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的辨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06)06—0023—05
  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非常接近或相似,以致易引起误解,引发一定的概念混乱和理解偏差,影响它们乃至整个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它们加以比较与厘清。
  一、本土心理学
  (一)本土与本土化
  1.本土 现代汉语词典中,“本土”主要有三种含义:(1)乡土,即原来的出生地和生长地;(2 )指殖民国家本国的领土(相对于被掠夺的殖民地而言)或一个国家固有的领土;(3)指本地或本地的土壤。从心理学使用的“本土”来看,主要指本地区或本国及所在国所固有的领地或领土乃至所拥有的人和各类事物,其目的是突出当地的独特性,突破普适主义樊篱,消除对心理和行为的民族性或地域性的忽视,加强对其差异性研究。
  2.本土化 字义上讲,“化”指“变化”“使变化”“转化”,即事物或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或转化,由一种状态演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及其结果,即由一个“原本”状态到另一个“终极”状态的过程。通常人们将“终极”状态放在“化”的前面,而将原来的“非终极”状态视为“原本”状态。本土化就是如此,它是由“非本土”状态转化为“本土”状态等过程。而“本土”状态就是人们所说的“本土”[1]6。
  (二)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
  1.本土心理学 本土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当地人尤其是普通人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看法、思想或理论,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心理学。黑拉斯(Healas)认为,本土心理学是与正统的学术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相对应的学问,指存在于当地人头脑中的许多与心理有关的观点、思想与思维习惯,即“在任何一个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与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假设与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的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的想法与看法。”[2]3 是当地人所构建和使用的心理学概念和常识。这种心理学兴起的原因是许多西方学者对“学院派”心理学过分强调“科学化”程式不满,而呼吁采用民间较为流行的、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并在其中加以运用的心理学知识。
  较广义的本土心理学是从当地人视域对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它是较为系统、完整的心理学体系,既包括前述狭义的本土心理学,也涵盖依据一定科学方法和程序所构建起来的心理学,且主要指后者。何友晖指出,“‘本土心理学’是一门当地人民为了他们自己所做的,有关他们自己的心理学。”[3]53—58 它注重主位研究和同文化研究。
  广义的本土心理学泛指以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描述、说明、解释、预测和利用这些心理和行为为目的的研究和构建的心理学,而不管它是否由本地人所做和是否从当地人的视域出发。它既包括从当地人视域出发所做的研究(主位研究)和构建的心理学体系,也包括从其他视域出发所做的研究(客位研究)和构建的心理学体系;既包括当地人所做的研究(同文化研究)和构建的心理学,也包括非当地人所做的研究和所建构的心理学。
  2.心理学本土化或本土化心理学 一些学者把心理学本土化狭义理解为通过改造、处理,把国外的心理学转变为适合当地人的心理学。其一般程式是:学习和接纳外国的东西→改造或转换→本土化了的东西。在第一步,除了准确地翻译和介绍国外的东西外,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诠释或理解;在第二步,首先应进行表征性改造与转换,即把国外通常的表征方式转变为当地人容易接受并通常使用的表征方式;其次是要了解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根据当地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由不适合当地人的实际情况转变为适合。第三步对上述改造或转换过的东西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成为适合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知识。其最后结果在本质上仍是国外的东西,只不过是改变或转换了的国外心理学而已,因此被称为“外源性本土化”(exogenous indigenization或indigenization from without)”。
  广义的心理学本土化是一个过程,即整个心理学由“非本土”走向或转变为“本土”的完整过程。它不只是指上述对国外心理学的改造,而主要指某国或地区的整个心理学转变,包括“外源性本土化”和“内源性本土化(endogenous indigenization或indigenization from within)”。前者并不是从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自然孕育而成,而是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心理学为模板,采用其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移植、改造过来,因此是一种“进口式心理学”,亦称“外衍性本土心理学”[4]96—97。而后者则是从本地生态、经济、社会、 文化和历史土壤中自然萌发并演化而来的,即以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根源或资源(source),是一种原生(发)性本土心理学,亦称“内发性本土心理学”。
  二、文化心理学
  (一)文化
  “文化”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和含义[5]62—65。 前者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二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或活动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如人所赋予事物或现象的含义或意义。后者则是名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化”与“本土化”中的“化”同义。
  对于“文化”,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作出解释。诸如“文化”是某一民族和地区的人所“共享的意义系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或民族精神”,“制度和社会结构”,“实践和习惯”,“人造物和工具”,“发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相互作用之中的超越我们的基因所决定的任何东西。”“在分析上可与诸如社会和社会制度等概念区分开来的……一套某社会中的个体共享或至少可以共享的意义。”“意义过程,其中,意义被处于独特境遇中的个体的独特活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6]246—247“指由符号来传递的行为模式。这些符号表明人类种族的独特成就。文化也可被看作一套促进一个社会内部稳定与和谐的规则和准则”[7]291,等等。
  综合上述动名两种词义,可把文化定义为人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生存和优化过程及其结果。具体地说,文化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存和优化为目的的人对对象或现象的认识、解释、利用、并在其中进行创造的过程及其结果。由于生活环境、人与对象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对各种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导致不同种群的人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文化,进而导致不同种群的人有差异很大的心理和行为,即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文化独特性。
  (二)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学科或取向[5]65。由于不同种群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包括其形成过程和结果)不同,因而文化心理学带有一定的种群色彩。它与本土心理学一样有广、狭义之分。狭义指特定文化中的人对心理和行为的看法、思想和理论。一般说来,任何种群都有常识性的知识、文化母题和公设,这是他们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或方法,也是他们进行互动和处理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它们不仅本身制约着种群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而且其中包含着关于心理和行为的知识、母题和公设。所有这些构成了特定种群的民俗心理学体系。它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心理学,而只是未经学者加工提炼的经验心理学。广义是以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既包括上述的狭义的文化心理学,也包括经学者概括提炼后的心理学,且主要指后者。
  三、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之比较
  (一)二者相同或相似之处
  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在很多方面类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都表现出对占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方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的不满,都是在反对主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都力图解决其问题,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心理学诞生于西方且主要在西方发展,再加上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心理学一直占据世界的主流,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构建和发展心理学的样板和借鉴对象。由此其他国家或地区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通常是西方心理学的移植品,可称为“西式心理学”。倘若这样的心理学能够说明或解释世界各地人的心理和行为,倒也不必对之非议,非要建立自己原创性的心理学不可。但遗憾的是,它并不具有这样的功用,甚至连西方人的心理和行为及其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说明、解释与解决。由此激起了普遍性不满与反叛,本土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就是这种不满与反叛的产物。
  第二,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都注重对具有特殊性或独特性(心理和行为)素材的研究。本土心理学以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对象,注重研究方法、内容、结论或成果对当地人的适宜性、意义或价值。而文化心理学则突出文化差异性,强调以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为素材,注重研究方法、内容和研究结论、成果对所研究的文化的合适性与价值。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都注重主位研究和同文化研究,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生态学研究方法。它们都要求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切实注重文化因素,力避心理学研究的人为性、还原性或简单化,突出现实性、生态性。
  第四,在研究目的上,都力图摆脱主流心理学的束缚,构建起能真正反映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体系。二者都不满足于对已有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工具)的验证和不触及根本的修正,而力图构建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努力克服主流心理学的不足,解决它无法解决的内在固有的问题,以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二)二者的差异之处
  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虽然密切相关,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本土心理学虽然把文化作为研究的极其重要方面,但并不仅限于此,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地理等许多因素,尤其该词本身就突出地理因素。而文化心理学则以文化为中心,尽管它也考虑其他因素,但主要围绕着文化。
  其次,本土心理学突出地域性,而文化心理学则强调文化同质性。尽管文化主要在特定地域形成和发展,但从古至今尤其是近现代,由于人口迁徙、流动,已使得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如现在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文化已几乎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布于世界各地。
  第三,本土心理学刚性强,其研究对象、范围、内容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文化心理学则由于文化这一概念本身的弹性大而具有较大的弹性,其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等可随所研究的文化的大小和研究者所选择的文化维度的不同而变动。
  第四,本土和本土化易给人一种封闭、排外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地域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本土心理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除美国外的世界各国的民族自尊心和由此产生的对美国心理学的学术主导乃至霸权地位的不满,力图通过本土化以与之分庭抗礼。叶启政指出:“单就民族感情与自尊的立场来看……所具有的‘移植’和‘加工’性格,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8]72 这表明,本土化运动中含有狭隘的民族情感因素在内。而文化则不易如此。由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已成为多元文化国家,对某文化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因此不易导致狭隘的地域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
  第五,从目的上来看,本土心理学不反对普遍性或普适性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各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构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许多主张“本土化”的学者认为,“任何地区的‘人’都是‘人’,‘人’的基本心理历程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本土化’……更容易将社会、文化所赋予‘人’的血肉剔除,以便更能看清楚‘人’的骨架子,以及人的基本心理结构与历程。”[1]18—19 但文化心理学基本立场是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它突出差异性,不以普遍性或普适性为最终目标,而是构建适合于特定文化的心理学。
  第六,本土心理学不排斥实证方法或方法论,如价值中立、客观性、主客二分、量性原则等[9]11—14,在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硬核)假设上与主流科学心理学并不矛盾。而文化心理学则并非如此。它在研究方法、策略、原则等方面与主流心理学有很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极大的拓展了心理学研究[10]4—12。
  四、建议:把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合二为一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把二者整合起来,都用“文化心理学”一词。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本土”或“本土化”有“本地区”之义,因此易受地域性限制。但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徙和定居国外或其他地区愈来愈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人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而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则因文化同质性而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不同地域甚至相距很远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文化。张春兴指出:“‘本土’带有‘本地区’意涵,属于同一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为表现上未必相近,而分居不同地区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者,在行为上却仍有相似之处(如各地的回教徒皆不吃猪肉)。因此,心理学取样研究时,不宜采同地区为标准,宜以文化同质性为标准。”[11]295
  第二,如前所述,“本土”或“本土化”的弹性小,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则可大可小,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这样,采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就使得研究课题和范围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通过对包容性不同的文化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心理和行为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殊性与一般性、共性与个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如前所述,“本土”或“本土化”极易导致狭隘的地方主义,其实它本身就具有地方主义色彩,进而导致“闭关自守”、片面排外。“文化”一般不会如此。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或文化心理与行为,都可以也需要对之进行研究,因而可以说文化心理学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也是心理学学术界的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自觉的学术运动。虽然各地学者所研究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不同,但都可以被称为文化心理学研究。另外,文化心理和行为已表现出跨地域、跨国家、跨民族性。如此就易避免地方或种族中心主义。
  第四,本土心理学除了在研究素材或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外,其整个理论体系和方法等都缺乏特色且不系统、不完整,而文化心理学则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甚至已形成较为独立的心理学亚学科。
  第五,“本土”和“本土化”的内涵以及由此决定的研究内容不太容易确定,易形成争议。本土化心理学运动兴起以来,一直存在的“什么样的研究才是本土或本土化的研究”之争论。而文化心理学则相对来说比较明确,不易导致此类问题。
  第六,“本土”或“本土化”的概念易带有政治色彩。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倡导“本土”或“本土化”很多是为其政治服务的。诚然,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比较适用于任何地区的普遍的、抽象概念。任何文化、国家或地区的研究都可以走向本土化的道路。”[1]5 但它只是对该运动的总称,具体到每个地方,则用该地方之名称取而代之,如欧洲化、日本化、中国化等。有鉴于此,为避免政治之嫌,用“文化心理学”更为适宜。
  收稿日期:2006—04—24;修订日期:2006—05—2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6A02); 肇庆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660)。
肇庆学院学报23~27B4心理学李炳全20072007
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本土或本土化/文化
  cultural psychology/indigenous psychology/“indigenous”or “indigenousize”/culture
Comparing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are two approaches which spring up in the middle and end of 20th century respectively. They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such as both of which oppose mainstream psychology, and stres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eculiarity in people's mind and behavior, and emphasize epic approach, identical-cultural approach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 way etc.,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object content area fundamental purpose, basic mostulate and methodology etc.. Owing to their similarities and the reason that “indigenous”or “indigenousize”causes mistake easily, it is suitable to amalgamate them and only use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sychology”.
本土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两种心理学研究取向,二者在很多地方类同或相似,如都反叛主流心理学,都注重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差异性与特殊性,都强调主位研究、同文化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等方法与策略。但二者在研究对象、内容与范围、研究的根本目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等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基于二者的类似之处以及“本土”或“本土化”易引起误解和其内涵不明确、不确定等原因,应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都采用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较为合适。
作者:肇庆学院学报23~27B4心理学李炳全20072007
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本土或本土化/文化
  cultural psychology/indigenous psychology/“indigenous”or “indigenousize”/culture

网载 2013-09-10 21:36:06

[新一篇] 文化學圖像——懷特的科學追求

[舊一篇] 文化民族主義的理論基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