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TS的兴起看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STS不仅是一种新兴学科
  STS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和简称(Science,Technolgy,and Society),它最先表现在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越文理的研究中心和大学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建起了37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注:夏禹龙主编《论智力开发》第221页。),前苏联和德国也在八十年代就大力发展多种科学研究综合体,日本的大学也纷纷设立综合部、综合学科以及综合研究机构。中国是清华大学1985年最早成立了第一个STS实体研究机构(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也为适应这种当代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潮流,成立了STS研究中心,中国STS研究会也正在积极筹备中(注:见《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日。)。此外,中国的其他一些大学也都相继建立了STS或类似的研究机构和学科。
  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从六十年代末创立STS计划,发展至今,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包括学士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计划),已遍及美欧许多着名大学,并且出现了相应的独立系级学科建制。美欧所有实行这些STS或S&TS(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的大学,都面向全校实行STS辅修、选修课程,有意大大扩展STS的普及面,极力增强STS理念对社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关STS学科的研究方向甚至学科课程的设置各有差异,但都贯彻着一个共同的根本宗旨:“针对21世纪初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将科学技术当作历史和文化来理解”,把自然科学技术与哲学人文社会历史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STS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统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独立对象来研究,并把科学、技术放到人和自然与人和人的社会相统一的“巨系统”(注:钱学森:见《自然杂志》1990年第1期。)中去思考,“将科学技术当作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来理解”(注:引自康奈尔大学S&TS(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这就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在本质上突破了过去孤立地局限在自然科学技术层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被人为地造成互不相涉的局面开始根本的改变。所以,从这一对STS思想根本把握及发展趋势上清楚地表明,STS不仅是一种新学科的创立,而更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新潮,一种反映科学发展大势的新学术理念,一种人类面对当今全球问题的新思考方式。因为要探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从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探讨自然科学技术问题,就势必深入到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的社会科学领域。所以STS的创立和兴起,一开始就从根本上表现出它的哲学人文性、多学科的交叉性和观察问题的系统性。
  二、STS对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价值的体现
  STS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地位在当代凸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直接表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大科学学术视野和哲学人文审视。它把科学、技术的研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把STS的研究和教育置于哲学社会历史科学的视域,把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教育置于一个广阔深厚的知识背景和更为开放的思考方式中。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康奈尔大学、宾州大学率先开创STS科教体制并制订计划,最初是因为发现大学原有的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兴趣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从而致力于构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但STS发展到今天,许多大学纷纷建立S&TS系的目的,则是“针对21世纪初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使大学的研究直接表现为对这些时代课题的大科学学术视野和哲学人文审视和关怀;使大学的教育教学直接表现为为人类解决重大课题对新型人才的呼唤。例如,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研究系(S&TS)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社会构建,政策和政治学中科学技术的社会角色,法律和科学的复杂关系,工程伦理,环境伦理和生物医学伦理,生物工程和医学的社会研究,产业政策与创新研究,计算机与社会、性别与技术,科学、技术与大众传播等等,都异常鲜明地反映出体现时代要求的哲学人文意蕴和跨学科的特点。而且,每个专业研究方向都是把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相关地结合起来。
  其次,STS的推行,使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与自然科学和谐融合中具有了平起平坐的地位。围绕着“将科学技术当作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来理解”,在西方国家早已形成六大学科领域,即: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科学技术政治学和科学技术政策研究。各依其具体计划又有许多不同的学科分支和研究方向。例如,伦塞勒工学院的STS专业设有工程与社会,环境与社会,信息与社会,医疗与社会以及法律、价值与公共政策等五个研究方向。形成这些学科领域都毫无例外地是把自然科学和技术与哲学人文社会历史学科密切相关地结合在一起,而且都是把科学技术置于对人类社会的人文观照的根本出发点上。尽管这些学科及研究方向各有所侧重和倾向,但因为它们都离不开要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哲学、政治、伦理、文化、历史联系起来着眼,所以,这些学科和研究方向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存在着内在的本质同一。这就有力地打破了原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长期分立互不相涉的状态,使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有了对话、沟通的切实渠道。
  例如康奈尔大学S&TS系对研究生的教育,哲学人文社会历史科学的价值在各个环节上得到多方面的实际体现:1.在招生中强调学生来源必须“具有广泛多样的本科专业经历和其他背景”,避免学生缺乏哲学历史社会知识或没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偏狭;2.S&TS专业教师队伍具有多学科学位(哲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并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构成。这样,使培养的学生都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里,得到与哲学、伦理、政治、法律等学科的结合与熏陶。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深厚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知识视野上来理解思考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3.学校针对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专业委员会”来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一般每位研究生由三位指导教师组成专门委员会指导,其中两位在S&TS专业领域选择,另一位则鼓励在本专业系之外的整个大学研究生院的其他学科中选聘。4.对S&TS博士生要求在四个主要学科领域《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政治学》的至少三个学科领域中,修完由其选择并被学校认可的研究生水平课程。
  再次,务实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STS教育中确立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密切融通的机制,其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其培养对象对现时代人类在世界巨系统中所面对诸多挑战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这种教育建制通过计划向学生贯彻实施中,学生必然要接触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上的许多现实问题。伦塞勒工程学院在工程教育中大力推行STS教育,就是通过工程与哲学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工程技能”的培养与对其“洞察力、理解力、创造力”的培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面对工程设计的时候,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知识视野,既能注意到“政治、经济甚至性别因素是如何影响一辆新车或一个新软件包的设计决策的”,也能充分“衡量其开发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不仅注意设计的实用效果和美学要求,而且能在社会价值与伦理的层面上对之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使他们对“工程产品设计有一个崭新而深刻的理解”;使他们能带着“对现有技术的批判性观点”去寻找可能创新的“替代思路”。“信息技术和STS”的双专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面对、理解和研究一系列“由信息革命所引发的复杂社会问题”。上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通过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方向有机的结合和渗透实现的。
  最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向渗透的培养宗旨。不论是本专业的研修计划,还是向全校广泛推行STS辅修、选修计划,都围绕着为满足现时代社会实践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需要,构筑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实践能力来进行。康奈尔大学的STS教育计划明确指出,要使“主修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学生有机会了解他们所选择的专业领域和专业工作之社会政治和伦理含义”,使“主修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有机会从多学科的视域来研究科学技术的过程和影响,使他们受到“跨学科探索”的基础训练,从而能适应于“在科学与社会交叉的领域工作。”(注:引自康奈尔大学S&TS(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正是由于STS教育的显着特点是突出地强调科学、技术和哲学人文社会历史科学的密切结合渗透互动和融会贯通,拥有STS或S&TS专业学位或读过相应辅修课程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求职市场和研究生院的申请中有突出表现”,“甚至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胜一筹”。因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深邃的思想头脑,加上良好的科学、工程与管理的专业训练,的确使STS专业学生的价值“加倍”,他们更具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潜力,更具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的价值凸显的深刻背景
  首先,它是当代科学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趋势。科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从古代——近代——现代,经过了由合——分——合的辩证否定的逻辑。科学经过近现代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在当代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这是当代科学愈益明显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横向学科,使原来许多互不相干的学科领域之间的鸿沟填平了。从而,更加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科学内部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反映了科学和人类社会处在世界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普遍联系、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图景。这种科学整体化,意味着不但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结合的趋势增强,而且自然科学对于社会科学的依赖性、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迁移性空前地增强。所以STS研究和教育,坚持学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都充分地强调和确立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其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将科学技术当作历史和文化来理解”。体现在STS中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合流,充分证实了列宁在二十世纪初关于“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的预见,也预示了作为“伟大整体联系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大统一”(注: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第81页。)的前景。
  第二、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问题之必然要求。人类在上个世纪极大地享受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但也普遍地遭遇了由此产生的复杂矛盾,以及种种难题的困惑。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注:《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第98页第5页。),使人们强烈感受到自然科学技术并非只是给人类带来甜果和福音,自然科学不是万应灵药。故从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开始对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进行哲学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人们正是从上个世纪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正反经验中回过头来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一个新的高度给予极大的关注。世界各文明民族先进的人们深切地感到,这些全球性问题不单纯是自然方面的原因,“它们现在同时也是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政治的问题;而且,它们在其自身中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每一个问题都和其他问题盘根错节。”(注:《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第98页第5页。)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问题是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复杂交织的结果,已经不能再像过去时代那样主要用自然科学技术的方式来独立地处理问题了;无论哪一门具体科学或哪一个孤立的科学部门,都无法单独承担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全球问题的复杂任务。例如,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最大的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它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对它的解决就决不能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技术。大气科学家、生物科学家、地理学家、环境工程专家,虽然能够研究和探索生态失衡、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能够指出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预测自然环境变化的前景,也能对环境污染作出科学评价。但是,他们却不能深刻揭示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历史、制度、法律、伦理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错综复杂盘根错节。STS中诸如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伦理、环境与公共政策这类交叉性学科和新兴专业就应运而生。这就必须超出自然科学领域,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依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道对它作出综合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评价,才能科学正确地揭示人与环境、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进而提出综合治理的各种对策,使环境问题得以实际地引起高度重视。可见,只有顺应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觉地依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和相互融通,才能给人类遭遇的许多全球性难题提供正确的实践抉择和解决方案。
  第三,社会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需求。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社会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呈巨大增长的态势。各国在结合本国实际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些与人类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过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价值选择和政策、决策咨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STS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一些软科学研究组织都把“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注:参见《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作为中心课题来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导致人们的社会实践领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能力空前增长,能动性、创造性的突出,人们可选择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展,实践活动规模扩大,交往方式变更,这些都深刻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也使得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应负的伦理责任问题极大地突出起来,还使得对人的实践行为的认识判断和价值评价问题变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伦理和文化观念乃至整个的思想方式,才能提供人们行为方式的正确导向。无论是新科技的应用推广还是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活动,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对其实践活动的价值和预期提出可信、可行的系统理论。不这样,人们就随时可能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事态事件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迷失,甚至会在急剧变化的事件面前出现措手不及无所适从的状态。总之,当今社会实践普遍暴露出来的问题,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深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革,正确地揭示社会生活的当代本质及其现实关系,探索人类新生活的意义,确立人类实践活动合理性的评价标准、道德规范和思想方式。
  四、STS的哲学人文意义
  1.新的发展观。因为STS是“针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所以,它逻辑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和谐协调发展观。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问题,就不能只考虑科学技术给经济增长的数量,还要注意质量的追求,特别是环境质量的提高。正是通过STS的研究和探求,才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当代的需求不能损害下一代需求的努力。
  2.新的实践价值观。科学、技术既然与社会是统一的大系统中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就意味着自然科学技术本身也是蕴含着价值理性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而不是过去时代认为的那样,自然科学仅仅只是“事实判断”、“价值中立”和“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能不首先考虑它可能造成的环境的、社会的和人的后果,STS的价值追求在于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必须在自然——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永续共存,追求物质和精神,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平衡和协调,去不懈努力建立一个人在其中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3.新的科学观。STS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观点进行研究,从而形成最大的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有力推动人们自觉地树立科学整体化和大科学系统的观念。
  4.新的教育观。STS作为教育的宗旨明确地是培养具有大科学知识视野,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和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从而在一个深刻层面上设计新教育理念构建新教育建制。
  5.新的文化观。STS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汇合与融通,为近代以来历史地形成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长期分立和隔阂的消融创造了学科自身的条件。从而,有利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相互交融,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携手并肩、交相辉映,这无疑有利于促使人们去重新考察科学在整个文化构架中的地位,从而树立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水乳交融的崭新文化观。
  
  
  
江西社会科学南昌5~8C1社会科学总论胡理毅20022002“STS”是一种新的学科建制,更是一种科学研究教育的新潮、新学术理念和面对当今全球问题的新思考方式;它高度表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在当代凸显,这有深刻的科学和社会实践原因;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高度贯彻着哲学人文审视,体现着崭新的价值理念,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建立协调发展观和新的科教文化观具有深刻启示。STS/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意义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娄底 417000  胡理毅(1951—),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现在湖南师范大学作访问学者。 作者:江西社会科学南昌5~8C1社会科学总论胡理毅20022002“STS”是一种新的学科建制,更是一种科学研究教育的新潮、新学术理念和面对当今全球问题的新思考方式;它高度表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在当代凸显,这有深刻的科学和社会实践原因;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高度贯彻着哲学人文审视,体现着崭新的价值理念,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建立协调发展观和新的科教文化观具有深刻启示。STS/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意义

网载 2013-09-10 21:33:15

[新一篇] 人類困境:本質、由來及其超越--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批判之一

[舊一篇] 從“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義的終結  ——對一個“啟蒙”與“反啟蒙”命題的破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