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景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新生事物,它作为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经济领域内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原有的区域性安排正在恢复活力,并吸收新的成员国;新的地区组合也在逐步酝酿形成。区域主义的复活,尤其从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难以达成协议来看,世界贸易制度有向区域贸易集团格局转化的趋势,从而形成以欧洲共同体、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三大区域集团,其中欧洲和北美已经形成了正式的贸易集团,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贸易集团各占约30%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还占有世界进口总值的65%和近50%的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日本和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约占18%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尽管日本是亚太地区唯一的高度发达的工业强国,它却不是任何区域安排的成员。与欧洲和北美相比,亚洲的优惠贸易安排一直不是重要的因素,但整个80年代亚洲国家区域内部贸易量仍快于欧共体和北美地区的增长。
      一、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一体化的基础
  在国家集团之间实行区域一体化,可以推动跨地区的贸易增长,从而增进区域利益,但这种潜力受到有关国家经济特点和基本条件的限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安排比发展国家区域贸易的内部扩张潜力要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从中获益最多的是资源禀赋和生产结构的巨大差异,而这只有在单边和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中才能最好地推行。东亚地区除日本外的国家基本上都属发展中国家,但近30多年以来,东亚地区各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并在逐步向工业国迈进。随着工业化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同产业内部的贸易机会也在增加,而且各国的经济也会越来越开放,最终会形成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从而保证各国之间经济意义上的贸易利益扩展并逐步向一体化迈进。
  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极大关注,先后组织一些经济学家对东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调研,试图深入了解其工业发展战略,总结成功的经验。选择调查的地区为: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并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统称为高成就的亚洲经济区( HPAES, High  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其他地区也有经济增长高峰期,但没有象HPAES那样持续30 多年平均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在1965~1990年间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5.6%, 远远高于同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8%以及非洲的0.2%。
  进入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也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而中国又是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93年10月德国内阁在制定的《新亚洲政策方案》中称:“世界未来新的市场在东亚,而中国又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市场。”该项研究按照1980~1993年的经济指标对中国、东亚和世界经济增长的贸易规模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即使中国调低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会居亚洲之首,占东亚总的经济规模将从1993年的8.93%提高到24.15%, 并发展成为区内第1位的进口国,这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东亚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另据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分析,在充分考虑现实及未来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1993~2000年和2000~2020年的世界及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了较系统的阶段性分析和预测。其结论是:1.东亚的经济增长到2000年将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4.5个百分点;2.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依存度将由1993年的36%提高到2000年的47.8 %和2020 年的61.8%,贸易在该地区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贸易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东亚将发展成为世界多极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为了从资源禀赋和生产结构的巨大差异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然会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开放贸易体制,最终会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东亚国家和地区按各自要素禀赋、科技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在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二是亚洲四小龙,拥有中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三是中国和东盟国家,拥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这三个层次体现了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必然会造成不同国家在一体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同。作为超一流的经济强国日本,其国民生产总值比该地区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还要多上数倍,所以日本必然会以丰富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承担资本供给和产品创新的责任,充当经济合作的“领头雁”。
  日本做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雁行模式”的“雁首”,主要是靠产业转移来带动“雁队”的经济向前发展。即一些成熟产业先从日本转移到“四小”,再从“四小”转移到东盟和中国等比较落后的国家。过去的60~70年代实现了纺织工业的转移,80年代以来正在进行家电工业和化学工业的转移,汽车工业的转移也已经开始。产业转移的途径,一是通过乐于接受这些产业的当地企业,二是通过日本的跨国公司。在80年代中期日元大幅度升值后,日本的跨国公司对东亚的投资迅速上升。1993年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额达73亿美元,比1986年的23亿美元增长两倍以上。大批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而转移到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加快了区域内生产合作事业的发展。生产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内分工深化,又推动了东亚内部贸易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在一体化的经济合作方式上,必然会形成一种垂直分工的模式,这有别于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一体化只能以大的跨国公司(主要是日本公司)企业内国际垂直分工为基础,靠产业转移来实现多国间的密切经济合作。这是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特色之一;另外,东亚各国经济的差异性还决定了地区经济合作的多样性、渐进性和不平衡性,并由此形成许多“局部经济圈”。
  所谓“局部经济圈”,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上相邻、文化上接近和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而形成以地主经济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民间企业为主导的跨国跨地区经济合作区。其实质是通过区内各方资金、商品和人员的相互交流以及在产业、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相互协调和开放,形成统一的地方市场,从而使局部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产业循环系统化和体制化。
  目前东亚的“局部经济圈”主要有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新柔廖成长三角等。这些经济圈多系自然形成,没有特定的组织机构;尽管有些是政府间协议的产物,但其实际运行也是以民间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主。这种松散性就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其资金引进、对外贸易和产业、技术等领域的交流,都面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并不局限于本经济圈内;另外,各经济圈还都具有明显的扩展性,它们之间有一种逐步交叉和相融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特点。首先是经济上有互补性、文化上有相近性或一致性和地理上比较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种开放的“局部经济圈”,在这些经济圈内进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经济圈之间的经济交流,形成相互街接和融合之势,最终实现地区一体化。
      三、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中国是东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与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一直都在60%以上,说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心是在东亚,这将为今后与区域内各国家地区的进一步全面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过去15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8年翻一番,预计到本世纪末,仍可保持8~9%的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高出2~3倍。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将成为9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的一体化。
  首先,中国的巨大市场将成为推动亚太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因素。1994年中国进口额达1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已经成为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出口市场。中国政府预计从1994~2000年,进口额累计将达1万亿美元, 这对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点——东亚地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将有力地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据1994年6月发表的《太平洋经济展望》年度报告说, 太平洋地区经济之所以发展良好,是由于中国自身已成为本地区一个重要的“发动机”。该报告还说,在过去两年里,中国每年进口增长25%以上,尤其是从太平洋地区进口的份额获得更快增长,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密切的香港和台湾,以及韩国、日本甚至美国都感到中国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市场,它们正日益依赖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地区提供了巨大的投资场所,截止到1995年6月,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20万个, 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东亚,仅港台资金就占了8成以上。但与中国庞大的建设规模相比,这点外资却还不够。 据预计,到本世纪末,仅中国基础建设一项,就有400 个大中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总耗资将达7000亿人民币。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部门都有极广阔的领域供外商投资。
  另外,大陆、台湾和香港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会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起带动作用。
  前面提到过,港台资金占了中国吸引外资的8成。 随着这些资金的注入,大陆与台湾和香港乃至澳门的经贸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毗邻港澳地区的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 奥港间的经济关系更是达到“前店后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大陆与台湾之间虽然没有实现“三通”,但近年来两岸间的间接贸易额和台商对大陆的间接投资额却已相当可观。1992年,台湾在大陆设立的企业已多达2000家,仅此一年中的投资额就达38亿美元,超过过去10年台湾在大陆投资的总额。
  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日期的临近,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和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国东南部事实上正在进行着经济的一体化。这对于整个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来讲,将是一个典范。
      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
  东亚各国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上,情况都要比欧洲和北美复杂得多,这就决定了在其一体化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东亚缺乏象欧洲和北美那样的一个经济合作氛围。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曾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和地区对日本怀有戒心,担心在一体化的经济中,重新受到日本的控制。有人甚至认为,日本虽然在二战中战败了,但现在它正在用经济手段而非军事手段继续着那场“战争”,并且在“战争”中逐步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东亚经济的一体化会使日本借用经济手段来控制各国的“大东亚共荣圈”变为现实。另一方面,各国在社会制度、种族、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差异悬殊并且时有纷争。这种纷争不仅深刻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而且也广泛存在于同属资本主义体系的国家之间。而所有这些差异都是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形成的,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从长远来看,东亚经济的一体化,不会象欧美那样紧密融合,只能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结构。
  其次,东亚地区除日本和“四小龙”外,大都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皆采取出口导向型或外向型战略,经济结构同质性甚高,比较优势区别不明显,造成相互之间竞争性强,有碍于一体化的进展。如在吸引外资和占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市场方面,中国和东盟(除新加坡外)之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另外,还有地理上的分散以及美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复杂性、开放性、渐进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尽管东亚地区经济合作障碍众多,步伐缓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设想(后改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该设想的本质就是一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它适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潮流,有利于维护东亚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利益。但由于该设想的成员均属东亚国家和地区,美国被排除在外,故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1993年7月,东盟外长会议经过协商, 一致同意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这次美国的反映比较谨慎,没有像最初那样持强烈反对态度。
  中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组织一直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1993年6 月马哈蒂尔总理访华时重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李鹏总理再次表示中国“支持马来西亚提出的成立东亚经济会议的设想,愿意和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一道,为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合作做出努力。”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根据其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只能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磋商性的和比较开放的非制度性一体化,可以让东亚国家在其中交流看法、增进友谊、加强合作;而不会像欧洲和北美那样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甚至在政治上都统一立场。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
                    (责任编辑:杨 泉)*
  
  
  
财经问题研究大连55-57F8国际经济谭向东19961996 作者:财经问题研究大连55-57F8国际经济谭向东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25:42

[新一篇]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前景與問題

[舊一篇] 東亞經濟的活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