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衣裳寄到玉门关,该有迢迢上万里,可是夫婿守边的地点,还在遥远的玉门关以西!
[出典] 北宋 贺铸 《捣练子·砧面莹》
注:
1、《捣练子·砧面莹》 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2、注释:
莹:光洁貌。
杵:捣衣的木槌。
泪墨题:用和着泪水的墨水题写。
玉关: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县西,古代是西北边陲的交通要道。
戍人:防守边疆的军人。
3、译文:
捣衣石砧亮晶晶,捣衣木槌声很整齐。征衣捣过打好包裹,泪水研墨把亲人名字题。衣裳寄到玉门关,该有迢迢上万里,可是夫婿守边的地点,还在遥远的玉门关以西!
4、贺铸生平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词颇得楚骚遗韵,在北宋自成一家。他心性旷达,词风多变,既长于高旷之作,又擅写哀婉之思。他的豪放词,境界格调颇近苏轼;他的婉约词,与秦观、晏几道相近。张耒对贺词大加赞赏:“贺铸东山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西施之袂。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陈廷焯也说:“方回词,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5、外有征夫,内有怨女,这是封建兵役制度下的社会问题。这首词就是从怨女的角度来写这样的人生悲剧。即写闺中思妇思念远戍征人,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思想。
词一开始两句“砧面莹,杵声齐”。先从捣衣石和杵声写起。“砧”就是捣衣石,这是思妇为征人捣制寒衣经常用的,由于年深日久,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杵”,捶衣布的木槌。“齐”字,指用木槌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布帛。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捣衣石和杵声,其实字里行间自有捣衣人在其中。从一个“莹”字上面,分明可以想见,作为征人妻子的思妇,是如何的辛勤劳动,经常地捣布帛,做征衣,年复一年,以至于那块捣衣石也被磨得精光油滑了。从一个“齐”字上面,可以想见思妇捶衣捣练的技巧,与人合作的协调。在熟练有节奏的杵声中,倾注了她多少血汗劳动啊!传达出她忆念远人的多少深情啊!
接着第三句“捣就征衣泪墨题”,写她怎样封寄征衣的情况。“捣就”,就是“捣成”。这句说思妇把捣成的征衣打好包裹,然后和泪水研墨,再把亲人的姓名,题写在捣成的征衣的封套上。这样,就把一个和泪题字,千种愁思,万种感慨的思妇形象塑造出来了。
词末两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进一步写思妇的心理活动。“玉关”即玉门关。“戍人”即戍边的征人。这两句是说将征衣寄到玉门关,怕该有迢迢万里路吧,然而征人戍守的地方还在玉门关以西更为遥远的地方呢,自己寄出的征衣何时才能收到呢?如果“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玉门关外,不能及时收到征衣,那岂不冻坏了征人吗?表现了思妇对远征丈夫的关怀、惦念、体贴入微的心情。欧阳修名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颇为人称道,此词结尾句式与之很相似,因之,与欧词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董冰竹)
6、思妇关心远在边塞丈夫的起居冷暖,捣征衣、做征衣、寄征衣,就寄托了她们一腔的热情和满腹的思恋。边疆战事频繁,多家征人远戍他乡,以至一片捣衣声整齐响起。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不仅给闺妇以无穷的痛苦,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北宋中后期,与西北的西夏及羌人接二连三地发生战争冲突,北宋部队战斗力太弱,只得以军队的数量取胜,这便造成了众多家庭的分离。贺铸的思边词就接触到这个社会问题。长期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折磨得思妇时时以泪洗面,这泪水都是相思之情的倾诉。更令思妇难堪的是她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远戍边塞的征人究竟身在何方,捣就征衣以后也不知道该寄到何处。一肚子的关怀思念之情无由诉说、无处表达,当然更不知道征人的生死存亡,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令人牵肠挂肚的呢?
7、关于古代的征衣,李白的诗《子夜吴歌》这样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贺铸的词《捣练子》这样写道: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姚燧的元曲《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是: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些关于征衣或庄重或婉约或通俗的表述,到了对联这里,就成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的两句话:塞北寒凝万古雪,江南衣寄一抔心。
8、 寒衣,是古代相思诗中最温暖的意象了,那寒衣不仅抵御了寒风,而且还带来了另一个人的温度。“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9、有一首诗,从我小时候就给我一种凄美的感受,那就是贺铸的《捣练子》:“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征衣在服装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里寄托着家人对远在边疆的亲人的思念,述说着服装的物化功能与情感寄寓。有时候,关乎服装的举动就是一种世俗生活的写照,由此也牵动着人们的心情。如贺铸另一首《鹧鸪天》,诗人悼念亡妻,“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幅旧时妇女的最寻常不过的补衣情景,使诗人眼前出现昔日的画面。《红楼梦》中仅一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就把晴雯这一特定人物的性格生动地刻画出来。岳飞的《满江红》中第一句是“怒发冲冠”,这里既没写帽子的式样,也无花纹色彩,只一个“冲”字,就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诗人难以遏制的愤怒和强烈无比的爱国之心。
10、 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石上拂还来”,沈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中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那“寒砧”便是捣衣的用具,借代以指捣衣。李白的《子夜吴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的《秋兴》中有“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暮归》一诗中有“客子入门夜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之句,其中,“暮砧”、“捣练”说的就是捣衣之事。唐人吕温《闻砧有感》说:“千门俨云端,此地富罗纨。秋月三五夜,砧声满长安。幽人感中怀,静听泪澜。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读这些诗句,心中有无限感慨。去年秋天我到古都西安住了半个多月,那“长安一片月”倒是见到了,但月夜下别说听到“万户捣衣声”,连捣衣的一声半响也听不到了,家家都有洗衣机,何处去听捣衣声呢?
唐朝以后,宋人陆游的《秋思》中有“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元人高明的《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中有“愁听,吹笛关山,敲砧门巷,月中都是断肠声。”
唐诗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长短句的“词”,词作中反映捣衣的作品更多。《敦煌曲子词·失词调·良人去住边庭》中有“万家砧杵捣衣声,坐寒更,添玉泪,懒频听。”在众多写及捣衣的词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捣练子令》最着名:“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大概是最早的以咏捣洗做衣用的“练”为题材的小令,所以后来将此词的词牌称为《捣练子》,因词中首句有“深院”二字,所以词牌又称《深院月》。宋人贺铸曾写下六首《捣练子》,常为人称道,其中一首是:“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11、“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的一首《杵声齐》道出了两地相思的百转柔肠,用泪水合墨做就的家书寄到万里之外的玉关之西的丈夫手中,倾诉着思念之情。沾染着斑斑泪迹。“转眼北风寒,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苏武牧羊的凄凉和坚定竟在这里得到了共鸣,梦中的相思凝结着血泪的倾诉。“前朝把酒醉西风,夜梦香笺盼飞鸿。何时共剪西窗烛,此去江南万里重。”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