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实现两个转变的微观基础(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对出版业来说,意味着双重任务:一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门,它必须为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二是作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部门,本身有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
  出版业实现两个转变,既有条件,也有必要。经过改革开放的十几年,出版社发展到500多家,年出书量达10万余种,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同时,由于历史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专业分工格局和审批制的出版专有政策。出版业实际上处于垄断、半垄断企业地位。正因为如此,出版产业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全的。既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未形成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专有政策产生的垄断利润往往掩盖了内部管理的不善,导致内在机制老化、创造力减弱、动力机制不完善、生产效率低下;形成了出版数量急剧扩张,漠视资源配置优化原则,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的平庸书大量出版,库存积压直线上升,质量严重滑坡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向出版行业流动将不可避免;中国出版物市场成为世界出版物市场的组成部分也同样不可避免。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出版业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我以为出版业应该从观念转变、组织形式、质量管理、经营战略、管理机制、流通体制等六个方面着手,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两个转变的实现方式,形成适应两个转变的微观基础。
   观念转变
  适应两个转变,首先要转变观念。这里所说的观念,不只是一种形态,而是现实的反映、理性的思考。要做到五个破除,五个树立:破除追求数量扩张、追求品种数量增长的外延型发展思路,树立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品种结构、促进科技进步、走内涵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观;破除以品种、产值论高低,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树立效益(双效)观念、质量观念,形成开拓创新、以质取胜的办社品格;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组织模式,树立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的大生产观念;破除条块分割的狭窄的利益审视,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破除以品种管理为主的生产型管理方式,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的资本管理观念。
   组织形式
  出版业实现两个转变,在注意应用高新科技、提高科技贡献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组织要素的作用,因为就目前来看,科技对出版业本身的贡献是有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分工协作的组织作用时说:“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协作本身产生的。”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部门,是自组织的层级结构与市场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包含着三个层面:分工协作层面、决策协调层面、利益分配层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业务往来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区域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细化,行业之间的分工日趋立体化、复杂化,作为特殊行业的出版业,要保证企业自身组织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六个条件:一是在企业内部有集中统一的层级结构形式;二是层级组织之间职责明确,辖区(权力)边界清晰,企业与市场的结合部上不应有空置地带;三是各层级之间分工协作,运行灵活,上下、周边相互配合,具有快速的、权威的决策机制和协调运作能力;四是信息双向流动快捷准确,成本低廉;五是利益分配上度量清楚,责权利明确;六是组织结构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呆滞的。然而现有的出版业的组织形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金字塔型的结构形式。以出版社为例,如图一。
  (附图 z17f01.JPG
  (图一)
  这种组织结构优势在于:①权力集中,管理统一;②垂直领导,一级管一级。每个下属只对一个上级负责。缺点也很明显:①对社长的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懂编辑,又要善管理,还要精于经营,具有很强的决策协调能力。而这正是目前的稀缺人才资源。配备这样的管理者难度很大。②层层向上负责,容易产生权力边界不清晰或流于形式。目前客观存在的三审制不落实,就是例证。③信息双向流动不灵敏,中间环节太多,不符合节约时间的原则,信息成本太高。④横向沟通差,不利于内部优化配置和协作,不利于生产有分量、有影响、有效益的精品。⑤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市场经济要求出版人是个既要懂编辑业务,又要参与市场运作的多面手。
  我以为,实现两个转变,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必须满足高效运作的条件,重构出版行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参照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制”的两种组织形式,寻找一种适合出版行业特点的扁平型组织结构。如图二。
  (附图 z17f02.JPG
  (图二)
  这种结构方式优点在于:①集中决策。②职责边界明确,符合出版部门个人活动强的特点,有利于优化组合。③生产流通与编辑部门易于直接协调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多项业务工作。④易于成本核算和两个效益评估。⑤信息沟通快捷,双向直接流动。⑥主管领导可以通过授权,集中精力抓大事,出精品。但也有缺点:①要求建立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②要有协调监控手段,不然容易形成小团体利益和短期行为。③虽然有利于内部人员流动和优化组合,但也容易产生离心倾向,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要。
  当然,可供选择的组织形式还很多,以上只是一种例举。我们应当把组织形式看作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应随着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动而进行组织变革,建立起对外界环境反应快、适应市场竞争的科学化的组织机构。
   质量管理
  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带有根本性的质的评价。管理上的形式,包含着价值导向的内涵。
  第一,质量管理,就是用最科学最经济的办法,生产出最满意的产品。质量管理,不只是来自于最后的检验检查,而是产生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中。
  第二,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包括全员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一是实行全员质量管理,将质量意识、质量行为规范、质量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出版行为的全过程。从信息搜集、遴选、反馈到选题提出、论证、审批,从责任编辑的确定到作者的选择、组织,从书稿加工、审阅到校对、付印,从装帧设计、材料选择、印刷加工到发行、宣传,严格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二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既是内容质量的管理,又是载体形式的质量管理,既是单一品种的质量管理,又是出版部门整体质量的管理。我们追求的是每个品种的质量与整体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三是以事前防患为主,事后检查为辅。根据出版流程和可预见的问题,制定严谨的操作规范和防范措施。同时,加强事后审读并配合严格的奖惩制度,举一反三,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四是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出谋划策,尽心尽责,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以生产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为荣的氛围,把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作为出版人的人生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体现。
  第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①资源配置保障。出版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人力、资金、物资的配置过程。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首先要在资源配置环节上得到体现。要像抓基础工程一样,抓质量抓精品,做到五到位:领导精力到位、人员组织到位、资金到位、物资到位、宣传评介到位。建立优化配置系统,保证足够的资金、优秀的人才投入高质量的出版物上。建立出版基金(综合基金或单位基金)和策划编辑组织形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②注重调查研究。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感受火热生活,了解大众需求,把握市场行情,探求学术动态,研究党的出版方针,才能生产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无愧于时代的有质量的出版物。③建立严格有序的选题论证制度,建立适应专业分工、本部门特点的选题论证操作方式,把严格的选题论证作为提高质量的基础环节。不经充分论证的选题不仓促上马;不经过论证的选题不准发稿。④严格三审制。三审制是出版物生产的基础流程,也是保证质量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不能流于形式。⑤建立质量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是否出版高质量、高品位、有效益的产品作为员工和领导者晋升、晋级、奖惩的主要考核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奖重罚,决不容情。⑥建立审读制度,把好出版物进入市场前的最后关口。审读应该是常设的、经常性的工作,而不是年终应付检查偶一为之。对不合格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这要有信誉企业砸烂不合格汽车的勇气和对读者负责的精神。⑦质量不只是产品的完美无缺,消费者对名牌和创新的质量要求更为强烈。全面质量的提高,必须有大型系统骨干工程和创新名牌精品作为依托框架。要鼓励创新,策划重点产品,生产长线产品。要允许试验,允许失败,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和风险机制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理性经济、规范经济、道德经济。要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制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出版规定,不打擦边球,唾弃见利忘义的行为,不添乱,不出问题,是质量保障的起码要求。
   经营战略
  出版物必须进入市场,进行市场交换的经营活动,转移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保证资本增值,维持正常的扩大再生产。这是毋庸置疑的。出版业同其它产业一样,同样有一个经营战略问题。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战略,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
  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经营战略的选择,不仅有一个把握本行业本部门适应市场的一般性原则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科学地运用、体现市场的一般性原则的问题。对出版业来说,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它的理想模式是什么,不单取决于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则,关键在于出版行业生产精神产品的特殊性与市场一般性原则的契合程度,在于找准它的切入点。经营战略具有全局性——以全国大局、企业全局为对象,长远性——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竞争性——强化自身、参与竞争,纲领性——指导企业和员工的具体行动方案。它应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价值导向、经营领域、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竞争优势、战略重点、发展目标、实现策略等。
  政治性很强的出版业,首先要为自己的工作性质、生产的产品进行政治定位。出版物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它是知识积累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出版部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出版物的效益原则,既是市场原则,又内含着价值原则,具有更鲜明的道德秉性和自律属性。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出版业经营战略的首要原则。
  其次,市场经济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基本格局将产生极大的震荡。原有的出版专业分工,不能完全替代具体的出版部门的出版定位与市场定位。必须在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它既是单一品种的市场定位,又是整体经营战略的市场定位。甚至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创造条件,在国际大循环大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
  第三,要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市场经济的市场,与传统观念上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有产品市场;还存在大量的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等。要全面了解市场,感受市场,体察市场的供求变化和运作规则的约束。分析市场,一要了解市场(国内、国际)规模总量,评估自己的位置;二要计算自己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进行市场分析、商品分析,确定市场主攻方向;三要找准市场边界界定,确定发展方向,进行广告宣传、营销分析;四要发现新市场,开拓新市场,根据今天的市场,预测明天的市场,制定长期经营战略和开发、投资计划。
  第四,要吃透两头,了解两情。一是国情,必须了解整个国家的政治要求,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态势,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前沿,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状况与未来,国民意识的变化与走向,把握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二是行情,要对业已形成的专业分工行业内部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定性和定量考量,常态与非常态的变数综合比较,弄清本部门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作用和充当的角色义务,体察本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制高点,走在本行业的前列。
  第五,把握重点,突出重点。经营战略选择是多向性的。没有重点,就没有一般;没有重点,就无所谓战略。要根据党的出版方针、大局的需要和市场的供求变化,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进行理性的分析。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要心中有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资源重点配置,形成自己的出版强项、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塑造自己的行业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要强调的是,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刀,它既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有与生俱来的盲目性、滞后性和短期性。要克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引导市场、把握市场、驾驭市场。提倡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舍,才有所取。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形不成战略重点。*
  
  
  
出版广场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李玉光19971997 作者:出版广场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李玉光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4:06

[新一篇] 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 下

[舊一篇] 出版發行集團母子公司管理與控制模式的分析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