上是在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实际上是在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对社会、对高校、对学生本人都是不利的。”[3]怎样解决扩大规模与保证质量这对矛盾?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学分制,由弹性学制来把住“出口”:按课程质量要求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以同批注册入学,分批毕业离校来保证“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4 教学基本建设任重道远,学分制能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条件全线吃紧,教学基本建设任重而道远: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重视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其专业,调整改造传统学科及专业;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在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抓好讲义和自编教材;要加强基础性实验室建设,配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建设适应综合教育训练的校内实习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要树立严谨治学、勤奋好学的风气,抓好考试管理;要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教师紧缺问题,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要制订并完备教学基本文件,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要实现这一切,学分制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因为在学分制下,各种教学基本因素都要面对“适应”的要求、“选择”的考验,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参与“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此显得格外铁面无私。正是这些“适应”、“选择”、“竞争”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优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三 学分制功能的发挥
  1 改革发展新形势为实施学分制提供了有利环境。要审时度势,积极推进学分制的实施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力量和飞快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在必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宽进严出”将是大学的普遍现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成熟,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和自主择业将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将使学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以不断改善;后勤社会化,解决了学生延长学习年限的食宿问题;教师资格制度的实行,造就了教师队伍蓄水池。这些发展趋势和改革措施,为学分制的实施、推广和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巨大动力,创造了有利环境。我们应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地推进学分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能。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台配套措施,使学分制与其他教改措施相辅而行,相得益彰
  学分制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教学、人事、招生、就业、设备、后勤等都有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分制的实施和完善,必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就选科制来说,需要改革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基础课、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建立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并有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读;需要开展校际合作,跨校选课,互认学分,以克服因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困难,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条件;需要改革学藉管理制度,在选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权;需要改进教务管理手段,利用计算机系统排课、选课、登录成绩、管理学籍等。总之,学分制的配套措施越周全,学分制的功能就越能发挥,学分制的实施和推广就越顺利。
  3 兴利除弊,防止和克服学分制的负面效应
  学分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有长处,也有缺陷。学分制在实施中能发挥上述的功能和作用,但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带来负面效应。从各校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一些学生选学易得学分的课程,导致对知识的割裂,破坏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活动分散,班级整体性削弱,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从获取学分来讲,“及格”与“优秀”效益相同,导致部分学生满足于“60分”;有的教师惟恐自己的课遭冷落,放宽要求,放松管理,甚至送人情分。这些问题和负面效应有的是学分制本身固有的,有的则是实施过程带来的。美国早年推出学分制时,曾出现“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学生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教育界为此想了不少对策,如确定必修专业、区分先行课与后读课、实行课程组等等。旧中国大学推行学分制也发生过类似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提出疑问,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行政会议副主任刘伯明,曾十分推崇学分制,但若干年后却主张废除学分制,他认为“在选修课学分制之下者,惟选其性之所近者以习之。但人性避难趋易,益以所选范围漫无限制,即任性之弊随在可见”[4]。他建议“大学课程,前二年可使学普通科目。第二年终,各生须认定一门专治之。……经审定合格者,则使之自由研究,不使受学分之制裁;其上课与否,悉听其便。迨二年终了,苟欲得学位,则仿德国大学制,予以极严格之考试;或用其他方法审核其学业之成绩。如两年内确有心得,则径授之以学位”[4]。广州石牌地区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处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因材施教、计划性与灵活性、搞活教学与严格管理等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可见,兴利除弊,防止和克服学分制的负面效应,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4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教学管理制度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之中。但这种“动态”一般情况下既不是“突变”式的,也不是“剧变”式的,而是一种“过程”式的扬弃,因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规律的要求。因此,实施和推广学分制,必须立足于现实,连接过去,着眼未来。一方面要考虑到基础和条件,防止急躁冒进给教学秩序、教学风气和教学质量带来损害,另一方面要看到趋势和前景,防止因循守旧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学分制在各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各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不同所致。美国实行“通才教育”和“自由教育”,其高校的学分制“注重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知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大”,且“没有严格的毕业年限规定”。日本是一个传统性很强的国家,但注意引进外来文化,教育管理强调规范化和高效率,其高校的学分制在“注重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度”和“一定的学习年限规定”,并“重视外语的学习”。[6]我们实施和推广学分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大的方面讲,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的发展,不能单纯照搬照抄他国的管理模式;从小的方面讲,要结合本校实际,在认真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在“现实”的土地上,发挥应有的功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1-03-23
[from]G4高等教育丁东澜20012001学分制具有主体认定、自主选择、质量监控和效能刺激等功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高教“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多快好省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推广学分制、出台配套措施、坚持兴利除弊和因地制宜,是有效发挥学分制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学分制功能/现实意义/功能发挥丁东澜(1951-),男,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杭州师范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作者:[from]G4高等教育丁东澜20012001学分制具有主体认定、自主选择、质量监控和效能刺激等功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高教“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多快好省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推广学分制、出台配套措施、坚持兴利除弊和因地制宜,是有效发挥学分制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学分制功能/现实意义/功能发挥

网载 2013-09-10 21:49:10

[新一篇] 試論失業的存在形式

[舊一篇] 試論審美人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