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B84
西方心理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等思想倾向。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在许多方面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分析这些思想倾向,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对于我国心理学的建设也不无裨益。
1 个体主义
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指的是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分析意识与行为时,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社会因素出发,而是从有机体的内部或仅从直接的环境刺激去寻找心理或行为的动因。这种非社会的个体主义痼疾自近代西方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萨若申(Sarason,S)翻阅了历届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发现除了杜威的演说外,所有的演说根本就没有提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学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演说,人们几乎无法发现心理学实际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特殊的社会中。所以萨若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相信从它诞生之日起,美国心理学就是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心理学”[1]。
实验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社会心理学呢?实际上,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所关心的并非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而是关注小群体、群体中的人际互动。它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心理学,是因为它研究了小群体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它研究的是小“社会”。这种社会心理学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社会心理学,因为它在研究群体或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时,并没有把它们置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忽视了政府、宗教势力、教育制度、政治体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种社会心理学只能是一种扩大了的个体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在冯特的理论体系中,心理学分成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个部分。在实验心理学中,冯特显然是个体主义的,因为冯特关心的是怎样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找到组成个体意识的心理元素。难能可贵的是,在民族心理学中,冯特试图以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来说明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但是这些闪光的非个体主义思想随着屈尔佩和铁钦纳把实验法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而被泯灭。冯特的这些思想更多地同文化人类学产生了联系,对后世的心理学没有多少实际影响。
在本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平分西方心理学的两大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那里,心理学几乎成了彻头彻尾的个体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以本能解释人格的发展,以伊蒂普斯情结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以本能的压抑解释科学和艺术等社会活动是典型的个体主义观点。他之后的精神分析学者或以狭隘的母子关系、家庭关系,或以小群体的人际关系为研究的焦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个体主义。因此,从整体上说,精神分析是一种个体主义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倾向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华生那里,心理和意识被归结为行为,而行为又被归结为刺激和反应。所有的刺激必然具有物理和化学的属性。反应则皆可归结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当然也都是物理化学的变化。这样一来,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社会文化历史,成了研究体内和体外物理化学变化的“自然科学”。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把在复杂社会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意识看成是“发生于有机体皮肤之内的私有事件”,这些私有事件同外部行为一样具有同样的物理维度;赫尔把行为的动因看成是生理的内驱力。因此,行为主义是彻头彻尾的个体主义。
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产生了。西方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是否有所改观呢?答案也不容乐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种实现自我潜能的需要。而所谓的“潜能”是生来就有的,类似于通过遗传获得的本能。潜能是随着动物本能作用的渐趋减弱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作为最高生物所具有的一种生物学本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潜能定位于生物学的本性,并以个体的这种生物学本性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这显然是个体主义的观点。
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主流的认知心理学也带有深深的个体主义烙印。认知心理学以个体的内部认知过程为研究的焦点。它所关注的不是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认知操作的影响,而是把注意的中心完全放在认知操作的分析上,置社会历史变量于不顾。 所以美国心理学家沙姆森(Sampson,E)批评认知心理学, 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方法把现实还原为个人认知构建活动,现实的行为被看成是个体认知操作的产物,而不是把行为看成是社会和历史构造的产物”[2]。
西方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是心理学以物理学为楷模,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必然结果。心理学自独立之日起,就出现了对自然科学的殷羡。为摆脱哲学的束缚,早期的西方心理学家对哲学一直存在着抵触情绪,总是试图以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心理学。而在摆脱哲学的过激情绪中,哲学与社会文化的广泛联系也被心理学家一同抛弃了。心理学家虔诚地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力图以客观实验的方法取代主观思辩的内省;以公开的、可观察的行为取代复杂的心理和意识,或者以个体内部的生理中介物、生物本能冲动解释行为,或者以个体内、外部的物理化学变化分析行为反应,唯独置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于不顾。心理学家不是把人当成活生生的、处在复杂社会影响下的人,而是模仿自然科学,把人当成“物”来进行研究,心理学因而成为一种个体主义的学科。
个体主义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心理学中还原论观点的泛滥。还原论在本质上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在心理学中,还原论最典型的形式是以生物的、生理的或机械运动形式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物学的观点解释行为。如弗洛伊德以本能解释人格的发展,以性本能的满足解释人类的行为动机,现代社会生物学理论以生物本能解释攻击行为的原因都是彻头彻尾的生物还原论;(2)以动物的行为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由于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某些心理学家,特别是行为主义者把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应用到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上,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3 )以机器的模型解释意识与行为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以计算机的信息流程过程描述认知的心理机制,在本质上是一种机械还原论的观点。许多批评家指出,如果说行为主义以动物的行为解释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那么以机器的模型解释认知机制又意义何在?心理学中如此繁多的还原论观点,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总是从个体主义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意识与行为,而不是把意识与行为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只有消除了个体主义的影响,心理学才能走出还原论的误区。
2 非理性主义
心理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观点可追溯至近代西方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霍布斯(Hobbes,T)。 霍布斯反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理性置于首位的观点,认为“对于欲望来说,思想是它的间谍和侦查兵,这个间谍和侦查兵到处活动,为欲望寻找理想的目标”[3]。 在霍布斯那里,思想失去了理性的光辉,成了欲望的奴隶,扮演着间谍和侦查兵的角色,它不再是支配情感和欲望的主人,而降低为欲望的工具。这一观点开创了心理学中非理性主义观点的先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典型的非理性主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不是受理性支配的,而是受本能欲望和潜意识冲动所支配的。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精神分析有两个基本命题:在第一个命题中,心理过程由意识转变成潜意识,而潜意识的内容则主要会聚了非理性的冲动、本能、欲望、种族遗传物、被压抑的情感和心理冲突。这些非理性的内容因与社会理性道德行为相冲突,因而被压抑在心理的最底层,成为人类行为的最重要能量。在精神分析的第二个命题中,性的冲动成为支配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社会性的科学和艺术等创造活动也都处在非理性冲动的控制之下。弗洛伊德称他的理论是人类自我认识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完全被颠倒了,精神分析学者眼中的人成了非理性的人。
从贬低人类的理性,强调外在刺激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这一角度来讲,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属于非理性主义的范畴。华生曾夸口说,他可以把任意一个儿童培养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人。在华生的眼中,人的理性并不能控制行为,行为机械地受制于环境刺激。在另一位行为主义者斯金纳那里,人也丧失了理性的尊严。斯金纳公开宣称,人只是有机体,受环境刺激和行为结果的机械控制;人无价值与尊严可谈,应该“超越自由和尊严”。斯金纳所要超越的自由是人类理性的自由,他所要超越的尊严是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尊严。这种贬低人的理性,仅把人看成是受刺激和反应规律支配的有机体的机械论决定论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改头换面的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又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在受制于各种内外条件制约的同时,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未来。换句话说,人本主义者相信人是自主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理性主义的。但遗憾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并没有把理性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在许多观点上,仍表现出非理性主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正象我们在论述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时指出的那样,所谓自我实现是潜能的自我实现,而潜能归根结底是一种生物倾向,用马斯洛的话来说,是一种“类似本能”。只是因为本能这个词在心理学中已没有多少市场,因此马斯洛把这种生物性动力因素称为“潜能”。自我实现作为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也就意味着人是受“潜能”这个非理性的生物冲动所支配的。很明显,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非理性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反对逻辑思维的方法,认为只有依靠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真缔。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概念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在一篇专论高峰体验的文章中,马斯洛指出:“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4] 。在这里,马斯洛把认识上的直觉和灵感神秘化,否认了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同非理性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西方心理学中慢慢展开并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它所倡导非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被某些心理学家称为是对现代心理学的严峻挑战。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多头的运动,其代表人物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和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在下述两点上基本上是一致的:(1)反对决定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决定论是机械论的观点,它认为以这种观点看待人的意识和心理,许多现象都无法解释。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偶然性的作用,反对使用固定不变的逻辑说明心理的规律,认为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的逻辑不足以说明心理的本质。(2)强调非一体化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时代,传统以理性维持的一元化逻辑已不再有效,代之而起的是开放性、多义性、无把握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对心理本质的认识也应该放弃统一的、可控模式的追求,主张范式的并行不悖、相互竞争。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于理性的怀疑,认为理性不能维持统一性和整体性。
西方心理学中非理性主义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受了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西方哲学是理性主义哲学,理性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理性主义哲学崇尚理性的能力,把理性看成是一种对客观秩序的反思的能力,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决定万事之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但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情绪和情感、意志和欲望从理性中分离出去,否认主体情感和意志的作用。这样一来,人的形象破碎了,人被抽象为理性化的东西,最终导致了理性主义的危机。在这种条件下,一些思想家把目光转向被理性主义哲学长期冷落的非理性因素。如叔本华创立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等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反映在心理学中,就出现了一种贬低意识的理性作用,片面强调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思想倾向。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在人的心理过程中,既存在着理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又存在着非理性的意志、情感、欲望、冲动、直觉、顿悟等成分。如果只强调理性的因素,那么人的形象就是干瘪的、缺乏生气的;但是如果只强调非理性的欲望与冲动,则人就同动物无差别了。此外,各种非理性的因素总是要受到理性的制约,理性是人的主导方面。因此,从理性走向非理性,把非理性因素夸大化和绝对化,从而走向非理性主义,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3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在西方心理学中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唯一有效的知识是那些可被观察或实验验证的客观知识,亦即符合“经验证实”原则,凡不能以经验证实的知识都是虚假的和没有意义的。把这一原则应用在心理学中,则出现了一种片面强调观察与实验,一切以经验证实为准绳的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的最典型代表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虽然华生本人声称不接受哲学,但是他建立行为主义的指导思想却是极端的实证主义的,在拒斥哲学的口号背后是对实证主义哲学的顶礼膜拜。为使他的行为主义能完全客观化, 华生还吸收了德国客观主义生物学家洛布(Loeb,J)的向性学说,以无机物运动的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生物和精神活动;吸收英国动物学家摩根的“吝啬律”、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和桑代克的动物实验心理学等学说。在这些学说的影响下,华生以客观性为标准,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但却是削足适履式的改革,导致了一种恶性的客观主义。
这种恶性的客观主义不仅影响了随后的新行为主义,而且也影响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曾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当代美国主流心理学仍旧是行为主义的。当他们提出这一观点时,并不是说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仍处在支配地位,而是说行为主义所信奉的客观主义仍统治着西方主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作为行为主义的反动而出现的,但是在信奉客观主义方面两者是一致的。认知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计算机模拟,乃因为计算机模拟是一种所谓的“客观”方法,能提供认知过程的客观标准。但是计算机毕竟是机器,以机器的运作过程类比认知过程终究是一种还原论的研究方式。 所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贝文(Bevan,W )针对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缺陷指出:“尽管所谓的认知革命作出了许多贡献,但是我们继续以一种顽固的方式坚持着还原论和机械论……仔细观察你就可以发现位于灵魂中的机器,不同的是,这次的机器是一台用途广泛的计算机”[5]。
客观主义的最直接恶果是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行为主义以客观性为标准,把意识和心理、情感和意志排斥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而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制在可观察的行为上,结果使得心理学成了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产生以后,这种倾向得到纠正,意识和心理在认知的名义下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对客观主义的崇拜,认知心理学只专注于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而对于情绪和意志等主观色彩较浓的心理过程,因为难以应用客观的方法而不愿给予足够的注意。这是为什么近年来有关认知的研究层出不穷,而有关情绪和意志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观主义也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倾向。持价值中立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心理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应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作纯粹“客观”的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找到不受任何文化影响的一般的心理机制。信奉“价值中立”的心理学家最推崇的研究是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艾宾浩斯为摆脱各种对记忆的人为影响,以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试图找到记忆的一般机制。虽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实验研究的先河,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艾宾浩斯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生活,其所发现的记忆规律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人的记忆,至如今仍然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价值中立倾向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批评。批评家们指出,价值中立观所造成的危害是:为了追求“价值中立”,心理学家拒绝考虑任何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并排斥任何价值观和哲学信念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得心理学家在解释意识和行为时把眼光仅仅局限在个体的内部或直接的环境刺激上。这也是个体主义和还原论观点在心理学中泛滥的又一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也通过其研究成果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为特定的社会阶层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服务。由于价值中立的观点试图把心理学的研究说成是超越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摆脱了任何价值观的影响,是“客观”的、“公正”的,因而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勒坦斯基(Prilleltensky,I)针对这一欺骗性指出:“它可以把心理学描绘成非政治化的,因而把这种非政治化的心理学用于传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心理学在支持特权阶层和维护社会现状上显示出明显的偏见,而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偏见又被披上了科学客观性的外衣”[6]。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还记得发生在智力测验运动中的一些事件。一些西方心理学家把智力测验的模型看成是超文化的、超阶级的,因而认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把这种得之于白人中产阶级的测验量表用于测量黑人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得出结论认为黑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素质差”、“智力低下”,殊不知这种差异是文化上的差异,而不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这就是“价值中立”观点所导致的恶果。
客观主义也是造成心理学支离破碎、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和破碎状态,而且这种事态越演越烈,心理学直接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造成这种分裂和破碎的原因同客观主义的盛行不无联系。客观主义以所谓的“客观性”为标准,排斥一切理论性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带有主观的色彩。他们所推崇的是实证性的研究。本来实证性的研究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客观主义把实证研究放到独一无二的地位,排斥一切非实证性的研究,造成了一种实证研究的崇拜。而在实证研究中,为了贯彻所谓的“客观”、“精确”原则,把完整的心理现象分割为互不联系的“碎片”。这样,每个从事实证研究的心理学家都沉溺于一个狭小的领域,得到一些破碎的心理现象的“客观”数据,其研究结果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而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导致今日西方心理学支离破碎的局面。
1)本文初稿收到日期:1997—08—25,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11—01。
心理学报京204~210B4心理学叶浩生19981998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若干思想倾向:1.个体主义,指的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仅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的思想与行为,忽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2.非理性主义,这种思想倾向把意志、情感、本能冲动、原始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看成是心理的本质,贬低理性思维的作用;3.客观主义,这种思想倾向把客观性作为一种教条进行崇拜,对客观化研究的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西方心理学/个体主义/非理性主义/客观主义。western psychology/individualism/irrationalism/objectivi-sm.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SEVERAL TRENDS OF WESTERN PSYCHOLOGYThere are three misdirected trends in western psychology.They are individualism, irrationalism, and objectivism. The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se trends were analyzed,and theaftermaths of these trends were considered.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研究中心,210097 叶浩生 History of Psychology Center,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 作者:心理学报京204~210B4心理学叶浩生19981998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若干思想倾向:1.个体主义,指的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仅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的思想与行为,忽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2.非理性主义,这种思想倾向把意志、情感、本能冲动、原始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看成是心理的本质,贬低理性思维的作用;3.客观主义,这种思想倾向把客观性作为一种教条进行崇拜,对客观化研究的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西方心理学/个体主义/非理性主义/客观主义。western psychology/individualism/irrationalism/objectivi-sm.
网载 2013-09-10 2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