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电话的背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有机会和不同单位、公司或组织合作,而多数合作的过程中,难免需要找人一起共襄盛举,于是大家就得绞尽脑汁思考,应该可以找什么单位合作,或者应该要邀请谁参加活动会更吸引人。

  好了,正如一群老鼠想给猫挂铃铛,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挂,而是谁去挂?于是通常情况下,都会是我负责打电话邀约某些贵宾出席,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只要讲到邀约贵宾,这些合作伙伴就是会第一时间脱口说出:「你约啦,你人面这么广,你去约比较简单」

  曾几何时,我已经成了朋友、伙伴口中「人面很广」的代表,可能是因为经常往外跑,看起来应该会认识比较多人,所以邀约贵宾的工作经常落在我头上。大致上来说,我不会排斥邀约贵宾出席我们的活动,甚至能有机会邀请别人来,我想受邀的对象应该不至于不开心,唯一的问题通常是时间未必能排出来。

  只是,认识的人多,并不等于对方跟我很熟,多数情况下,当我打给对方时,总是得特别回忆一下两人是在哪里见面,大概聊了什么,描述一下会面的环境情况,才能让对方想起我们的确曾经碰过面。反过来说也一样,有时候某些单位打电话来邀请我,我也未必能记得对方是谁,通常是在对方描述完我们见面的场景时,我才能从记忆深处唤起彼此的交集。

  我想说的是,对许多朋友或伙伴来说,看起来我「只是」打了一通电话,就能找到贵宾出席活动,似乎不难,所以我最适合担任这样的工作;但事实上,许多状况下我跟大家都一样,对对方来说都是陌生的、不熟悉的,有时大概连我是谁都难以记起。我之所以能用一通电话找到某些人,邀请他们出席活动,让他们参与某些计划,甚至是谈成许多合作,那都不是「人面很广」四个字这么轻描淡写就能带过,背后必须有更多的付出与行动。

  因此我经常对公司同仁说:「你们遇到问题,我打了通电话解决,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你们都不知道这背后得有多少次的弯腰、握手、嘘寒问暖,更别提得有多少次的应酬、交陪、替对方摆平难事。在你们来看,一通电话就能解决,但我有时候会选择不打电话,而尽可能让我们自己完成某些事,是因为要考量的层面有很多,不单单只是一通电话而已」

  是的,一通电话打出去,对方愿意协助或者合作,那是人家的情意相挺,是对我们的信任与肯定,是一种出于有意识上的帮忙,而不单单只是因为换过名片或认识。这意味着,任何会因为你一通电话就来的朋友,你必须更看重你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得注意未来如果对方有需要你的时候,你也要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正因为如此,非必要的情况下,我都希望同仁或者伙伴自己解决某些麻烦,纵然我知道打一通电话就能解决,但我并不希望养成他们对「电话」的依赖,更精确来说,有时候本来就不应该为了鸡毛蒜皮小事,把好长时间累积出来的交情给消耗掉,万一那件事又没做好,那可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事情不成功也罢,却赔了朋友对自己的信任,相当划不来。

  所以说,当你看着某些老板好像打通电话就能解决一些看似棘手的事,你应该注意的,是人家如何累积这样的影响力与人脉关系,而不是这么浅层的解读说只是对方人面广。许多看似轻描淡写的举动,背后往往有很深的、多年的功夫在其中,值得你从旁观察,仔细研究学习。

  一通电话的背后,可能隐藏无数的心血与付出,才能换得人家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概念看起来简单,然而许多人依然不明就里,甚至刚认识不太熟,就打电话或写信来希望协助一些棘手的事,那就是没拿捏好交情深浅的分寸,很可能从此被对方列为拒绝往来户,因为你让对方陷入进退不得的处境,丝毫没考虑到对方立场与感受的问题。

  做事难,做人更难,如果你真的不明白该怎么拿捏其中分寸,最好的建议就是「礼貌至上」,尽可能以谦虚而恭敬的方式,拜托你想邀请的对象予以协助。至少让人家感觉好一点,帮助你的机会就大了点。一通电话不只是一通电话,还代表你的为人、你的视角,用什么角度与立场去看待彼此,也成了电话打出去之后有没有效的决定关键。


网载 2014-02-18 09:11:42

[新一篇] 求知成癮,卻無作品 的思考

[舊一篇] 我的老公編程有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