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遇到过的身份势利眼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进步主义(jinbuzhuyi)汇集渴望进步的人,恰逢花正好,与你同述地阔天高!

30 多年前,陌生人初次见面,头几句无非是聊聊名字、家乡、职业。碰到来自北京或上海的人,若再是工厂里的工程师,总会让对方莫名兴奋半天。30 年间,中国原有的社会阶层也像西方国家一样,在一个接一个地崩溃,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如同虚无缥缈的险峰让人目不暇接。今天的社交场上,毕业于欧美商学院、来自于投资银行、结交名人明星等等标签,和手里的金卡、名片上的各种O一样,成为新的身份光环。

艾本斯坦在《势利》里说得明白:“19 世纪巴黎男爵办公室外的走道里,一个男人看到仆人拿着男爵的夜壶从自己面前经过,他立刻脱帽致敬。这就是名望的力量!在势利眼的算计里,身份等同尊卑。”可以说,身份和名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但对社会位置的确立却很重要,人越渴望它们,越会成为它们的奴隶,被它们迷惑。

借他人之名开路是势利者很喜欢的方式。我们面试过一个从英国毕业回来的学生,在气势磅礴的自我介绍后,他回答提问时会不自觉地提到某位商界名流。比如,前晚陪某知名化妆品公司的老总去参加了晚宴;比如他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会请教某美国公司的CEO ;再比如他经常给《GQ》杂志写文章。等面试终于结束了,老板总结:“我们刚和一个神聊完天,放松放松吧!”

公司门牌同样散发着魅力。有一位特爱宣扬社会正义的女记者,在讽刺500 强剥削中国人民时毫不笔软。作为她的关注者之一,我最近在东家公关部的临时媒体团名单里,竟赫然看到她的大名,还听说她为了参加公司在国外的产品发布会,表现得极其积极。

此外,在以身份为标尺的社会,人们自然想办法在圈子里出名。跨圈发展变得颇为流行,有人面朝格子间写书,有人业余时去海外搞飞机航拍,有人则沉迷于时尚派对和新品发布会。我自己也不例外,新浪微博兴起时,朋友给我加了一个V,这让我高兴了一天。

当然突破身份势利的情况也有,虽然寥寥。

几年前,在大报供职的朋友,询问某着名汽车公司是否需要刊登广告,他们的公关经理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公司,从来就不做广告!”话落音不久,在竞争和业绩的压力下,这家汽车公司现在广告满天飞,连老总都加入了媒体轰炸战场,不断要求被采访被宣传。

在国内奢侈品店里,部分店员常会将品牌贴在脑门上,把自己当成奢侈品,服务上每个环节无懈可击,只是温度不足。有如蔓延全城的装腔潮,大家紧紧绷着,少有如释重负时刻。倒是在成都遇到过例外。在Tiffany 店见一大妈去洗项链,大妈抱怨:“你们项链怎么老黑啊?”帅哥店员笑眯眯地答:“大概湿气重。但阿姨您随时来,我们随时给您洗。”一声阿姨,叫人温暖很多。对比我之前每每在北京洗链子时的不自在,不禁陡生亲近之感。

总之克服身份势利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出对任何事情都淡定的态度,喜欢对方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是因为他的某种内在特质。如《势利》中提到的“只关注自己的工作,评价他人以他人的工作成绩为基础,把这个世界当成一场令人愉快的狂欢”。

然而往往是你拼命培养了自己的淡定,却无法应对外界的不淡定。

那次,闺密负责统筹一个高尔夫商务活动,我好劝歹劝把老板拽去泰国参加,我说你毕竟年轻有为名车开路有款有型,到场势必令无数美女竞折腰。结果我们失算了。那天去的人行业混乱,除闺密和有限的圈内人士外,所有美女和恐龙都围绕着些大腹便便头发微白貌似德高望重的土鳖人士飘,听到我们公司名后长长“哦”了一声,暗想老板这类小白脸最多在这家公司做前台,肯定不是大腕儿,干脆懒得理他。等他去打球时,当地的球童多忙着伺候土鳖大佬们,老板让其中一个球童选个杆给他,那小毛孩竟然用不标准的英语说:“你等会儿吧,让老板们先打完这局。”

一瞬间,我们位高权重的老板就迎风石化、碎裂满地了……



本文选自中信出版社新书《只有五百强知道》



进步主义 2015-08-23 08:54:51

[新一篇] 劉瑜 知識分子的悲哀:當權者不聽你的時候,你放棄了說理

[舊一篇] 國學 “拈花微笑”說的是怎樣一段公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