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 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楚虽三户 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译文] 楚国虽剩下三户能灭亡秦国,岂有堂堂中华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呢!

 [出典]  南宋  陆游  《金错刀行》

  注:

 1、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注释:

   错:镶嵌。

   装:装饰。

   窗扉:窗户。

   五十:陆游写此诗时四十九岁,五十是举其整数。

   八荒:四面荒远之地。

   京华:京都,指南宋都城临安。

   史策:史册。

   尔来:近来。

   南山: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

   嶙峋:山石突兀重叠的样子。

   楚虽三户能亡秦:战国时,楚国受到秦国的外交欺骗和物理吞并,楚怀王客死秦国,终至于国亡。楚国人民怀念故国和君王,所以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谚语。见《史记项羽本纪》

  3、译文:

  白玉装饰的刀柄,黄金镶嵌的刀身。夜来,那刀光寒气森森直透出窗棂。可叹我凛凛男儿,到五十未建功勋。提刀独立,远望那四野苍茫,心中难平!京都结交的朋友,都是些英豪才俊,意气相投互勉互励更誓同死生。可耻的是千年史册上默默无名,报效君国我有那忠心一片赤诚!近来我从军来到汉水边,清晨,雪后的南山怪石嶙峋、玉般晶莹。呵!楚国即使只剩了三家,照样能够灭秦,却怎说我堂堂中国会空无一人!

   

 

  4、陆游生平见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5、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聘,自夔州(今四川奉节)赴陕西汉中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任职时间虽不长,但“从戎驻南郑”(《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射虎南山秋”(《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卫戍大散关,初步实现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更坚定了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信心,并把这种感情形诸笔墨。《金错刀行》即是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治在今四川乐山)时所作。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借咏刀以言志,抒发誓死抗金、坚信“中国”必胜的豪情

  第一二句开门见山,先写刀外观之美。以黄金涂面、白玉饰柄,金玉相映,可谓华美。但最可宝贵之处乃在于“夜穿窗扉出光芒”。此乃刀内质之美。黑夜时其光芒竟可穿透窗扉而射出,真是锋芒毕露,这是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移剑为刀。与他篇所写“宝剑”的“殷殷夜有声”(《宝剑吟》)有异曲同功之妙。宝剑夜有声是“慨然思遐征”,宝刀夜出光芒亦是“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其意不在刀剑,而在报国之心。

   第三四句由刀引出“提刀”人:“丈夫五十功未立”,“丈夫”者,大丈夫之谓也,《孟子·滕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陆诗《胡无人》“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正是形容大丈夫。“五十功未立”指年近五十而报国之功业未成。陆游此时四十八岁,曰“五十”乃取整数,此“丈夫”系自称,与其“丈夫无成忽老大”(《夏夜不寐有赋》)之句含意相同。“提刀独立顾八荒”,形象生动,意境苍凉。“提刀”人渴望立功,金错刀急欲衅血,但因种种阻碍,有志难申,他四顾八方,涌起几多悲凉之感。但既“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感慨万千,然而并不颓丧绝望。

值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时,诗人深感慰藉的是他并不孤立:“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起用张浚,准备北伐。此时陆游也由大理司直迁枢密院编修,被孝宗召见,赐进士出身。陆游除积极提出军政建议外,并结交了一批力主抗金的奇卓之士,与张浚亦为知心,对其北伐事业更是热心支持。他们“相期共生死”,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诗人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这七八两句,又深入抒写了诗人与奇士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汲汲于个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意词,因为只有杀敌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个“耻”字深刻地表现了切盼“灭虏”立功名之心。“报天子”虽有忠君色彩,但在当时,“天子”与国家难以分开,故“报天子”即报效国家,因此诗人的“一片丹心”仍具有积极意义

第九句“尔来从军天汉滨”,“尔来”即“近来”。“南山晓雪玉嶙峋”,形容积雪之终南山。写山之洁白嶙峋,意在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陆游曾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他对汉中(陇右)“地连秦雍川原壮”(《归次汉中境上》)的雄壮山川、丰盛物产、豪迈民风非常欣赏,认为“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欲以汉中为恢复中原的根据地,因此到汉中,就产生了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不能不兴奋激动。诗写至此,心潮澎湃,势不可遏,终于发出了最强音。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全诗蓄势至此,非此浩叹不能抒其豪情。前句借用了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诗人则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不可。所谓“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之理!这一反诘句真是笔力千钧,充满浩然正气。“堂堂”,盛大貌。“中国”,这里指汉族所居之地。尽管事实上南宋国力衰微,但诗人感到正义在我,士气必盛,又有汉中之地,定能收拾河山。更何况“京华”多“奇士”,“中国”并非“空无人”,必能使“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胡无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气,跃然纸上,诗的结尾几句,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陆游尝自述:“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又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示子遹》)但自从“四十(按:实际为四十八岁,此取整数,与‘丈夫五十’同义)从戎驻南郑”,有了亲历军旅生活与接触社会现实的“诗外”功夫以后,诗风发生了根本转变,《金错刀行》即是一例。此诗意气慷慨,境界恢宏,声势雄壮,虽不乏议论,但“带情韵以行”(沈德潜《说诗晬语》),非语录押韵者所可比拟。此外,此诗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变化,语气自然,具大声鞺鞳之美。

6、“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人熟知的典故,陆游在《金错刀行》中写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蒲松龄的对联中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我个人认为,亡秦必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能当时也有“亡秦必齐”“亡秦必韩”这样的说法,但是因为最后还是了秦,大家就很少提了。这个原因是很小的方面,而且即使当时有他国亡秦的说法,“亡秦必楚”也是呼声最高的。理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打的是“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帜,在攻占陈地后,他们建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
”的意思。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时刻,打出自己的旗号显然有招徕天下英雄的意图,很显然,陈胜吴广选“大楚”的旗号,这说明“楚”在当时是最有号召力的。

二,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们会妒嫉跟我们相仿的人的成功,而不会妒嫉比我们高明很多的人的成功。如果有人和我说刘永好赚了200万,我会无动于衷;如果和我说袜子赚了200万,我心里就会有点不舒服。当时的战国七雄中,实力是秦国、齐国、楚国最强。秦的战斗力,齐的经济实力,楚地幅员,都是天下第一。楚国早就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比如“问鼎”一事。但是最后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秦灭国,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因此对秦的逆反比他国为强。那么齐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心理呢?这可以说到另外一个心理现象:我们如果自己倒霉,会极其不舒服;如果很多人和我们的境遇一样,我们会好过得多。齐和秦的关系一直不错。在秦
“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的指导下,秦曾经向齐建议共同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终战国一世,秦国对齐国没有像魏赵一样的大规模的进攻,也没有对楚一样的卑鄙的欺骗。等到最后,剩下的国家中已经都没有实力和秦抗衡了,那么齐的亡国在心里上也好过的多,毕竟亡国的不是我一个。

三,楚的亡国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国的欺骗。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实际上并不重要,只要是在程序上公正,我们都能接受。我们大家小的时候大概都看过《霍元甲》,我们对霍元甲的死感到惋惜是因为他是中毒而死,死的不明不白。如果霍元甲是在擂台上被人打伤而死,我们应该感慨地只能是霍元甲的技不如人。楚的亡国很像霍元甲,它简直完全是被秦骗来骗去。秦国说:你和齐国绝交吧,我给你600里的商于之地。楚照办,去秦国要地,张仪恬不知耻地说,是你听错了,我说的是6里,哪里说600里了。怀王生气,要和秦国打仗。秦国求和,怀王说,我杀了张仪就出气了。张仪到了楚国,一阵花言巧语以后,楚国又把他放了回去。秦国要和怀王在武关会盟,怀王不想去,子兰建议去,结果怀王被秦囚禁,客死他乡。这些都是让楚人万分尴尬的事,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的实力弱,而是自己太老实,被狡诈的秦国一骗再骗。如果再有机会,一定不会亡国。因为不服气,楚人对秦国始终是极为不满的。

四,文化的认同感上。七雄中,除了楚,都是周直接分封的诸侯国。无论在表面上还是在实际上,他们都是以维护周的中原正统文化为己任的。然被山东诸国瞧不起,但是对于中原文明一直是“虽不能得,心向往之”是努力向中原靠齐的。楚同中原文明并不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实际上对周文明并不认同。楚国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其他六国则同属于一个文化体系:黄河流域文明。楚率先称王,楚把南巡的周共王(?)淹死了,楚被称为蛮夷,是每次“尊王攘夷”的对象。等到秦统一后,自然是中原文明的胜利(我们姑且不问是真是假),其他五国虽然国破,但是文化没亡。但作为被排斥和歧视的文明,楚在文化方面没有认同感。也可以说,楚是亡国亡得最彻底的国家。

五,楚反感秦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后是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其他五国基本上是沿用周的嫡长子分封制,楚的差距更远,它在地方上基本是部落酋长联盟,中央是以楚王为中心的熊、景、昭、屈几大贵族的联盟。这种体制如果和中原的政治体制相比对的话,应该相当与夏商时期,要一下过渡到郡县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六,楚的残存的实力比较强。已经说过,在地方上,楚国是部落酋长联盟。楚国土辽阔,亡国后,边缘部落只要改易旗帜,归顺秦国,实力上是不会受到触碰的,当时的秦军也没有力量对南方的“蛮夷”
部落进行一一剿除。因为楚的长时期统治,楚国贵族和地方部落有很好的关系,很多楚的王公大将都能隐匿在民间,比如义帝心,还有项梁等人。

七,国民性方面。楚人重鬼,多淫祀,多隐逸,多玄想,这很像殷人;和重礼仪,认为“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拘谨的周人很不相同,更和实用的、功利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这种心态和秦的专制体制相差太大。另外楚人也是很重武的,剽疾之风,世有定论。楚人战斗的英勇和惨烈,有屈原的《国殇》为证。为复国而战,楚人是乐意的。以上诸方面,是其他五国基本不具备的。由此,楚人成为秦末反秦的主力,秦末的农民起义也可以看作是楚国的复国运动。虽然最后不是楚国而是一个崭新的王朝——汉,取代了秦,但是至少在西汉武帝以前,楚文化一直是中国主流文化,这种影响,直到东汉连绵不绝,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在思想上,都留下楚的印记。最让天下震撼的两句:
楚虽三户,忘秦必楚!惟才,于斯为盛!

7、 赵刚:今天不谈政治,咱们只谈军事,谈民族大义。

   楚云飞:赵兄说的好,一个国家,军队的组成,应该是由一批热血青年组成,他们以扞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为己任。要想靠军人职业升官发财的人,根本打不了仗,只会给咱们中国军人丢脸。

   李云龙:这话我爱听。当军人要有一股气势,要有一股拼到底的劲头,就像一个剑客,和对手狭路相逢,他发现对方竟是天下第一剑客,这时候,他明知是死,也必须亮出宝剑,没有这个勇气,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咱中国军人不能当孬种,逢敌必亮剑,决不含糊。

   楚云飞:好,云龙兄,说的太好了。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此乃中华军魂也。(电视连续剧《亮剑》)

8、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应该为祖国的崛起贡献出一份力。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肩负重任。任重道远,义不容辞,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灌溉成功之花。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多少失败, 都不能灰心丧气,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都应该学会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句名言激发了我的斗志,只要有斗志,就不怕“堂堂中国空无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我们就不会摔倒在起跑线上。

   们光明的前途就是灿烂的未来,勇敢地向前冲吧,做一名机智勇敢、铁骨铮铮、堂堂正正的中华少年。

  9、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的铁蹄肆意的践踏我国——这个神圣的、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净土,让广大的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抗击日本的侵略,经过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迫使日军无条件投降。

   以史为鉴,毋忘国耻。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忍受屈辱的中国;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不是任人欺凌的民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0、回首中国近代百年,硝烟弥漫,千疮百孔。国人遭受外 国列强的铁蹄践踏,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赤裸裸的屈辱史和血 泪史。

   满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殊不知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的结果就是任人鱼肉。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国人渐 醒,睡狮渐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虎门销 烟,烈焰冲天,他深知欲救国人,国人必先自救。封烟管, 烧鸦片。可当朝天子亲小人,远贤臣,将林则徐放逐,最后 忧愤而死。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开始了近代的屈辱史。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中国到底怎么了?国人自问。我泱泱中华,四万万同胞,却不敌西方 之弹丸小国? 所以有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彼之 长补己之短,然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想法。于是轰轰烈 烈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师夷 长技以自强”为口号,造工厂、兴战舰、建学堂。 虽然最后国人的“器具文化”以失败告终,但国人已从睡梦中惊醒, 开始了漫长的救国之路。

   

  11、抵制日货是被逼的,强盗进门还对它友好?抵制的目的,一是削弱它的经济实力,二是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如都依靠洋货,国货哪能自立于世界/看看韩国,看看我们台湾,不是也有很多商品赶上和超过了它吗。

   中国加油……

  12、华夏悠悠千载逝,海内忠义已成魂!  

  神州千年史,几度狼烟、几丝刀光、几许忠魂!

   汨罗江畔,屈原高吟《离骚》,忧国忧民之心,临终不丧;刑场之上,天祥谱写正气之歌,舍生取义之行,频死不失;风波亭中,岳飞长叹山河破碎,收复神州之意,临危犹存!

   ……

   千载悠悠,逝如流水!

    古之英豪尸骸早已寒彻,而神犹在。天地收容了它们千年,也涵养了它们千年,它们也沉默了千年。

   终于,它们爆发了沉默千年所积蓄的力量,激起了一代国人的良知,让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亿万国人都吼出了一句话:“尽忠报国,复我中华!”

   狼烟起,江山北望

   1931年,边关,塞外。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中国东北。数十万东北军一枪未发,退出沈阳。四月之内,连丧三省。

    敌人的铁蹄践踏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的同胞惨遭敌人蹂躏。我们何为?南京政府,夜夜笙歌;奸商佞贾,横行于市;汉奸国贼,日益猖獗。

    只有前方阵线上,用工农红军的血肉之躯所铸的钢铁长城不断的狼烟示警,来激起国人的良知和已沉睡的灵魂。

   “中华民族是无可战胜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洲

   “楚虽三户可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在这中华危急的时刻,在这民族存亡的时刻,中华民族终于爆发出了千年未觉的血性。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海内外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抗击日本的侵略,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华夏男儿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忠魂祭歌:“国魂不失,民族不灭!”

   苟令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共歼灭日军150多万人,约占敌军在第二次世界打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为了这辉煌的战果,我们付出了多少?多少同胞为之付出生命?

    我知道他们死的毫无怨言,他们无愧于生长在天地之间;他们无愧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

   战场上,一个瘦小的身影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在那临死的一刻,他仍回头望着后续部队。他眼中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敌人的仇恨,只有对胜利的向往。

   他嗫嚅着嘴唇,似乎是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口。他想说的永远的停留在他的喉处。可这声音早已响彻了长天大地:“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为了我们的中华!”

   龙城飞将今犹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沧桑战事百年经,硝烟尽处惟忠魂。

   一个世纪前,中国经历了亘古未有的民族危机。可是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却从未倒下,永远的屹立在世界之林中。为何?如今回视,不就是因为有“魂”的所在吗?

    鲁迅的文人之魂,陈庚的军人之魂,陈嘉庚的商人之魂,冼星海的艺术之魂……像一座座擎天大柱,牢牢地支撑着神州。

   只要它们不倒中华民族便不会亡。它们也不会倒,因为它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一代代薪火相传。

    他们头颅不化、忠魂不朽、丰碑不倒、正气长存!

   忠魂越千年,一一垂丹青。

   浩气遗万代,华夏有传人。

   

   13、百年前乃多事之秋,倭寇趁我国羸弱之时横行霸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与倭寇大战八载,将其赶出中国。现倭寇强占钓鱼岛,仗其大哥不归不还。但今日之中国岂是百年之前之中国,倭寇凭其弹丸之地如何与今日之中国抗衡?倭寇今日内政混乱,其军国主义强势抬头。岂不知今日之倭寇仍狂玩自大,蔑视我国。是可忍孰不可忍。各地保钓人士纷纷怒不可遏,誓将倭寇打出钓鱼岛。风起云涌日,马革裹尸还。他日不平事,剑锋直指必讨回。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3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