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出典]    王昌龄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七首其一

   注:

   1、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2、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海:指青海湖。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


   3、译文1:

     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译文2: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译文3:

     西北边陲,烽火城西面,四顾苍茫,原野荒寂,只有这座危矗云空的百尺戍楼。时令正值深秋,又是黄昏黯黯的时候,凉气袭人,久戍不归的戍卒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阵阵秋风正从青海湖方向吹来。四顾沉沉暮霭,重重关山,一勾凄清的残月,在这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笛声。在这一阵阵的呜咽声里,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之情,实在无法消除了,那故乡闺里的愁苦,那遥隔万里的相思便一起涌上了心头。

   4、王昌龄生平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为唐代着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5、《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非常巧妙,非常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6、王昌龄眼中的明月是兵家之月,充满一片肃杀之气。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不由让人感受到战场的阴寒、残酷和恐怖;有表现边关将士思念故乡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于轻盈自然、清逸明丽,不失一种刚健爽朗的基调,颇有王诗“绪密思清”的特点;有讽刺连年战事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对那些不以士卒的生命与鲜血为意、持宠寻衅、挑起战事以邀功的边将提出严厉的揭露与指斥;有送别战友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青山”“明月”这样开朗的形象一扫天涯沦落的颓丧,展示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怀。

  王昌龄咏月诗中最为有名的还是那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代表幽思的明月和代表战事的边关组合在一起,出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慨结合在一起,豪爽俊丽外更显悲壮激昂,全诗凝练、平实而又悠长,意脉细密曲折,情气疏宕俊爽,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以及生活在当世的诗人因时空的不同而在一瞬间成为永恒。


    7、我是从古诗词里认识边关的,古诗词里的边关大都是一副“虎帐春风远,铠里清霜寒”、“沙塞何窗育,树短百草长”的凄凉景象。而且,古诗词里的边关又大都悬挂了一轮冷月,你看,“月从天外来,耿耿流素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还有孤城,“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还有大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孤城、冷月、穷秋、衰草、凄风,古人用最凄凉的词句,为我构成了一幅边关画图,苍凉而凝重!


    8、远在营中的征人,是否体会闺中的深情呢?“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青海烽火城以西的了望台上,荒凉的原野,暮色降临,秋风漫漫,怎不让人满怀苍凉?再吹起(或远处传来)哀怨的笛声,让人思乡之情无法控制,而我此刻思念的人,她在闺中对万里之外的我的思念也是无法消除啊。不说自己何等思念,而写对方无奈相思万里愁(“无那”即“无奈”),是诗家曲笔,也更见相知之深,相思之苦。这不是“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而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的交相呼应、万里共振。

     人之常情,一旦写得真挚而且深切,就格外征服人心。《唐才子传》记载,诗人王涯爱妻情深,虽然身居高官而不纳妾不蓄妓。这样的感情自然给诗注入了生命:“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其一)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其二)”(《秋思赠远二首》)自从离别后,他心甘情愿独守空帷,只在梦中和妻子相见。千山万水家书难得,新月让他想起妻子的眉毛,杨柳触动离情,芙蓉让他忆起她的面容,相思无法回避,又念及战事正酣,应以国事为重,努力从感情缠绕中解脱出来,并且对妻子婉转表达了一种歉意。儿女情与英雄气并存,让人觉得这位唐代的模范丈夫的内心健康而丰富。

  这样的分离和相思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王昌龄《青楼曲》),凯旋之后,受到封赏,夫妻团聚。另一种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霎相聚除非在梦里,现实中已经是阴阳永隔。哪一种可能性大呢?“一将功成万骨枯”,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仅仅是在纸上,战争都是那么残酷。(新民晚报)


   9、北风凛冽,深秋的黄昏苍凉、肃杀。一名士兵独戍楼台,烧着干枯的枝条,双手搓着暖意。回望背后,军营中烟火袅袅,热气腾腾,战士们围成一团吃着热乎乎的汤水。楼台上的那名戍卒不禁拾起羌笛吹起《关山月》,千丝万缕的思念在荒漠中飘扬。“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正是那名戍卒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士兵的呐喊。

  仅仅是八月,塞外就飘落纷纷大雪,北风将一本贫瘠的黄土地肆虐地不堪一击。帐篷中将军的角弓冰冻地难以张开,银亮的盔甲结了层白霜。主帅营中为来行的武判官饯行,不知是谁,不知何处扬起《关山月》。笛声悠扬,撩动起来战士们的热泪,眼眶的泪化作思念,手中的热酒变作久久不归的伤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美的梨树花开都不抑制不住羌笛的催人泪下,压抑不住那份思念亲人、牵挂家乡的游子情怀。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码头、横栏、羌笛、塞外边关、山水田园……似梦回唐朝。


    10、羌族乐器中,首推羌笛。早在汉代应邵《风俗通》里,就有“羌笛”之称。唐朝诗人储光曦《明妃曲》中道:“虏骑双双引宝车,羌笛两两奏胡笳”,而王之涣更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着名诗句。中唐以后,羌笛又为诗人称之羌管。温庭筠《题柳》中即有“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宋代以后,羌笛亦称羌管。范仲淹《渔家傲》词有“羌管悠悠霜满地”之句。羌笛的凄婉在唐朝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一把羌笛,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闪烁—个民族的喜怒哀乐。公元1227年,西夏王朝被蒙古族军队消灭,羌人从此再也没有建立国家,可是这个倔强的民族依然继续繁衍,羌笛的音响也没有被岁月的流风吹逝。古老的羌笛依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也依然是他们最主要的乐器。

    国家级羌族羌笛传承人何王全告诉记者:首先羌笛的演奏方法难度大。羌笛有着不同凡常的演奏方法———民间称之为鼓腮换气法,即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鼓腮成了演奏羌笛时,所需气流的仓库与中转站。一曲音乐,无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换气。掌握这种方法一般需要1年的时间,而且对演奏者的肺活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人16岁之后肺活量才可达到需求。其次,羌笛的制作工艺较繁复。每逢深秋,何王全便会走进岷江流域茂县一带白雪铺盖的山上,寻找黄灿灿的高山箭竹。其他地方的箭竹皮厚,管扁,内空不规则,不利发声。而一定要选择这个季节,是因为竹的生长几乎保持在一种“冬眠”状态,此时竹子的质地也相当适宜做笛。被选中的箭竹需用炊烟徐徐地熏上一到两年,使其成为完全意义的干箭竹。随后将从干箭竹中切出的笛管放入清油中半年乃至一年方成。最后的打孔更需要慎之又慎。另外,与大多数少数民族乐器一样,羌笛的传统曲目几乎完全是靠艺人间的口传心授完成的。虽然现在何王全手中有不少羌笛的谱子,但这些几乎都是他通过记谱一点一点整理出来的。(《音乐周报》)


    11、望眼欲穿的妻子你是否曾有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恨?是否曾有过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的感慨?是否也曾有过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无奈?征战四方的丈夫你是否有过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是否有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离殇?是否还有过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苍凉和忧伤?岂不知年年战骨埋荒外,古来征战几人回?


    12、雨声阵阵,泄露了空气里掩不住的丝丝凉意。步伐踏过,碎裂了脚底下刚刚飘落的叶子。伴随万物的瞬变,秋悄然而至。

  随着王昌龄的缕缕愁绪:“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随着杜甫的豪情悲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天来了!也许是文人的偏见吧,秋天总是悲凉的象征。也许是树叶的抛落吧,秋天充满了离别的无奈。诚如柳永所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天,不可避免地被盖上了一层灰色的铺垫。

  随着农民的声声欢笑,随着田地的沙沙稻响,秋天来了!也许是硕果的飘香吧,秋天赋予收获的寓意。也许是桂花的盛开吧,秋天弥漫着沁人的芳香。正如苏东坡之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恰到好处地被刷上了一层金色的喜悦。

    秋天,有着五彩斑斓的底色,也有着矛盾而又真实的内容。


    13、古道悠悠。
  
  看残堡凛冽风中,看野店孤立路旁,冷月经幡招魂,寒鸦古寺生瘴,暗淡了刀光剑影……。一路寻觅,一路思量,看得完的风景,看不够的风情。那些散落在荒漠古野的村村寨寨,那些流落异乡的声声驼铃,丝绸之路从东蜿蜒而来,又从这里蜿蜒西去,远古的泣声在大漠中回响!
  
   大山明朗隽永,挺直清奇的脊梁;大漠淡泊宁静,舒展着沉默的襟怀。漫道山寒水瘦,化繁冗为简洁,变狭窄为旷远,这是自然的臻境,又何尝不是人生的臻境?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一座用心维系的城池,朝野上下因为你的捷报频传而放心,妻儿老小因为你的存在而日夜担心。风刀霜剑与一个注定的时刻短兵相接,枯枝萧瑟,落叶纷坠,衰草之浪浮起西风的叹息。战鼓雷动,震天轰鸣,天,更辽远;地,更宽广!没有碧云天,只有玉门关如一位年迈的守墓老人,额上的皱纹显示着苍劲,岁月的苍桑蚕食着不变的赤诚。

    心韵如歌,岁月如歌。你象塞外的胡杨一样站立,一站就是千年。即便有一天这最后的城堡坍塌了,但你的故事却不会坍塌,这就是玉门关,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玉门关。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2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