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   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往幽深静谧的地方,禅房就在那茂密的花木丛中。

  [出典]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注:

   1、《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2、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磬:(qìng)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3、译文1: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

        【韵译】: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意译:

    步入古寺,趁着拂晓的清新,

    太阳以它初升的光焰,

    为高高的林丛镀金。

 

    蜿蜒的小径

    伸向了幽深,

    幽深里,僧院覆盖着花木的浓荫。

 

    山岚的光彩,怡悦的鸣禽,

    清潭的澄影,心境的空灵。

 

    这周遭多么寂静,

    一切都失去了声音。

   唯有钟磬

       飘送着悠悠的余韵。

 

     4、 常建,唐着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 727 )登进士第。天宝十二年(753)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苏盯眙县)尉。后去职,隐居于鄂渚(今湖北东南)一带。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却颇具诗名。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就将常建列为首位,评价很高。

  他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着称,意境清远,风格淡泊,造语警拔,构思精妙。同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题破山寺后禅院》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5、《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然县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与一般五律不同,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变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

 

     6、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倪其心)

 

    7、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钟磬之音反衬出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 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

    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得一山斋宴息,因谓不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 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重这两句诗意新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词藻,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

    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 天成”(《原诗》)。

 

     9、文言文是难学,譬如大山,横亘眼前。但是如果细心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山腰间,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曲径通幽处,就是我们登上山顶的路,沿着它走下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尽赏文言文学习的美丽与意味。那就让我们沿着这条曲径走下去,去探寻那“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曲径之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反复朗读,读出真意,读出韵味。

     曲径之二: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文言文的理解不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上下功夫,但是对课文基本意思的理解是必须要懂的。懂大意有两条途径:反复吟诵与强化记忆。

    曲径之三: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时代的关系,我们对文言文中传承下来的思想要抱着批判与继承的态度。

    山路弯弯,曲径通幽,经过读、知、懂、评这三道曲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文言文带来的乐趣,与古人的思想交流,视接千里,思通千载。“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路走来,快乐无限,这就是学习文言文带来的极大乐趣。泗水县第一中学  李健

 

     10、我从不曾理解那个在20世纪初就已经具有现代人的一切固执和冲动的徐志摩何以会“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而此时此刻我竟然愿意效仿他化为一粒灰尘在这清净佛土无忧无虑地四处飘荡!红尘俗事中,哪里会有这样一个没有喧嚣、没有争吵、没有都市的纸醉金迷、没有现代的霓虹闪亮,有的只是宁静闲适、平安喜乐的地方

    苏词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我怎能做到在扰人清修使人烦乱的一大堆俗务家事中心如止水?平生最爱的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平生最好的是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这样的我,在俗世红尘中被人说成是附庸风雅,可又有谁明白我对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清极极的人间至景的发自性灵深处的眷恋?!真是知我者,二三子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