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去年以来,扩大内需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其中开拓农村市场更是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村市场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购销两旺的局面。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则是其主要原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现状及原因
  1992年以来,随着三年治理整顿工作的结束和宏观经济的逐步升温,使一度下降的农民收入又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到1996年达到9%的增速。但自1997年以来, 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出现回落,当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为4.6%,1998年继续回落,增速仅为2.87%,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4%。不仅收入增速降低,而且低收入人群所占的比重较大。据统计,1997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农村人口占其总数的60%,这一大部分人口仅拥有农村居民全部购买力的34.6%。他们分布在中西部传统的农牧区和高原山区,收入来源有限,增加收入的难度较大。到1998年底,我国尚有5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农民购买力的降低,是造成适合农村市场的中低档工业产品过剩的直接原因。
  影响农民购买力的因素可分为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当然从最终结果看,支出也影响农民的最终收入。
  农民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收入、工副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从种植业来看,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更是缺乏,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已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在我国16亿多亩耕地中,七成左右是靠天吃饭,这更说明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困难性。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来重新安排农业内部的生产布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选择,也是扩大农业内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自1997年以来,农产品的价格几乎全面走低。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与1996年相比,粮食价格下降13%,肉禽价格下降6%, 水果价格下降6.5%,蔬菜价格下降9%。1998年农产品价格继续走低,特别是肉类价格大幅下滑,现在猪肉价格已降至每公斤8.05元,农民养一头猪平均亏损150元。
  乡镇企业受自身经营方式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急剧下降。1995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约800 万人,1996年降至600万人,1997年进一步降至400万人,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的下滑,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约束及歧视性政策,加剧了农民的减收增支。如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方面,城乡差距十分明显。
  我国现行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都没有包括农民在内,城镇居民在工资以外从国家或单位获得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交通补贴、实物发放和各种减免等公共福利,而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和保障可言。外出打工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自1995年以来,一些城市以安排下岗职工为由,对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种种限制。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出台了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和工种限制,其它城市纷纷效仿,目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的行业工种越来越多,参与限制的城市也越来越多,已经扩大到县级市。这一歧视性的用工政策,必然减少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和农民的务工收入。
  从支出方面看,近几年我国农民的负担十分沉重。据统计,仅税款一项,农民支付的人均额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 如果加上上缴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它们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另外,农村内部各种税费的征收基本上按人头分摊,这样无论贫富都上缴大致相同的税额,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过高的税率加重了其贫困程度。虽然国家对农民负担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些有效措施,但是总体形势仍不乐观。
  农民除了上缴“三提五统”和其它税费负担外,还要在商品领域遭受暴利的盘剥和损害。某些商品价格畸高,如水费、电费。由于市场管理不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的事件屡有发生。另外,教育费用也是农民一个重大支出项目,这些支出分流了农民原来就不多的收入。
  农民的收入减少,未来收入预期的降低,必然减少当前消费。据有关部门测算,1997年,农村居民可形成2.55万亿元的购买力,但由于近两年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实际形成的有效需求只有1.4万亿元,结余购买力1.15万亿元。如果农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看好,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就会增强。结余购买力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农村市场容量也将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从而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1、增大对农业的投入。我国建国后前30 年的发展是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后20年的改革开放也是靠农业的支持。目前农村受有效支付能力的制约不能形成有效需求,致使整个国民经济不能步入良性循环。今后的路子如何走?农村改革的政策效应已发挥到极限,农产品提价已无余地,有些产品的价格已高出国外市场,依靠农业自身的力量实现现代化、扩大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出路,要靠工业来支援农业,靠国家财政政策的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使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农业生产的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农田水利、江河湖泊整治、解决国土沙化、交通通讯、建设农村电网等。去年特大洪涝灾害使农村蒙受了重大损失,大江大河的治理应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应着手解决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应尽快上马。
  加快各地的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灵活的机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拓展投资渠道,使修建、管理和使用有机结合,形成产业化。
  此外,要注意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以高新技术武装农业,为农业提供低成本的生产资料。特别应加大研制开发农用机械的力度。农用机械在经历了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热”之后,目前还没有新的成熟的热销产品,主要产品几年来未更新,粗、笨、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另外,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没有跟上,这既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又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欲望。
  2.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要抓住当前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为中心,优化农业结构,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名优新特产品,又要以种子为核心,抓好传统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品质改善。在此基础上,扩大优质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的另一关键问题是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农民只有卖出自己的产品,才有可能从市场上买回所需要的工业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可显着增加农民的收入,这说明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和流通体制对农民收入影响极大。首先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确保农民有基本的、稳定的收入,特别是使种粮农民有种粮积极性。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保护价,并坚持优质优价。另外,要解决好农民与市场的联结,农业产业化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方式,政府通过牵线搭桥引导企业与农民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化配套服务。政府应从宏观上搞好组织协调和规划布局。
  3.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部门难以替代的,但乡镇企业经过长时间的运转,其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加快乡镇企业“四改一提高”步伐,对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要引导其按照《公司法》和《乡镇企业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其次,要把乡镇企业的调整与布局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适当集中,为乡镇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会伴随着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上升,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指导和促进农民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水平落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也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首先,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扭转当前城乡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其次,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乡村工业和乡村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步形成规模,由此为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次,城镇化过程中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造成新的就业空间,从而大大扩充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能力,使就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还有,推进城镇化可以节约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
  5.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劳动力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然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各种经营形式的收入水平就越高。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开通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使大批农村青年丧失了接受专业技术教育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因此,应在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农村高中学校的数量,尤其要鼓励社会办学;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交流等教育形式,鼓励和帮助农民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去获取知识和技术。
  6.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减轻农民负担,必须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在加快机构改革的同时,要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建农村财产和分配关系,使乡镇政府的财权、事权、人权统一,积极推进农村费改税的改革,加快农民承包费用和劳务的立法。同时,研究制定合理的总量控制目标,要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同时,使农民的税费负担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
江淮论坛合肥44~47F2农业经济刘惠19991999作者单位 安徽省行政学院 作者:江淮论坛合肥44~47F2农业经济刘惠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38:07

[新一篇] 規范、制度與國際秩序

[舊一篇] 解讀“五普”的少數民族人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