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30年代中期储蓄理论还很简单。古典经济学认为,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共同决定了储蓄(等于资本形成)的利率的均衡水平。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一书改变了这种观点。凯恩斯的理论是:储蓄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在IS—LM模型中,储蓄函数在均衡产出和支出的决定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中,随着价格的变化,IS和LM曲线便产生一条总需求曲线,再加上产出由一条完全无弹性的总供给曲线决定,就意味着储蓄函数是价格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最近几年经济学家分析了带有代表性的家庭的最优消费行为,其结论是利率仍然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素。
一、凯恩斯的储蓄函数
家庭收入可用作三个方面:缴税、消费或储蓄。支付税款后的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因而
Y=S+C (1)
式中Y表示可支配收入;S表示储蓄;C表示消费。
一些经济学家已直接分析了储蓄行为。本文将尽可能阐述这个分析过程。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定义了消费行为,并把储蓄一直定为一种残差。所以,许多时候有必要就消费开展深入的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论转换为储蓄方面的关系。
自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后,可支配收入一直被认为是储蓄和消费关系中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1936年凯恩斯在《通论》第三册专门阐述消费倾向问题。其中大部分篇幅是讨论把消费(从而把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相联系的函数的斜率和位置的各种决定因素,不过他也特别讨论了可能引起消费函数变动的因素,他认为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
关于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凯恩斯在1936年版《通论》中写道:“按照基本的心理规律,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一般倾向于增加消费,但消费不会同收入同步等量增长。”这是他论述消费函数形式的唯一假定。于是得到消费和储蓄函数的一般形式,我们有:
C=C(Y),O<C'<1;S=S(Y),O<S'<1。 (2)
方程式(2)中C'和S'分别是消费和储蓄的边际倾向; 凯恩斯的假设是它们都为正数,但小于1。
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比C/Y是平均消费倾向;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比S/Y为平均储蓄倾向。凯恩斯认为,因为平均消费倾向将大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也许会超过收入;换言之,因为平均储蓄倾向小于边际储蓄倾向,储蓄也许为负值,消费和储蓄的这些性质与直线的消费和储蓄函数是相一致的。收入较小时,消费函数图像较平坦;收入较高时,储蓄函数图像变得较陡。
一个简单的线性储蓄函数为:
S=S[,0]+sY S[,0]<0 0<O[,s]<1。 (3)
代入方程式(1),消费函数为:
C=Y-S=Y-(S[,0]+sY)=-S[,0]+(1-s)Y=C[,0]+cYC[,0]>0 O<。<1 (4)
式中C[,0]=-S[,0],C=1-S[,0],图1为线性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图示。
附图
图1 凯恩斯的消费和储蓄函数
在凯恩斯的《通论》中许多地方预见了后来消费和储蓄函数的发展,尤其是分析动态调整过程和习惯坚持的地方。过分强调它们的重要性也会发生误导。并且,认为凯恩斯强调可支配收入是消费和储蓄的唯一决定因素是错误的。
二、早期储蓄函数估计
凯恩斯《通论》出版后,接踵而来的是检测其消费和储蓄函数的许多尝试。可利用两类数据进行检验,即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对两组数据的研究发现,边际储蓄倾向值为正数并小于1, 而且平均储蓄倾向小于边际储蓄倾向。
1.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横截面数据估计
对美国家庭的预算研究要追溯到19世纪。这些研究为各种类型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提供数据资料,把这些数据加起来可获得家庭总支出。这样,还可获得各个收入等级的家庭消费和储蓄。为了表明横截面研究是怎样进行的,我们来对1888~1890年预算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0~200美元,200~400美元、400~600美元等等,一直到2000~2200美元,甚至超过2200美元,每个收入等级的平均收入以及平均支出值都可利用。图2是数据分布图。
附图
图2 从家庭预算数据中估计出来的储蓄函数,1888~1890 年数据来源:布拉第(1956年版)
支持凯恩斯假说的论据是: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小于1,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也增加。收入上升至1200 ~1400美元这个范围时,表示储蓄量的散点落在直线附近。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函数的倾斜度就越大。估计出来的方程式:
S=-75.2+0.073Y+0.000155Y[2],调整后的R[2]=0.997 (-4.44)(2.35)(16.73) (5)
这是早期预算研究中所获得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结果,因此横截面证据支持一个凯恩斯储蓄函数。
2.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
随着30年代后期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年度国民收入统计的发展,时间序列数据也可得到(见图3)。
附图
图3 1923~1940 年年度储蓄和可支配收入数据(早期研究者可得到)
1923~1940年这一期间的数据与早期时间序列储蓄和消费函数相吻合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的典型时期是1923~1940年、1929~1940年。后一时期的数据经常被利用,因为人们认为1923~1928年的国民收入估计没有后期的估计那么可靠,以致商业部最后停止修改和公布1929年以前的估算。
方程式(6)和方程式(7)用年度数据分别对1923~1940年和1929~1940年两个时期的简单凯恩斯储蓄函数进行了估算。
S=-4.63+0.164Y,调整后的R[2]=0.9772,D-W=0.60 (-2.14) (4.74) (6)
S=-7.11+0.195Y,调整后的R[2]=0.990D-W=1.38 (7.84)
(7)
储蓄和可支配收入以十亿美元按1941年的价格水平计算,所用数据如图3所示。这些估计与凯恩斯假说一致。常数项为负数。1923 ~1940年的边际储蓄倾向为0.164,在1929~1940年则还高些,为0.195。这些估计出来的参数大约有95%的可靠性,且相关系数较高。但是,杜比——沃林统计值很低,尤其是1923~1940年。
这里报告的结果是二战结束时所作的早期时间序列研究中的典型部分。这样的估计结果引起关注经济政策方面的经济学家们的惊愕。一些(但并非所有)经济学家得出如下结论,估计出来的边际储蓄倾向意味着,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将增加到如此高的水平,以致于消费将不足以维持经济使之趋于充分就业。所以,许多经济学家预计战后很快会出现大萧条。这种萧条并未出现。
读了关于储蓄和消费函数的后期着作,可知早期研究者不加鉴别地接受了他们的结论。以战前经济衰退为基础来预测战后储蓄状况的失误便是一个例证。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早期学者关于总储蓄函数的研究对许多问题仍然适用。为使其分析精益求精,他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进行估计是用现行价格数据还是用不变价格数据,数据是否按平均人口表示,繁荣和萧条期是否要区分开来,计算收入是否要加入附加变量,这些问题早期研究者们有过激烈的争论。许多研究中加入的附加变量包括:时间趋势、滞后收入、收入变化、二次项、人口、流动资产以及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伍德迈·华庭斯基1946年所作的感性研究激起了广泛的评论。华庭斯基强调指出,超越实际观察范围的预测会存在相当大的误差。华庭斯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他指出了1923年至1940年这一时期,既包含一个非常萧条期,又包含一个相对繁荣期。因此,假如储蓄和消费行为在萧条期和繁荣期不一致的话,仅用一个简单的回归方程式就不恰当,并且会导致样本期以外的不令人满意的预测。华庭斯基认为,萧条期的边际储蓄倾向大于繁荣期,对全期的边际储蓄倾向的估算值就会介于两者之间。由此,战后繁荣期的储蓄水平会被高估,从而维持高就业水平必需的投资水平也会被高估。如果以1929~1940年这一较短时期的数据为基础的话,这一错误估计尤为明显,因为这一段时间内包含了许多萧条年份。
华庭斯基提出的证据表明,排除萧条期,没有任何平均储蓄倾向随实际可支配收入而变化的趋势。
三、短期储蓄行为和长期储蓄行为
1、库兹涅茨和戈德史密斯的论证。
1942 年西蒙·库兹涅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表了1879 ~1938年期间用交叠十年期的方法对美国国民产出及其主要成分的估计结果。接着他又修正了这一结果,并把年份推前到1869年。后来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的估计证实了库兹涅茨的发现。这使长期、短期消费—收入的矛盾关系得到迅速澄清。科林·克拉克于1945年写道:“1929~1940年的储蓄—收入关系,即边际储蓄倾向为0.24的线性关系,是一个短期的关系。但当我们把视线移至战后时期时,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就变成完全不同的长期关系。经验分析表明,边际储蓄倾向为0.24或一个近似数能够长期维持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被库兹涅次1942年的估计所证实。”
该表为戈德史密斯对1896年至1949年13个周期的平均储蓄倾向的研究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收入增加时,没有平均储蓄倾向上升的迹象。除三个周期外,每个周期的平均储蓄倾向值在0.07~0.14这一范围。这三个周期既包含了两次大战,又包括了“大萧条”时期。两次大战期间的平均储蓄倾向高(反映了当时的物资定量配给、商品短缺情况,也含有要求储蓄的爱国因素),而30年代萧条期的平均储蓄倾向低。
表 平均储蓄倾向
周期 个人可支配收入与 (低潮—低潮) 储蓄之比例 1896—1900 .094 1900—1904 .105 1904—1908 .120 1908—1911 .105 1911—1914 .103 1914—1919 .161 1919—1921 .088 1921—1924 .110 1924—1927 .139 1927—1932 .074 1932—1938 .020 1938—1946 .194 1946—1949 .134
资料来源:戈德史密斯(1955年第一卷)
2、储蓄函数假说的发展
由科林·克拉克(1945年)、亚瑟·史密西斯(1945年)和其他经济学家早期所作的协调长短期实证结果的努力不过是假设储蓄函数随时间而下移。史密西斯提出了三条可能的理由:由农场向城市的移民;更平等的收入分配;新商品的引进使奢侈品成为必需品。这一假设的缺陷在于他认为平均储蓄和可支配收入只在偶然情况下才产生在较长时期内固定不变的平均储蓄倾向。
3、边际储蓄倾向中的短期可变性
到目前为止的讨论和早期的实证研究都或暗或明地假定:储蓄取决于同一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然而,任何一个时期的收入所得可能影响到不只一个时期的消费和储蓄。比方说,一个家庭在一般情况下,一周或一个月内只有一天得到薪水,而消费支出却是每天都有的。假定你按月领薪水,你会均衡支出而不至于在发饷那天的支出大大超过其它时间的支出。平常的日子你要消费却无收入。这些时间内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一个数除以零,即无穷大;此时的储蓄为负储蓄并且由于零收入,平均储蓄倾向值也为负数。在发薪日你的消费大大低于你的收入(除非你像醉鬼一样毫无节制),因而,C/Y小,而S/Y大。因此,如果把储蓄与收入以日平均数相联系,我们不能求得一个有意义的储蓄函数。这个平均数在哪里?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流量。那么,一个月、一个季度、 一年亦或更长期是否适合于使我们能够把现期S 和现期Y联系起来考察呢?
看一个边际储蓄倾向的短期行为的简单方法,就是计算从上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储蓄变化与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比率。用1948~1990年人均年度数据进行这种比率计算时,43个结果中只有13个位于0~0.4之间。另13个为0.41或更大些。17个为负数。季度边际储蓄倾向比年度倾向的可变性大得多。但我们不能单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非常精确地预测储蓄变化的规模。
4、储蓄现象解释
到目前为止的精测储蓄行为的实证结果说明,储蓄函数理论应该足以解释下列现象:
·短期(周期)时间序列估计或横截面预算研究估计发现边际储蓄倾向大于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上升。
·平均储蓄倾向中的长期稳定性。
·边际储蓄倾向在连续性时间内的相当大的可变性。
现在不妨把注意力转向一些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储蓄行为理论:依次是相对收入、恒久收入、生命周期和财产调整模型。
5、储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测定。
这里主要讨论国民收入核算帐户中所测定的消费支出和储蓄是不是恰当的测定值这一问题。消费支出和消费在“使用”上的意义,通常要区别开来。美国国民收入核算帐户中,消费是指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支出、耐用品支出、房屋租金的支出(已有房产者)。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汽车、冰箱、洗衣机和其它消费品构成一股消费流量。消费是应该像在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中一样被测定还是应该予以调整以便剔除耐用品支出,而包括对消费者耐用品存货的消费流量估算吗?大多数的理论就是依据这种复杂的消费的使用概念而分类计算的。但数据的有限性却常常使这些计算要用消费的国民收入概念。另外,那些采取消费的使用概念的研究,并不适应于可支配收入概念。应当作出这样一种调整是因为消费者的耐用品,不仅是一种消费,而且是国民收入核算帐户测定之外的一项收入来源。
四、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依赖于可支配收入和其它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值。该理论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种形式。
1、相对收入理论的横截面形式
简单的消费函数模型认为,家庭的满意度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数量。詹姆斯·杜森贝里(1949年)指出人们的偏好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当其消费相对于社区内其他家庭的消费增加时,一个家庭的满意程度才增加。
杜森贝里的推理有一种示范效应。人们有赶超社区内其他人的消费心理。因此,农民的消费行为受其他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城市居民的消费受其他城市居民的影响,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如此等等。
收入低于同行平均水平的家庭平均消费倾向要高。因为他们要尽量赶上社区的平均消费水平,所以,他们的平均储蓄倾向就低。而高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C/Y比率相应低,S/Y比率相应高。
相对收入模型可用多种方法设定。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群体中,家庭储蓄的简单线性公式为:
S=s[,1]Y[G]+s[,2](Y-Y[G])=s[,2]Y+(s[,1]+s[,2])Y[G] (8)
Y[G]为社会经济群体中家庭平均收入,且0<s[,2]<s[,1]<1。那么,平均储蓄倾向为:
APS=S/Y=s[,2]+(s[,1]-s[,2])Y[G]/Y (9)
设一个家庭收入等于群体平均收入水平。那么当Y=Y[G],Y[G] /Y=1时,平均储蓄倾向为s[,1],也即为群体平均储蓄倾向。 又假设家庭收入高于群体平均收入水平,则Y[G]/Y<1,当s[,1]-s[,2]>0 时,S/Y>s[,1]。同样,设Y=Y[G],则S/Y<s[,1]。
如果家庭收入增加(减少)而同行的收入未变,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就会上升(下降)。因为平均储蓄倾向对Y的偏导数是个负数,-(s[,1 ]-s[,2])Y[G]/Y[,2]。 如果家庭收入和群体收入成正比例地变化(这是一种长期趋势),而Y[G]/Y未变,则平均储蓄倾向也不变。
因此,在短期内,即在群体收入既定而个人家庭收入不同的情况下,平均储蓄倾向的估计值就要高于在长期内即当收入变化取决于群体平均收入水平变化而非家庭之间的差别时。杜森贝里的横截面相对收入假说与种族、地理、职业以及消费——储蓄行为的其它差异性相一致。
2、棘轮效应模型
相对收入假说的时间序列形式在储蓄和可支配收入关系中,包含了一个棘轮效应。杜森贝里指出消费支出会受目前生活标准的影响。收入下降时减低消费与收入增加时扩大消费相比,要难得多。因此,收入下降时,家庭消费仍会维持以前的生活水平。什么生活水平呢?杜森贝里又指出该生活水平是与过去享受的最高生活水平,与过去最高峰收入水平相关联的水平。弗兰科·莫迪和亚尼(1949年)同样认为前期最高收入起着重要作用,他把目前和过去最高收入的关系作为一个周期性投入指数。
大卫·史密斯和约翰·杰克逊用的棘轮效应模型的储蓄函数变体(1977~1978年)为:
S[,t]=s[,1]YPEAK[,t]+s[,2](Y[,t]-YPEAK[,t]) (10)
t表示时期,YPEAK表示到目前为止Y所达到的最高值。如果Y的现值是目前所获得的最高值,那么,Y[,t]和YPEAK[,t]相等。系数约束与方程式(8)相同。这一模型化杜森贝里和莫迪、亚尼的假定模型简单。他们的公式考虑了收入增加和减少之间的非对称时滞,而且杜森贝里的公式是非线性的。
附图
图4 棘轮效应模型图示
图4是棘轮效应模型方程式(10)的图示。当可支配收入从Y[,0]上升到Y[,1]时,储蓄沿着连续的直线向右运动,由S[,0]上升到S[,1]。一直下降到储蓄为S[,4]为止。从Y[,4]收入再一次上升,达到前期高峰Y[,3]点,可支配收入又顺着增长曲线向右上延伸。 上升下降过程如此循环不已。
史密斯和杰克逊的模型能充分说明问题。它表示收入上升到超过前一高峰时,边际储蓄倾向S[,1]=0.174,大大低于衰退期和复苏期的边际储蓄倾向,S[,2]=0.490。
五、跨时期决策时的储蓄
上文指出储蓄是一种跨时期的决策。现在人们采取比较正式的态度对待这决定。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面临着只须对两个时期作出决定这一情况,即t期和t+1期。 在这两个时间段里消费掉全部可得收入,因此,当t+1期结束时,资产为零。
每个家庭在t 期和t+1期得到收入Y[,t]和Y[,t+1],并且这两段时间里又消费C[,t]和C[,t+1]。设个人效应函数为:
U=U(C[,t],C[,t+1]) (11)
且每一时期都能以利率R进行借贷。 他要在其收入流量和利率的约束条件下将其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都可在t期积蓄他所有的收入, 并能以当前利率将它贷放出去。那么,他能在t+1 期消费Y[,t+1]+(1+R)Y[,t]。 另一种可能性是消费者可花费收入Y[,t]加上他以t+1 期收入作抵押能借入的资金。在t+1期,他用Y[,t+ 1]偿还借款。设借入资金为x,则x+R[,x] =Y[,t+1],所以x=Y[,t+1]/(1+R)。这是他能偿还的最大金额。
这时消费的极端值为C[,t]=0,C[,t+1]=Y[,t+1]+(1+R)Y[,t];或C[,t]=Y[,t]+Y[,t+1]/(1+R),C[,t+1]=0,(如图5所示)连接这两点的直线表示在该时期内可获得的各种可能的消费的组合。这是一条消费者的预算线。
图5同时还包含了从效应函数方程(11)中求得的一组效应曲线。每条曲线都表示消费者无差异的C[,t]和C[,t+1]的组合。按常规无差异曲线应是凸向原点的曲线。C[,t]和C[,t+1]的最佳组合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之处,即图5的E点。这就是消费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效应水平。预算线的斜率只取决于R,因为斜率为-[Y[,t]+Y[,t+1]/(1 +R)]/[(1+R)Y[,t]+Y[,t+1]]=-1/(1+R)。利率越高, 预算线就越平缓,如果R=0,预算线为135[0]线。
附图
图5 齐次效用函数下的线性扩展路径
任何时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都会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消费者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图5)上的E'点移动。新的预算线与原线平行。 一个时期的收入增加会引起两个时期里的消费增加。
两个时期的分析可扩展到几个时期的分析。t 期的最大消费额可看成未来收入流的现金V[,t]。t期的最大消费额可看成未来收入流的现值V[,t]。在几个时期的模型中,、V[,t]=Σ(Y[,t]+n/(1+R)[n])
(12)
两种消费和储蓄理论即恒常性收入和生命周期模型将消费从而将储蓄与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联系起来。为了获得一个可行的理论,不得不对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形式作出一项预测。恒常性收入的生命周期理论作出了不同但相关的假定。
丁孜山译自《储蓄经济学论文集》,1993年
国外财经长沙72~78F62金融与保险大卫·J·史密斯19991999亚日 丁孜山(美)大卫·J·史密斯 作者:国外财经长沙72~78F62金融与保险大卫·J·史密斯19991999亚日
网载 2013-09-10 2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