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译文]  我独自靠在高高的亭子上,怨恨之情油然而生。那怨情就像那春天的小草,刚刚铲除干净,迷迷蒙蒙又已发青。

  [出典]  北宋  秦观  《八六子》 

  注:

  1、   《八六子》 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公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2、注释: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危亭:高耸搂亭。
   铲:消除。
   青骢:骏马名,指行人。
   红袂:红袖,代指女子。
   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娉婷:姿容娇美的样子。
   怎奈向:奈何。
   翠绡:碧丝纱巾。
   销凝:销魂凝魄,极度伤神达意。
   黄鹂:黄莺。

 

 

  3、译文1:

    倚在高高的亭子上,那幽恨恰如遍地芳草,铲尽不久又油然而生。想起在柳树之旁牵着宝马与她分别,在河边拉着她的红袖依依难舍的场景,内心涌起凄怅之情。

    上苍为什么要给她如此婀娜的身姿,使我在月夜中与她同入梦境,十里春风也诉不尽与她的蜜意柔情。怎奈这往昔的欢娱早已随着流水消逝,优雅的琴声不再充耳,翠绿的丝巾也消失了香气,眼见得片片花瓣随风而落,增长了暮色的悲切,点点滴滴的残雨,还笼罩着欲晴的天空。正在断肠之际,耳畔又响起几声黄鹂的凄鸣。

    译文2:

   我独自靠在高高的亭子上,怨恨之情油然而生。那怨情就像那春天的小草,刚刚铲除干净,迷迷蒙蒙又已发青。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怅然心惊。

   那位美丽的佳人啊,老天为何让你生得如此娉婷,迷得我落魄失魂?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入幽迷的幸福的梦境,共同沐浴着骀荡的春风。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浮萍,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消失,再也听不到你那悠扬的琴声。何况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暮色中飞着片片残红,点点细雨乍晴,雾气灰灰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  

  4、秦观生平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5、 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秦观的词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炼字。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细细品味,会感到十分贴切生动。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长留人间,永远使我们回味。

 

 

    6、总是你的背影,几分孤寂,几分落寞,还有几分无奈,你,回头了,只一笑,抬抬手,却没有挥,再回头,渐行渐远……

   此恨恰如芳草,偏又倚危亭,颤抖是手,是心,平静安详的是一直注视着你的眼眸,从那一刻起,平静安详成了我眼底唯一的表情。芳草萋萋,剗尽了吧,剗尽将不再生……

    手边还有一片青翠,绿意柔柔的缠绵在我的眼角,飞絮零星,我淡淡浅笑,水边那一抹残红,于无声处,心事定格在这个春日的长亭,慢慢掩藏起的……是我那瞬间的动情。

     娉婷风雨,夜月风声,春风柔情,逝去了的,是你的欢娱,你的背影,恨了吧,把那素弦高束,雅歌高置,彩衣揉淡,幽香深埋,一并付与那飞花片片、静静……

     渐淡,渐行渐远,蒙蒙残雨,蒙蒙背影,蒙蒙长亭复短亭,此心无晴日兮,此愿随君销魂去矣,人未醒,残梦杳,黄鹂却几声。

 

 

    7、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杨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边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刬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莺儿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这首词写得情景交融,意余言外,因此前人推为写离情的典范。

 

 

    8、送君门外,行人已远,唯见芳草萋萋,碧色连天,只隐隐从远处传来马嘶声。此种依依惜别的刹那情景总是令人梦绕魂牵。以“芳草萋萋”表离情别绪古已有之。《楚辞*招隐士》中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李重元的词《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如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9、实际上秦观的爱情词不一定写的是自己的爱情经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就是清代人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他之所以要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是因为有太多的忧愁,他的忧愁也是来自贬谪,绍圣初年,秦观先是出为通判杭州,接着贬监处州酒税,又徙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立,秦观复宣德郎之职,返回的途中,在藤州去世。秦观没有像苏轼、黄庭坚那样笑对困境,他一路贬谪,留下了一路叹息,他的词中充满了泪和愁,“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无论是春花秋月,还是春鸟秋虫,在秦观眼中总是无边的愁恨。

 

 

    10、草作为自然界最为普通的一物,文人墨客当然不会放过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一首诗把草写得淋漓尽,可谓草的千古绝唱宋钱惟演见草惊叹朱颜暗换,绿杨芳草几时休?”“情怀渐觉成衰晚。芳草年年依旧,而人的韵华易逝,想起自己可建功立业的时日不多,怎一个愁字了得?范仲淹壮志难酬,旅居他乡,目触秋色黯然吟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近中秋,草“更无一点风色。”斜阳、落叶、枯草,满目萧瑟,愈觉秋之深。遥望归乡路,“隐隐两三烟树。”只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说到借草抒怀,秦少游借草写离恨,入木三分。“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爱之切,乃恨之深,而离恨更如绵绵不绝之草,去了还来。想当初“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而如今只剩片片飞花,蒙蒙残雨,“独自凄凉人不问。”何等凄婉!正如张玉田说:“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融。”

   

而贺铸写草,则抓住草的分乱。“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的是农历四、五月间的草。贺铸人称“贺梅子”,他才华横溢,文武兼备,“傲视权贵,终身屈居下僚,不得施展其抱负。”当他独自徘徊在长满杜蘅青草的沼泽地畔,遍地野草,缠蔓纷生,想起自己纵有千般才情,更与何人说?面对烟笼芳草,满城风飘柳絮,还有那纷纷细雨,怎不教人纷烦恼恨

 

更有人写墓边的草,突出的是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这是吴文英笔下的草。楼前小径曾与伊人携游,“一丝柳、一寸柔情。”如今却是青草依旧,而伊人不归,青青草儿在诉说“瘗玉埋香”的惆怅。词人借景抒情,呈现给读者一幅凄迷景象。

 

 

 

11、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一生追逐着梦想,飞蛾般扑向那灯火明艳的地方。怨吗?悔吗?却似是不曾怀有那样的情怀。人生如梦,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沉迷于一件物事,又怎会是可以舍去的轻易?哪怕明知,那幽暗月下渺茫的幻影,不知名的萤色光点间,纵使妖魅着,摄人心魄的妖魅,是不属于这明世的凄绝,却依然甘愿踏上彼世的幻梦之中。飞蛾扑火,焚身而不悔,终究丧命于梦想中的温暖。梦想却正如那凝结着痴怨的五彩琉璃,如梦幻般美丽,却潜藏着为寻得它而不得不面对的代价。于是,那些人便化作了飞蛾,扑向摇曳着的绚烂烛火,飞向那闪耀着清亮光芒的琉璃,哪怕它们匿藏着不属于这明世的幽暗。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