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出典]    王维   《山居秋暝》

        注:

       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词语解释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

  2.暝:夜,这里指傍晚。

  3随意:任凭。

  4.喧:喧哗。

  5.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6.春芳歇:春天的芳华衰歇了。歇:尽,消失,消散。

  7.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8.留:居。

  9.空山:幽静的山。

  10.新:刚刚。

      3、译文: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悄悄地在大石上缓缓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上岸收网。

  尽管春天的芳菲已经消散而去,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泄"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5、诗文意境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6、在《山居秋暝》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山村秋天傍晚景色的描写,为人们展现出了自然界中一幅怡然恬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诗的头两句,写的是寂静空幽的山间新雨初后的秋天傍晚,一轮明月映照在如盖的青松上,而山泉清冽地流于石上,让人感觉出那样的清幽和恬静。而后诗人写道,先听到竹林的喧哗声,后看到莲叶分披,继而发现了归来的浣女和渔舟。这里的描写极为形象,由远而近,从听觉到视觉,“动”“静”相宜极为巧妙。最后,诗人写意,感叹对此景的美好留恋。整首诗写的清新自然,让人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也陶醉在这样一片静逸享和的环境中。

     诗人们在写诗时,通常不是单单的描写景物,总是在描写的同时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同样,王唯在这诗情画意对情景的描绘中,也不仅仅限于只是对情景的描写。在“安史之乱”后,为官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可又不能决然的离开官场,于是,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些反映在他的诗中,就表现出了诗人一种高洁情怀的寄托和对理想的追求。在他描写的山林溪壑之中,饱含着诗人那种不愿与俗世合流及他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向往,与之契合的心境和意境。这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这种美好恬静的环境与氛围,不也是让我们十分向往的吗,不依然也是让众多忙碌打拼,终日一身疲惫、劳累及无奈的人们内心期望的田园所在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此美妙舒适的生活情景,如今,在我们喧闹浮躁,终日忙碌着的城市和生活中,实在是很难感受得到,很难寻找得到的了。

     《山居秋暝》这首诗,除了让人感觉到诗人描写特有的风格情调,还让人感觉到王维特别的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由“明月”、“清泉”,以及“浣女”、“渔舟”这些让你感觉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同时,他用笔清淡、自然,精致、景物和人物始终笼罩在一片和谐、亲切的氛围中,让人深深的陶醉和向往。

     山水田园诗在王维的手中,得到一次总结和显着的提高。他的诗,既有一些细节精细的刻划,又注重通篇完整的意境渲染;既有透明亮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丰富的哲理,又避免了枯淡无味的表述,并且,他诗词风格多变,特别的富于艺术创作性,在他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那闲居生活中闲适悠散的情趣。这些,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美感。

     读他的诗,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感觉清新且悠然。

 

      7、空蒙山色,人迹罕至。新雨初霁,丛林如洗。正是清秋傍晚,朗照秋月自松树间投下斑驳陆离的皎洁,明澈山泉沿石径中淌出淙淙如琴的籁音.浣女归途嬉戏,喧哗一林翠竹;渔舟叶间穿行,掀动满湖水莲. 松间月的娟秀妩媚;石上泉的潺湲柔和;浣女们的天真烂漫,渔人家的自得适意。作者漫步至此,陶然而欲醉,故曰“随意春芳歇”,沉浸乃不拔,故曰“王孙自可留”。散行回来的作者又以其灵动之心、通透之笔,不加修饰地,不着痕迹地托出了一幅和谐完整,素雅明丽的水墨画. 如此天然妙处,莫说作者留恋其中,便是读者也由衷生出多少向往之念!

        玩味此诗:因静中有动故恬静而不死寂; 借动反衬静故生动不呆板。实在是精巧之极又不露其巧,不得不击节叹服作者的炼字之功。

      好诗如画,氛围的写实是基础,意境的营造是品质,而情怀的蕴涵则是灵魂了。所以安静每每欣赏一诗,心头涌起的先是丰满的画面,继而是滋味的品咂,最后是感情的共鸣。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闲静空寂的禅境与诗境美。

  空寂的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王维山水诗安逸闲适,优雅空灵,诗中见画,情景交融,从而富含禅趣,韵味十足,读之可以忘忧。“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同时富有诗境美。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尽显活拨生机,而又抽身禅语,不落痕迹,了无踪影。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致,诗如画,空灵优美。是说秋天的傍晚,阵雨过后,万物新如刚刚洗过一样。暮色苍茫之中,四围寂静,清风拂来,凉爽宜人。这时,明月当空,清辉透过茂密的松枝照下来,挽手雨后流泉,从静静的青石上汩汩流过。静穆的竹林里,蓦然传来一片洗衣归来的少女们的欢笑声,哦,还有那荷花深处荡出了打渔的轻舟。虽然春花烂漫的季节早已过去,但人们还是多么愿意长留此间,永驻于这恬静和谐的山间生活。看吧,真是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王维就是这样,他既能将绘画技术中如色调、构思融入诗中,组成和谐完美、景象鲜明的画面,又能从各种自然景物中捕捉适于表现情趣的形象。融会情感于其中,达到情从景出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充满遐想,百读不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之,心为之而净!闲静空寂的禅境与诗境美,在此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说王维这是回避矛盾,反映其性格的软弱。真是笑谈!这样的理解不是在读诗,而是以诗为工具的工具论的荒谬!恰恰相反,王维是在为永恒创造美景。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闲适恬静,安详自在。难道有谁不愿过上这样的日子吗?正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不如人意,才会产生心灵寰宇的奇思妙想。这,也是诗与禅永恒存在的理由。

 

       9、秋天,五色斑斓,绚丽多彩,最能撩拨人们抒情言志的绪念。古今文人墨客吟咏秋色,描摹秋声,点染秋韵,寄托秋思,或以秋寄情,或借秋言志,或取秋绘景,写下了大量的咏秋之作。

      有一首《深秋曲》,诗人充分利用“秋”字辞藻大加辞藻大加润色,其艺术表现技巧令人拍案叫绝。通篇秋意盎然,堪值欣赏。诗云:“秋来秋去几度忙,秋风秋雨欲断肠。秋幕难消秋夜梦,何怨秋窗锁凄凉。已是深秋寒露重,相思托尽秋吟中。秋诗秋词秋月夜,秋灯摇曳秋魂动。飘零秋叶残更数,冷落秋影去无踪。无踪秋迹寻觅处,东篱菊下再相逢。暗沁秋香一缕缕,开遍秋心几丛丛。丛丛秋心谁可明,秋霜侵袭何时停。却是霜寒香愈盛,不叫芳心输严冬。便是冬雪风漫漫,也有秋情渺晴空。世人皆叹深秋苦,怎知秋日夕阳红。为君翻作深秋曲,笑中携同秋意行。

         同是咏秋,因各人处境、心境之不同、意境也迥异。唐代诗人王唯《山居秋暝》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描绘了山居秋暮的幽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纵横山水、自得其乐的志趣情怀。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腾王阁序》写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偶句工稳贴切,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是一幅和谐优美的秋暮水墨丹青画!岑参诗句:“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陶渊明写道:“闾庭多落叶,慨然知己秋。”李白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至于寄托秋思,当赏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借秋天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送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吟秋诗文林林总总,表现手法色彩分呈。然而,既奇妙又有情趣的莫过于回文诗。清代女诗人吴绦雪仅用“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十字就巧构一首脍炙人口的吟秋回文诗。此诗形成奇特,字句凝练,倘能识破机关,即能淡成一首七言绝句:“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看,区区十个字就幻化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江南秋色图!

       形形色色的吟秋诗文,多为哀惋、凄凉之作,缺乏乐观向上的心境,给人以惆怅、颓废之感。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孀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登高处,以沉郁悲凉的笔调描绘秋声秋色,抒发天涯倦客衰年迟暮的痛苦心情,总结自己贫困潦倒的一生。诗句悲歌慷慨,音节铿锵,意韵丰厚,动人心弦。

        而刘禹锡在《秋词二首》中写道:“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摆脱了悲秋诗句,迸发着潇洒乐观、轻盈飘逸的秋天气息。使人顿开清新、豁达的先河,将读者带入明净开阔、意蕴高远的诗境。(http://literary.goodmood.com.cn/ 绣面芙蓉)

 

     10、看到清澈见底的溪流,呼吸着雨后山间清新的空气,情不自禁地想到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的我和王维也似乎有几分相似。诗中的那句王孙自可留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非王孙,然而如此美景,是谁都愿意留下来的,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那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的生活在这样的美景中,好令我神往!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3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