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译文]  十里外的青山隐约可见,潮水刚退的沙路略显潮湿。

   [出典]  北宋  仲殊   《南柯子·忆旧》

   注:

   1、   《南柯子》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2、注释:

    仲殊:即佛印也。

    怨年华: 此指鸟儿哀叹年光易逝。

    凄凉时候: 指天各一方的分离时日。

    白露:秋分前的节气名。时近中秋,故无暑气。

    闹荷花:欣赏盛开的荷花。

    年时沽酒: 去年买酒。

    那人:伊人,意中人。


  3、译文1:

    远处青山重重叠叠连成一片,泥沙被涌起的潮水推到路边。啼鸟鸣叫,仿佛在埋怨年华易逝,在这凄凉时节我又独自漂泊在天涯。

    白露冷冷,残月渐收,微微晨风吹开了天边的朝霞。在绿杨堤畔,忽然看见满塘盛开的荷花,于是问荷花:“你还记得那年在此买酒的那个人吗?”

    译文2:

    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连成一片,涨起的潮水把泥沙卷在路上。几声啼鸟鸣叫仿佛埋怨着易逝的年华,又是凄凉时节独自飘零在遥远的天涯。

    白露弥漫大地,残月渐渐黯淡。阵阵晨风吹散天边的朝霞。绿杨堤畔戏问着荷花:你还记得那年买酒的那个人吗?

   译文3:

   十里外的青山隐约可见,潮水刚退的沙路略显潮湿,耳边传来几声鸟儿的啼叫,似在慨叹年华如水。在这秋天的凄凉时候,我依然漂泊在天涯。

    白露浮现时,弯弯的月儿下去了,清晨的寒风吹散了朝霞,我一路云游中,不知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塘旁边,我不禁忆起往事,俯身问荷花:你是否还记得那年我到此买酒喝的那个酒家?


    4、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着,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


    5、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6、读荷。在长长短短的句子里,寻觅千年前的荷叶香,荷花媚。想,在这微雨里,疏风起,雨荷翻,琼珠落,乱了几多听荷人的心思。碧纱窗前,是谁饱蘸了浓黑的墨,借几缕夜风,冷香便飞上了诗句。

  《全宋词》里所选,多是雨荷、风荷,晓荷极少。倒是记得《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里有阙【南柯子】:“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很是喜欢。

  “夏日的清晨,霞光初显,一阵清风穿过田田的翠叶,吹凉微汗的肌肤,吹乱亭亭叶上未干的夜露,碎了晶莹,碎了晶莹里那抹犹残的月华。而重重青盖下,正百媚凌波,千娇照水。”,此情此景,即便是人生凄凉,天涯跋涉,心疲神劳,也能寻几分心静,多几丝回忆旧日美丽时光的会心微笑,尽管那笑容里隐约有着惆怅。可这景,这情,真的很美好,像是一副淡墨的中国画,从疏笔淡墨里读出醇厚来。


    7、崇明被评为世界十大湿地之一、候鸟保护区。它有近320平方公里,站在江堤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延绵无际的芦苇荡,郁郁葱葱,天际一抹灰蓝。江中水牛嬉戏,天上白鹭飞翔,海风中夹杂着淡淡的青草味,伫立在随风飘悠的芦苇边,人们是否会感慨,人生际遇往来反复,年华如逝水呢?


    8、 几百年中,这个古镇多少人从这里走出,又有多少人向这里走来。黄龙溪数年如一日地向过往的行人讲述着远去了的往事。遥想当年,这儿是成都通往嘉定(乐山)的水路要道,商贾云集,非常热闹,临江的每一座小楼似乎还依稀可见她当年的繁荣与辉煌。也有几多女子在青楼前触景伤情。如今的辉煌也好,伤情也罢,时间随着锦江的流水一一逝去。明清的黄龙溪,已沉淀为历史,沉淀为传说;这里所有的悲欢离合与世故人情,都永远成为后人们叙述的遥远故事了。人生有许多时间消逝在路上,正是:“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到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我在青石板街道上向时间深入走去,狭窄的街道两旁的铺面已显露出历史的沧桑,在尘嚣蜂起的今日,许多古镇都随世事的变迁而消失了。只有这个蜀中小镇里,时间的化石,还保存得如此清晰完整。我沿着时光铺就的石阶梯,一步步走进历史,走进我们先人曾经有过的欢乐和悲伤。


    9、想起仲殊词句‘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那种宁静清远孤寂,仿佛正是某年前的雪停之夜,独自走在山林小道所体味到的。彼时常有这样逸致,因而常遇见如此景色和心情。--这样的时光离今天已很远了,仿佛浮躁喧闹忙乱才是生活的常态。年华逝去的代价就是如此么?可是又能怎样呢,该经历的一切都必须慢慢来过,只等老时回到故乡: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0、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一个心有悲戚的出家人,本该与十丈软红划清界限,而他投向世间的眼神,分明带有孩子气的眷恋,一腔佛门羁押不住的情肠他的心本是个矛盾体,对人生既爱且厌,所以他选择了既不崇贵又不卑贱第三条路,与尘同存。


    11、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即智者。由此观之.汤泉隐居着数不尽的大智慧者。孔子:“知者动,仁者静。”拿这话来比喻当下的汤泉人,正是贴切;从汤泉镇一路走过,滋滋生长的森林苗木,聚而待发的铁塔构件,依山而起的景观建筑,汩汩涌动的地下泉水,无不蕴含着一种动势。

    这其中,最耐看的.是水。

   汤泉的水最为奢侈。因水而成的风景自成风格,诗中所言“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这样的 景致,在汤泉,从各个角度都可以透见。然而, 景致对于汤泉来说,差不多就是附带的;汤泉的水自有其功用。这里分布着诸多 温泉和冷泉,泉水中富含硫磺、碳酸等三十多种化学物质。以泉为浴,可治疗多种疾病,对人的作用甚大。灌溉农田,则将泉水中的者多元素注入农作物的果实中,是泉水浇灌下的绿色食品。以 这样的思路来认识汤泉,说风景是次要的,并不为过。而 景致就 这样形成了,从容得很。天泉山庄,银泉庄园,大吉 温泉度假村,平坦水库…

    我曾有幸置身于大吉 温泉度假村和银泉庄园的泉水中。解除身上的羁绊,把自己交给 温泉,真是快意无限。硫磺的气息浓烈地挤压过来,淹至脖颈,笼罩了整个思想。在那样的氛围中,即便是再懒惰的人,也会凝想,也会遐思,也会产生意识流。意识的流动带着我的游思,飞起来,仿如置身仙境。


     12、多少个晨光熹微的破晓,我看到花儿在暮色里默默哭泣,多少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我听到虫蚁在风沙中轻轻叹息。

    晨钟暮鼓,春华秋实。

    当绿叶失掉了苦生半载的繁华,终于在一个阴霾的黄昏悄然陨落,当寒蝉最后一声振翅化做一塑雕像,庄严静穆,威武不屈。远方的天际会适时飞来一行徙鸟,衔一枚红叶,破空飞过。宣告:秋,已临。

    不似春之温润,夏之热烈,冬之冷漠,秋仿佛历经沧桑的行者,不免略带悲情。遥想起古汉语中对秋天的释义:秋日的天空,这曾一度让我心醉痴迷。这是一种意味深绵的蕴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寄托。

    我也因此喜欢在秋日的某个午后,爬上山冈,在一望无涯的昏黄中,找一片枯草躺下,看仓皇飞过的疾鸟把天空划出一道伤痕,听颓败的小花不无凄凉地诉说曾经拥有的点滴辉煌。忽然就觉得很孤寂,仿佛这一片天地只我一人形单影只地栖活,忽然就害怕起来,急忙起身声嘶力竭地呼喊所有能够回想起来的名字。西哲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然而,我能够吗?

    佛经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浮生一世,遭遇最多的恐怕只能是得与失以及因此所获的片刻欢欣与无助。正如秋带来的启迪:谁持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自古文人多悲秋。我承认秋确实有悲的气质,因为风沙,因为萧索,但这不是悲伤或者悲凉,而是悲壮。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是沧海横流宝刀未老的悲壮,虽然不面寒凉,却也能在瑟瑟北风中觉出生命的铁骨铮铮。这,才是秋之本色。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仗笔去乡,辞亲远历,在这风沙绵延的季节,不免感慨喟叹。谨以此作尾,并以此挥别已逝的岁月。


    13、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校园刚刚下过一场雨,远处的青山还笼在雾气中,显得缥缈不定,道路上不时有从高处冲下来的黄沙,堆积出各种柔和平缓的图形。整个校园是那么地干净,就连那黄沙也是颗粒均匀一尘不染地样子。

    一场秋雨一场凉,空气中还透露着浸人肌肤的凉意; 秋风吹秋叶落满地,正是凄凉时候,正是离别的季节。

    自古多情伤离别,进入大四以来,我就不敢再一个人面对夕阳,倒不是我自作多情,也不是因为仲秋之际秋雨连绵无夕阳可看,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

    记得那个时候,我是那么地喜欢享受孤独,而现在我又是那么地害怕孤独,我不愿离开这个校园,不愿离开我的同学,不愿离开可爱的小山,不愿离开秀气的小湖……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想,是不是因为草本有情,才会在这个离别的季节凋零?

    每天早晨,微风拂过那片绿波荡漾的小河,我还以为我能够走进那片柳树小林,就像往常一样,倾听清风的声音,欣赏游鱼的嬉影。可是,现在的我只会羡慕地远望一眼便默默走开,那里新装的长椅,我也无法消受了,就要离别,何必再入林寻烦恼呢?

    柳林里曾有过我清晨朗读的声音,也有过我深夜徘徊的背影;我曾讥笑那只胆小的鸽子不敢让我靠近,我也曾恼怒那些长尾的喜鹊总扰乱我的清静;我曾把柔软的柳枝缠在手上,数着上面青色的小疙瘩,我还曾迈着轻步在那绿草地上打一套简式太极拳;我曾背负双手在林中望月,也曾对着青松低吟我自己写的小诗………

    柳林里的长尾喜鹊已多日不见了吧?她一定在笑我的孤僻,我似乎听见她说:“倘若你真的喜欢,为何不趁着最后一点时间去找寻去追逐?难道非要等到远走后,空留下无边的遗憾?”

    我没有遗憾,人生苦短,得意之事,一次足矣,岂能贪多无厌?

    我只是伤感,我怕我的伤感会带到那片柳林,我怕我的伤感会在那里留下烙痕,我更怕会破坏那里美妙如诗的意境。

    当我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心情,即便是在我心爱的林子里,也不是享受,而是煎熬,对我是,对林子也是,况且她又有了很多新的朋友在里面,或许我不必再给她添上一道离别的伤感思绪;或许我能够做的,只是默默地走开,好让心无渣滓的她,心存一丝感戴!

    我默默地走开,心里却有万般无奈;我不想走因为我害怕离别,但又有人说:为了下一次的重逢,离别又有何妨?周华健的那首老歌又回响在我耳边,“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你要相信我,再不用多久,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过。”……从那千回百转的旋律中我似乎听到了另一种韵味,一种久别重逢的韵味。

    人生聚散本无常,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总有一天要走,何必对既定的事实作无谓的想法呢?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比较看得开,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而贾宝玉则恰恰相反,他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他二人的想法多少都有一点偏激,但能够达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那种境界的,试问天下又有几人?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8

[新一篇]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

[舊一篇]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