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你戴一顶斗笠,披一身斜阳,独自归向那远远的青山。

   [出典]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注:

   1、《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2、注释:

    灵澈:人名,当时着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生于会稷,与刘长卿友善。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荷(hè):背、负。

  杳杳: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荷笠:背着斗笠。

    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3、译文1: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处。

     译文2:

     好似墨青色隐隐铺盖着曲径通幽的竹林寺,神秘的色彩在悄悄氤氲,阵阵沉重的晚钟飘渺在自然的屏障中,随风驱散,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我背着轻巧的斗笠,任晚风斜阳柔柔抚摸我的青丝。向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的青山外,遥遥的远行人,那晚霞的光填补了我伤感的心。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译文3:

    在苍茫深邃的山林中座落着竹林寺,从那里缥缥缈缈地传来了暮钟声。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灵澈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远方的树木葱笼的深山走去。
 

 

   4、刘长卿生平见刘长卿生平见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5、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6、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7、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

    阳光终于累了,疲惫不堪地收拢起晒了一天的网,倚在一座山峰的肩膀上,望着山谷里一束黄昏的炊烟出神。大山深处的竹林寺,掩映在苍翠的山林之中,被一层淡淡的雾霭涂上了隐隐约约的金辉,仿佛佛祖的降临。

    天庭的钟声,从远远的山上飘来,流水一样袭过人间。一只停在麦穗上的小鸟,抬起头,侧耳细听了一会,然后望了望天,望了望身后的田野,脆脆地打了声口哨,展开翅膀,朝着向晚的山中飞去。哪一棵树的叶片之间,张着两双慈爱的眼睛,在祈祷它平安归巢?
茶亭里的两个人,停下手中的棋子,终止了楚河汉界的进进退退。僧人斜披斗笠,扛一身夕照,拖着长长的影子踏上了归程。他孤单的背影,在诗人牵挂的目光中,渐渐溶入了青郁的深山。

    许多事情,并不需要结果。就像今天,一位僧人和一位诗人、从早晨下到傍晚的一盘棋,不输也不赢,与世事无关。唯留下一山的空灵淡远,点缀在绿水青山,充满着禅意。

 

    8、有很多风景禅诗,是描写与僧人相关的题材,这些禅诗都富于空灵的意境和禅趣。如有“五言长城”美誉的唐代着名诗人刘长卿,与高僧灵澈上人(为唐代着名诗僧)有着真挚的友谊,其诗《送灵澈上人》云:“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静穆浑厚的晚钟声从苍茫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地传来,是灵澈禅师该回寺的时候了。斜阳夕照中的禅师带着竹笠,独自在绿树青山中渐渐远去。全诗精美如画,灵澈禅师清寂安详的风范与优雅的诗隋画意完美地水乳交融。宋朝南岳衡山僧人文政诗:“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引得白头僧,时时倚藜杖。”山野中的鸟儿婉啭的歌声清幽绝俗,在千峰万壑间舒卷自如的白云无尘俗之状,使得在远离尘嚣的山寺里清净修行的白发老僧,时时倚杖伫立欣赏,怡然自得。在心无俗虑的修道者的心目中,外境也是那么的清净脱俗。

 

   9、“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那苍苍竹林中远远传来的寺院报时的悠悠钟响啊,为何如此急着催促灵澈归山啊!”遥望着好友灵澈头戴蓑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远……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情思;这竹林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然而,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因同怀而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怅惋,因趋归而意同。

  “凤凰涅磐而重生!”诗人虽未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洒脱,但历经着坎坷的人生旅途,不遇而闲适,失意也淡泊,在苦闷中找到了一丝豁达,一份释怀。是凤凰岛上的苍松,虽饱经风霜,但仍执着的挺立着;是岛上的野鹤,虽形单影只却自在安闲。

 

    10、读唐代禅家山水诗人的篇什,我们会感觉到,孤独又孤寂的身影,若隐若显地时时在山涧水滨游荡,那也就是诗人心灵的投影了。刘长卿《道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是一位僧人吗?既是也不是。山涧竹林,晚钟夕阳,小径上带笠的影子其实是诗人自己呢。孤独既然是人性的流露,所以要写出佛心与禅意,也就只能通过山水自然的刻画,在宁静和淡远中表现出人的独立身影,这里有某种自傲,也有淡淡的哀愁。

 

    11、等是有家归未得。熟读的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送灵澈上人》,横上心头。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长云叆叇,夕阳散彩,金光如雾,如烟,自西天斜斜地射过来,笼着长亭,古道,蓁蓁莽莽。那孤独的远行人,衲衣,草屦,荷笠,弃了京华冠盖,轩冕,芳菲绮陌——挥别了相知的友人,在落日熔金的时辰。隐隐地听到苍苍竹林寺,那杳杳的钟声,在斜阳暮色里,山长水阔的,召唤。独自踏上归途,毅然决然,向着那苍郁葱翠的远山。
  
  意念中的远山,必然不是岱华恒(蘅)嵩,它超越凡尘,云霞明灭,偶露峥嵘。奔赴,必然是破钵芒鞋的孤独行旅。亦如,我这田园牧歌式的乡居的怀恋。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