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译文]  荷花已经落尽,连擎雨的荷叶也凋谢枯萎了;秋菊也已开败,却还有那挺拔的枝干在那里傲霜独立。

  [出典]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1、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注释: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3、译文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致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5、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孝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6、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7、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53至255页(全文)

 

    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通过比较,把菊的傲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个傲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傲骨是铮铮亭立的形象,是凌霜傲雪的精神,是隐逸漂洒的气质。

 

    9、趣文:1920年,“辫帅”张勋做寿,辜鸿铭特地赠他一副寿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本是宋代苏东坡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句,希望对方不要灰心失望,要珍惜剩下的好时光。而辜鸿铭以此联赠送给张勋则另有深意,“擎雨伞”暗指清朝官帽,“傲霜枝”则明喻脑后小辫,其追怀前清之心迹跃然纸上,二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

     身逢中西文化交汇、皇权制度日暮途穷之末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辜鸿铭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只好顽固地与整个进步的时代唱反调,这是时代赋予他的宿命,他仅是时代所孕育的一个“怪胎”而已。“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不正是“辜大疯子”之真实写照吗?

 

    10、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

     浩瀚的沙漠,阻挡不了你的步伐;风沙再大,也掩盖不了你的美丽。你自愿出塞,远嫁匈奴,不顾边塞的荒芜凄凉,不畏边塞的狂风苦寒。你,为了维护汉凶的友好交往,毅然地踏上了大漠之行。你的傲骨,犹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菊;你的清高,犹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莲;你的无私,犹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望着你纤柔的身影,心中不禁荡起层层涟漪。你用含泪的声音诉说着你的一切。你用纤长的手指弹奏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般优美的琵琶曲。你,一代美人;你,巾帼英雄;你,不远万里来到大漠,为的是永世的安宁,你的深明大义将会被永久地记入史册。
 

    11、独自一个人静静站在那里,看着一池的秋景。池塘里的荷花已经是枯枝败叶,再也无法把它们比喻成那穿着粉红色纱衣亭亭玉立、“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了,夏日那美丽的容貌早已香消玉殒,荷花花瓣也不知何时凋谢得没有半点鲜色,昔日艳丽的花瓣都无精打采地垂下来,像遮雨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精神挺拔。唉,荷花失去了它的鲜艳夺目,失去了它的青春,生命正在没落地凋零着。看着眼前死寂的景象,不由心中生起阵阵悲伤的感觉来,花开一季,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一切仿佛只是梦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容颜老去,芳华不再,来不及回味,更不容你盘点和留涟。

    正在池边这样自悲自怜着,突然水中泛起点点涟漪,屏息细看,枯败的荷叶下一群鱼儿正在欢快的游着,它们虽然只有两三寸长,也许是今年春天在这些茶叶下才诞生的吧。虽然幼小,但它们都格外的精神,一会儿游到枯萎的荷叶下面,把它们当作遮阳伞,一会儿又游到藕杆中间,来回的穿梭,仿佛在细细诉说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让人豁然明白,这沉寂中仍还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只是我一味的沉浸在自悲自怜中,险些没有发现。这样想来,不禁又有些庆幸起来,毕竟在这枯败中养育着新的鲜活的生命,谁又能说它们不能长成一跃龙门的惊世奇鱼,让这满池枯萎的茶叶也跟着再续一段奇妙的传说呢!

    见景生情,心情也好了起来,沿着一条两边种满菊花的小路向更远处走去,小路两边的菊花也已枯萎,但菊花的枝干顽强地挺立在冷风中,显得格外的坚毅,阵阵秋风袭来,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伏下身子,信手拈起一朵已经干透了菊花,放到鼻前仔细嗅了嗅,竟然还存有些许香味,虽然淡了许多,但却香味更加清纯而别致,比那平常喝过的菊花茶清香过千百倍。向更远处走去,路边有一些橙子、桔杆之类的果树,金黄色的橙子,在阳关的照耀下耀眼夺目,绿油油的桔子,在风中卖弄着身姿,想象着它那酸溜溜的清香味儿,不觉口水流满了腮帮。真想也做一回勇敢的盗贼,爬上树枝,摘上三五七八只下来,狠狠地解了“嘴馋”的相思,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我虽算不上什么志士 ,但一直以来还假装着斯文,真没有勇气让“斯文扫地”,只有傻傻的望着满树的果子“止”起馋来,并在心头安慰着自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吃不到的才是最香的”,这样的想着,不禁自顾自的笑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些有的枯、有的败、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虽已凋谢但仍有余香的这些景物,早先心生的种种的愁闷早已灰飞烟灭,原以为一年的好风景即将结束,可是,茶花枯了,鱼儿却生长着,菊花谢了,它的香气更加密人。还有,这眼前黄得剌眼的橙子、绿得发亮的桔子,都是深秋最美景色!而且,依稀可以看见,在不久后的春天,这里又将是花红草绿,莺飞鱼跃,另有一翻诱人的风景在等着我们去品尝,去体味!这样想来,心境释然许多,人生如画,生死别离,都是那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既然无力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无法留住不老的容颜,坦然面对,珍惜当下,精彩地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天,也许,我们的精神会以另一种奇妙的方式得到永生。

 

    12、喜欢读书,但以前往往不求甚解”,对书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词句本身,从未想过去探求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背诵了大量古典诗词,却不懂那些文字的意思。喜欢“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喜欢“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喜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可是,停留在词句表面,读不出作者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是浅薄的,是无趣的

于是,不再一味追求文字的美丽,而是去字里行间悉心体会

于是,读懂了杜甫“烽火连三月”的悲哀,读懂了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读了易安“人比黄花瘦”的思念,读懂了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忠诚,读懂了秋瑾“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悲愤

这才明白了,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另有一番境界,这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能荡涤人的心灵,洗去浮躁,消除无知

心灰意冷时,读读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倾听断崖上的野百合的教诲,阴霾便一扫而空

心高气傲时,去看看伟人的事迹,便会静下心来,觉出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便不会再骄傲自大

 

读书,思考,再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来,这才是读书之道,方才有趣。

 

 

13、菊花,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花卉,在人们的眼里,真的算不上什么佼佼者;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种极具情调的生命,它有自己的精华,能与用心读它悟它的人心魂相通。可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它呢?

  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因不愿违背心志辞官归隐,荷锄耕作归来,尽兴饮酒快意作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寻寻觅觅之中,他读懂了菊的恬然和自在,也以菊的纤秀和淡淡幽香反过来滋养了自己似柔实刚的自主人格,真是好不悠闲!

  苏东坡德才兼备,为人正派。但仕途坎坷屡遭磨难,60多岁了,被政界小人捉弄了多年依然不肯放过他,最终还把他驱赶到孤岛———海南岛上。人生的宠辱得失,让他发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慨叹,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读懂了菊的坚韧和俊逸。

  还有李清照泪眼婆娑地轻吟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在国破家亡的忧郁与苦痛中想起了与她一道饮酒赏菊的知心爱人。她咏菊,更咏出了自己无边的愁思和寂寞。

  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人们仰慕之,赞美之,因人们从它身上感悟到生活,感悟了人生,就像陶渊明追求的是菊之恬淡,自由生活;苏东坡向往的是菊之俊逸,潇洒人生;李清照体会到的是菊之寂寞、辛酸;菊花那片片柔美的花瓣,在缓缓绽放中轻轻倾诉着的花语,正是人生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

  每日奔波劳累的我们,也许不曾留意菊花带给我们的种种启迪,也未曾认真思考过现实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淡泊、平和”,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尘世”里,又有几个不被庸俗的生活所“俘虏”?我们还是在菊花怒放的季节里,饮一杯菊花酒,做一个心怀美好,精致如菊的人吧。

 

    14、菊花,选在硕果累累的季节开出的花朵,别的花都已经褪去换作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
头,是因为娇嫩的花受不了微冷的空气吧?近乎萧索的季节,孤独的固执着以花的面貌存
在,给这个季节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从来很敬佩那些选在萧索季节开放的花朵,更何况还开得如此华丽明亮。
  
  我看菊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煞 ”的霸气,也是“芳菊开林间,卓
然霜下杰”的坚韧。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傲然,也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远。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是人淡如菊的
淡然。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