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出版物的喜与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我国的电子出版业,开始于本世纪80年代后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发展速度却相当惊人。从1987年9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作出“中国标准书号的发放范围包括微型计算机软件”的规定后,上海几家出版社率先开始摸索以软件形式出版图书,并在全国新华书店试发行。但其后的五六年间,国内的电子出版物寥若晨星,仅有的几种电子出版物,多数是数据库形式的资料集成。但进入90年代中期后,集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电子出版物如雨后春笋。
  多媒体技术成为信息的新载体和传播方式,导致了传统出版业的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其中所必需的高新科技知识,恰恰是传统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所缺乏的,出版业为了开拓新的出版形式,不得不求助于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员;而电子出版的广阔前景也越来越被其它行业或者投资者所看好,这就促成了诸如电脑、电子、邮电、资讯等行业的加入。这些行业的加入和投资,使得我国的电子出版队伍迅速壮大,电子出版物的开发和发展速度迅速提升。目前,全国约有50多家拥有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权的单位,有5000多家电子技术单位以多种形式参与电子出版物的制作,从业人员约15万,其中国有企业占30%,集体和私营企业占60%,三资企业占10%。
  国产电子出版物大约有三种式样:机读数据库,磁盘、光盘数据库与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目前以多媒体光盘最为流行,网络出版前景看好。国产电子出版物的品种数量每年高幅度攀升:1994年仅出版光盘12种,1995年出版100种,1996年达300种,1997年猛升为1025种,复制光盘总数达700万张。从已出版的1025 种光盘选题分类来看:文教类302种,占29.5%;艺术类156种,占15.2%;语言类71种,占6. 9%;娱乐类66种,占6.4%;文字类51种,占5.0%。
  国产光盘不仅数量增长很快,质量的提高也很快,出现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光盘读物。翻看各类电脑、电子报刊上的光盘目录,真可谓琳琅满目。近年来国内选送的《布达拉宫》、《乡土瑰宝》、《地球奥秘》、《推拿按摩》、《故宫》、《二十四式太极拳》、《大嘴英语》、《摄影记者》、《苏州园林》等产品,分别参加两届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莫必斯国际多媒体大奖赛”,均获得好评,其中《故宫》还荣获评委特别奖。今年又有《颐和园》、《长城的故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国古代印刷术》、《宋庆龄》等光盘被选中,将参与新一届“莫必斯国际多媒体大奖赛”。
  近几年,我国的电子出版物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技术也已基本成熟,但若与国外的电子出版物比较,显然还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在一片繁荣景象之中,尚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急需改变
  目前,国内的电子出版物基本上还处在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粗放型生产阶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偏重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产品。中国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过去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得并不少,但由于载体形式的限制,受到不少制约,而多媒体介入之后,较多地实现了过去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受到读者的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这类电子出版物之所以获得中外读者的好评,主要是题材的原因。它们在制作上,技术含量并不高;与纸质图书相比,只是多了些活动图像和声音;与录像带相比,也仅仅多了一种可以从任意点开始观赏的功能。
  2.选题竞争无序。因为反映重大题材的电子出版物市场为众多出版者看好,目前争抢选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光盘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为出版物的系列化提供了方便。于是有些出版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气魄和实力,一开始就推出“系列选题”,企图先人为主以抢占选题;但你把有价值的选题圈进自己的“系列”,别人还是可以经营,以致选题雷同。报刊上虽有不少文章呼吁制止这种抢选题的现象,但业界响应者并不多,一些雷同的选题还是争先恐后地做。于是乎古典名着光盘“层出不穷”,有合十数部为一体的,也有单独一盘的;三家《四库全书》几乎要同时面世;《二十五史》也是接踵而出。同一选题是否需要数家重复出版,仅从理论上探讨恐怕不能解决问题,事实是这种无序的竞争必然导致数败俱伤,或许每个想入此“围城”的人都是清楚的,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优胜劣汰”。
  3.产品创意思想和策划能力较差。不少国产光盘模仿痕迹较重,独创性较少;图文声像资料有七拼八凑的感觉;多媒体表现不够生动,交互功能比较呆板,尤其是视听效果缺少原创,品味不够;媒体的编辑与合成比较粗糙。这看似技术制作和表现手法问题,但实质是总体策划不周所致。
  任何事物总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电子出版也不例外。自从多媒体出现以后,中国的电子出版业才开始起步。最先出现的是艺术类电子出版物。这类电子出版物的技术要求不太高,制作相对简单些,因而艺术类电子图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不是太大。其后出现的是教育类电子出版物(以下称教育软件),其起点实际上是录像带的翻版。使用这类软件,只能被动地接受,谈不到参与;即使能参与,也只是让你按软件所规定的动作重复一次,基本上没有其他出口。这种软件的功用只是把课堂搬到了显示器上,给人一种新式车头拉着老式马车的感觉。再加上当时的教育软件基本上都是针对考试的,所以尽管推销广告上信誓旦旦地保证:如考不上名牌学校,其赔款数远过于购买费,但真正能信服而购买者并不多。我们在软件商店曾遇到几位学生,他们看了演示后说: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差不多。
  可喜的是,近年来的教育软件已有了长足进步。目前,科利华、翰林汇、清华同方、金洪恩的教育软件已是平分天下;就软件本身看,也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而改变,电子技术也远非初期软件可比。但如何用电子技术把教学艺术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解决的课题。如果有一种教育软件能使学生和家长都觉得买教育软件比请家庭教师好,那么它的市场将是无限量的。翰林汇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黄向伟认为:“目前国内教育软件市场并不成熟。家用电脑普及率不高、盗版问题是制约教育软件发展的外因;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定位模糊而导致大量缺乏特色的产品上市,则是教育软件企业需要自省的问题。”(《中国计算机报》1998年第46期)依我们看来,教育软件不仅仅是“定位模糊”,更重要的是交互功能不完善的问题。
  在教育软件中,做得较好的是英语学习软件。目前市场上叫得最响的是《大嘴英语》、《随心所欲学英语》、《开口就说》等。这些软件之所以能为人们接受,因为它们引入了智能化技术,不仅能教人怎样记单词,而且要求学习者始终参与,既要用眼看,更注重开口说。但是,它们所注意的“说”,还只是要求发音、语调标准,对照英语学习的“四会”要求,似乎还缺少一些东西,这就是语法和句法。如果能开发出这些功能,也是一种特色。
  在电子出版物中,文字类电子出版物(以下简称电子图书)最不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汉字字库一直是个束缚,因而目前面世的文字类电子图书,大多是图像式的,而且是简体字。这其实是用艺术类电子图书的制作方式来制作文字类电子图书,忽略了文字类电子图书的特殊性。不客气地说,有些光盘或磁盘版的电子图书实在没有出版的必要。就目前来说,供阅读的书人们更习惯于印刷本;人们希望的电子图书是资料性的或者是古籍,但资料的搜集费时费工,制作者还没有兴趣,目前看中的是古籍。人们之所以需要电子版古籍,主要是看中它的检索功能,而用图像方式制作的电子图书却不具备这种功能。这种与使用者愿望相左的电子图书,市场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的一些文字类电子图书与90年代初出现的几部(如武汉大学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南京师范大学的《全宋词》等)相比,除了多一些声音、图像之外,实用功能反而退化了。
      二、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含量亟待提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果我们的电子出版仍停留在低科技含量的制作水平上,而不及时吸收国际或国内同行的长处,那么,国产电子出版物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外来的电子出版物挤出市场。但愿这是杞人忧天,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中国的软件业一直高呼要占领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但现在以中文为平台的计算机操作软件,有几个能走向世界呢?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的中文软件大多是由外国引进的,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版本一再翻新,照样在中国畅销,这就是事实。
  电子出版物中最令人担忧的是电子图书。传统出版业缺乏电子技术人员,所以出版社往往与电子、电脑业联合制作。多数制作者从事电子出版的时间较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出版者对电子图书的概念还不十分明确,往往用纸质图书的编辑方式设计电子图书;甚至有些出版者在这种联合中往往只是负责书号的管理,以致有些电子出版物(不仅仅是电子图书)的编校粗糙,文字差错率居高不下。对电子图书的概念不明,造成了编辑加工浅薄,因而不少电子图书实际上是纸质图书的翻版。中国的纸质图书(除文艺书外)在编辑含量上一直未能与国际接轨,很突出的一点,就是缺少相关的索引。以前总认为索引占据太多的版面,造成书价上扬,因而习惯于不用索引,这种陋习也带进了电子图书。电子图书的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界面做得如何精致,而关键是看制作者和编辑者为使用者提供了多少功能。关于电子图书的编辑加工技术,武汉大学情报学院陈光祚先生在五六年前就曾作过比较深入的探讨(见《中国出版》1992年4、5、6期),其中对检索点的设计和实现论述特详,建议有志于电子出版的编辑人员好好地读一读。现在有些电子图书为图省事,把索引功能寄希望于电子技术。记得报刊上曾介绍过一种叫做“中文PDF电子文档检索系统”(见《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39 期)。我们不怀疑它所介绍的功能,但是在某些标称可以检索的图像式电子图书中,检索功能是不能实现的。即使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有了“中文PDF电子文档检索系统”的功能,是否就可以说达到了完美?我们认为还不够。因为从介绍的功能来看,这种技术还解决不了陈光祚先生提出的“聚类”、“词的属性”、“别名查全率”等问题。从这方面看,真正高质量的电子图书,不仅要有高新的电子技术,编辑含量还得大大提高。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提供多种检索功能的电子图书正在进行制作。有消息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公司联合出版的电子版《四库全书》将提供六种检索功能,还附有“人物姓名、字号”、“朝代、年代、公元”等三种对照表以及其他工具。据说湖北、湖南各有一家也在制作电子版《四库全书》,有关细节未见介绍。有人为此感到担忧。从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来说,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三家竞争也未必就不是好事,为了争夺市场,各家必定要拿出自己的特色来争取购买者,这样对电子图书质量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如果还拘守于过去计划经济中的领地划分,那么大家都会只把心思用在“圈地”上,谁还会顾及质量呢?
  国内出版业长期从事传统图书的印刷出版,并且有政策保护而大都稳获丰厚的利润。而电子出版与之完全不同,技术难、更新快,市场小、利润薄,于是就暴露了传统出版单位对此很不适应。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一套,资本运作能力不很高,面对电子出版比较复杂的资源配置更是心中无数;缺少瞻前顾后的思考,观念滞后,对电子出版战略性投资、规模经营也就下不了决心。因此,出版业必须在市场的潮流中得到锻炼,才能把握自己的方向,增强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迟早的事。文化市场对外开放后,出版业就要同时面对国内国外其他行业的介入和竞争。与其临时慌了手脚,不如及早练兵。
  在电子出版物必须努力提高质量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电子出版物的管理。目前对电子出版物的管理与纸质图书相比显得比较薄弱,对电子出版物的质量如何管理,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条文,这对电子出版物质量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三、电子出版物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必须加强
  就目前情况来说,电子出版还难以成为高投入大产出的赚钱行业。不仅国内的电子出版不赚钱,国外的电子出版也只能维持,而且受到网络发展和电讯娱乐行业的利益挤压。因此,电子出版的编辑制作不能套用传统出版模式,必须建立自己精干高效的面向市场的运作机制。目前,国产电子出版物的主要市场在国内,海外市场的打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资料,国内电子出版物的市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读者水平由高学历逐渐向一般学历普及,以本、专科学历最多。读者以年轻学生、科教文化单位职工为主。读者类型由专业型向非专业型普及,使用环境由单位向家庭普及。使用目的由文字处理、教学辅助,向多媒体的求知娱乐转变,比较欢迎的电子出版物有:娱乐游戏、电脑学习、少儿读物、辅助学习、百科知识、旅游风光、艺术欣赏。年龄的高低,对上述七项内容的兴趣也有变化,年龄越低对前四项越有兴趣,年龄越高对后三项越有兴趣。
  读者对电子出版物的普遍要求是:技术通用,内容丰富,艺术性强,交互性好。而且,学历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四项要求的看重也不同。低学历非专业工作者偏重前两项,高学历专业型人员偏重后两项。
  读者购买电子出版物的渠道一般有:软件专卖店、软件邮购、音像商店、书店和其他渠道,所占比例依次为:64.2%、19.6%、17.8%、15.7%。读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为60元上下,一般要求少儿读物40元以内,旅游读物50元以内,电脑学习50元以内,娱乐游戏70元以内,辅助学习80元以内,艺术欣赏90元以内,百科知识100元以内。
  这些数据对电子出版物寻找市场、产品定价或许有些帮助。这些价格是就普通电子出版物而言,对于编辑加工含量较高的电子图书,价格当然可以视软件的信息含量和功能多少来定。但在目前,价格太高又会吓跑了购买者。因此,对于多功能要求与低价格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有些实用软件也已做过尝试。不少翻译软件有各种专业词汇单独出售,明星电脑公司将服务价格与软件价格分离等做法,似乎可为电子出版物的市场运作提供一些借鉴。
  由市场又联想到售后服务问题。现在的商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售后服务就越显得重要,但售后服务在出版行业好像从来无人提及。我们现在进行图书质量检查,其结果往往只用来作为对编校人员进行奖惩的依据,而对购买了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读者如何补偿,从来没有说法。过去曾有过的勘误表,现在也因“不光彩”而被省略了。对于纸质图书来说,回收所有的不合格产品确实要受很大的损失,但电子出版物则不同,因为它的主要投资是在制作阶段,复制费用不大,是否可以考虑开展售后服务?在软件市场上有这样的话:买正版软件就是买服务。那么电子出版物如何进行售后服务?电子出版物的的售后服务当然不会像家电那样只是帮助客户安装和维修,它的售后服务应当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升级换代,为已购买者提供更高更新的版本,同时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在这方面,计算机实用软件做得比电子出版物要好得多,而且方法各有不同。值得推荐的是“杀病毒软件”的做法,目前流行的“杀病毒软件”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为已购买者增加查杀新发现病毒的功能;当新一代产品问世后,已购买者只需花费极少的成本就能换取新一代产品。也有一些产品换代时,不管新老用户都得掏钱再买,这种方式看起来能得到更多的利润,但中国的个人消费者,在他们感到老产品还能对付着应用时,很少有人慷慨解囊的。
  
  
  
书与人南京20~27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陈生明/钱兴奇19981998 作者:书与人南京20~27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陈生明/钱兴奇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27:46

[新一篇] 中國電信要不要再分?

[舊一篇] 中國電影文學的傳統與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