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rn

      [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rn

      [出典]     韩愈《师说》

rn

      注:

rn

      1、【原文】  

rn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rn
rn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rn
rn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rn
rn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rn

      2、【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rn
rn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rn
rn

  [3]受:通“授”。传授。

rn
rn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rn
rn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rn
rn

  [6]其为惑也: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rn
rn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rn
rn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rn
rn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rn
rn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rn
rn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rn
rn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rn
rn

  [13]众人:普通人。

rn
rn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rn
rn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rn
rn

  [16]惑矣:(真)糊涂啊!

rn
rn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rn
rn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rn
rn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rn
rn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rn
rn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rn
rn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rn
rn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rn
rn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rn
rn

  [25]谀(yú):阿谀、奉承。

rn
rn

  [26]复:恢复。

rn
rn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rn
rn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rn
rn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rn
rn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rn
rn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rn
rn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rn
rn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rn
rn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rn
rn

  [35]不必:不一定。

rn
rn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rn
rn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rn
rn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着作。

rn
rn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rn
rn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rn
rn

  [41]夫庸:哪里。夫为发语词

rn
rn

  [42]知:管,过问

rn
rn

  [43]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rn
rn

  [44]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rn
rn

  [45]常(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rn
rn

  [46]之徒:这些人

rn
rn

  [47]通(习之):普遍

rn
rn

  [48]师(吾师道也):名词活用,学习

rn
rn

  [49]所以:是用来......的

rn
rn

  [50]嘉:赞许

rn
rn

  [51]贻:赠送

rn

       3、【译文】

rn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rn
rn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rn
rn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rn
rn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rn

       4、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rn

     5、《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rn

      6、《师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rn

      7、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rn
rn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rn
rn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rn
rn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rn

      8、师之传道,重在树德

rn

道济天下、文气浩然的唐代大家韩愈在《师说》中倡导“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重要地位,“传道授业解惑”以“传道”为先。何谓“道”?对于“人之初,性本善”的童蒙而言,道就是思想、道德。

rn

           教师们在与圣贤的对话中,思想境界通透练达,自身德行不断完善,行事方法灵活多变,最受益者为学生。   

rn

教育、学习是一种生命历程,如果在旅程中与“仁师”同行,收获的是超越知识的人生真谛。

rn

 

rn

9、师之解惑,因材施教

rn

 

rn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注意学生之间差异,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并且把他们按年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进行分类、归纳。

rn

   

rn

故此,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当冉求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rn

 

rn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既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理论的继承,又对我们如何为学生“解惑”提供范例。

rn

翻开历史奠基,由“传道授业解惑”想开去,徜徉在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里,必因腹有诗书气自华,必因教学而相长。

rn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39

[新一篇] 去年春恨卻來時

[舊一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