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译文]  亲戚朋友连一个字的书信都没有,毫无消息;我现在年老多病,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这条孤零零的小船了。

  [出典]  杜甫  《登岳阳楼》

  注:

  1、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3、译文1: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译文2: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6、《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该诗中我们还应仔细体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 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间跳跃性很大,看起来各自独立没什么联系,其实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内在联系即杜甫晚年始终十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心情,是这种感情把景与情融为一体。这种感情把国家命运、个人遭遇扭结在一起。仅用四十个字就把时间、空间跨度如此大的三个境界连在了一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该诗的中心思想,也是杜甫晚年全部诗歌的基本主题。

 

 

 

7、这次离蜀避湘的杜甫是投奔自己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和舅父摄郴州刺史崔伟。他一生基本飘荡到北方,从未见过洞庭湖这样的大泽。所以一登岳阳楼,他就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楼遥目何其状哉!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李白登岳阳楼说:“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可杜甫没有这样天马行空,而是沉雄的继续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何等的胜景!可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前者极言天地之大,后来却说独病孤舟,这种时态的苍凉,让人不觉心痛,为日夜之交替,为人生之渺弱,感怀诸己,悲辛不已!


  可是,这种个人得失和痛苦,算得了什么呢?因为家国的“戎马关山北”,仁厚的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别此何为?这才是真男儿之泪!


  今天我们不乏对儒家指指点点的人,但是儒门子弟何以要在千年之内不断推崇老杜?使得在中国诗坛,他的文化地位集千古之一大。虽然你或可爱屈宋,或可赞陶李,举商隐而叹纳兰,但是老杜绝对是文坛星宿,诗中圣王。因为他不是把自己的悲苦形影当作沉吟的对象,而是走向更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人们总一言“史诗”以为可蔽老杜,却不知他深谙群己的系带关系。然而总有人分不清,或不愿意分清,或分清了也不去做,反而自鸣私己之大;还有人枉然超越这种关系,以理想代替生活,又是一妄。


  我们看这首《登岳阳楼》,杜甫礼赞胜景,也邈思云汉,感受内在,亦穷及天下,如此才能成其诗文之“大”!岂非因厚集之深,十年漫游阅历,十年长安辛酸,十年黎民沧桑,十年北望叹惋。而后之学者,不成如此气候,盖因其感思关怀未能及此。岂非真儒者方能如此?文化斯以今天,即是如此雄风,响彻深处。

 

 

 

8、“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船,也许看到了自己的小孤舟,也许看到了湖中的船,想到了自己的孤舟,不管怎样,反正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廉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自己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还应看到,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本身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我们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9、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北方还是兵荒马乱,他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就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补丁又补丁的衣服,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灾难的祖国,忘不了受尽折磨的老百姓。杜甫怀着这种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
  
  杜甫一生的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诗圣满腹才华,得不到赏识,多种不幸,多层磨难困绕了一生,在无声无息地在一条小船上结束了生命,真是让人伤心落泪。可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后人所赞扬,为后人所敬抑。

 

 

 

10、《活着》整本书读起来,开头只觉得荒唐,看到结尾的就觉得沧桑。
  
  如果说以一个字总结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苦”这个字最合适了。
  
  时光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文革结束之后,可谓世事变换,而在哪个无所依凭的战乱年代,文革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活下来真是艰苦的事情。
  
  在这期间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女婿,孙子。
  
  到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真的该叹一声:悲欢离合总无情啊!
  
  珍惜周围的人吧!

 

 

 

11、感情,亲情,友情全是一样的,你付出多少不一定能收获多少。但如果不付出肯定是不可能有收获的。所以我很是担心一些人,他们有些现在也富甲一方,有些也是知名人士。难道真的不怕年纪越来越大了,落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地步吗?

 

 

 

12、是谁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温上一杯浊酒?是谁为流落江湖的歌女而泪湿青衫,只叹“同是天涯沦落人”?是谁让大漠狼烟中的战士在芦管声中“一夜征人尽望乡”?是谁在汶川的地震中用手托起孩子们生还的希望?又是谁在西南大旱中蒸发了汗泪化作缺水山区宝贵的甘露?最是无言的付出更显高贵,繁碎的琐事透出温暖。

  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在黄沙中扎根,却也长得出连天绿洲,这才是寂寥天地中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们感叹那位为潦倒诗圣多加照顾的亲友,他让杜甫凄风冷雨的生命感受过友谊的温暖。同样感慨白居易对流浪琵琶女的同情与理解和他文章流露出的质朴情怀。更有像谭千秋这样无私的老师,燃烧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和温暖了学生将来的人生跋涉。而如今攀爬在崎岖山路上送水到西南山寨的战士和普通的志愿者啊,你们带去的水和希望又将温暖多少在艰难处境中挣扎的心?

  正是那些最平凡和朴实的举动彰显出生命中的大爱与暖意,这些美好的行为恰如春花,绚烂了一整个春天,还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于是我们听见了那一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在众口中相传千载,听见了浔阳江头那幽咽的琵琶声倾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音情怀:看见了谭千秋灵前无数心怀感恩和感动的学生或陌生人,他们也订将会用这份大爱去温暖周围的人们:看见了手捧清水的老人的眼里溢出浑浊的泪,凝视着送水志愿者汗水布满的脸颊,把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一一烙印在心底,每一次回报都温暖人心。

  在赞美佳酿,丰盛的筵席面前,我更赞美那些朴素的人们,他们一举一动往往带着比佳酿还让人回味的馨香,比辉煌灯火还温暖的情意,也只有这样沉默和低调的付出,这样深刻而真挚的劝慰才那么触目惊心,震动人心呐!

  生活的温暖是因为有了一群充满光和热的生命,他们总在最细微处,最关键时向需要的人伸出双手,给以安慰和拥抱。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并且传播着。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一缕阳光,给予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所拥有的温暖,让它能照亮一方天地。

  我相信还有更多这样像阳光般充满爱和温暖的人们让世界如此明媚。

 

 

    13、书生注定是孤独的。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最后病死在船上。书生注定最豪迈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书生是从容的。瞿秋白在荒野被枪杀,他顾盼四周山水,说:“此地甚好。”平静地坐在地上,从容就义。他在《多余的话》中写道:“真正的作家,你自己会感到每天生活的价值,你能够创造或是修补一点什么,只要愿意。”尽管这个世界有时不承认书生的价值,但书生以世界作为自己生活的价值。
  
  有人概括现代书生经历四个阶段:大有作为(工作理想);难有作为(清醒认识);无所作为(悲观论调);胡作非为(爬升途径);理想的破灭和信念的丧失使一些书生走上同流合污的道路。屈原的宁赴清流,不以身之姣察察受物之汶汶,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是一种笑谈。
  
  近来我才听说中国有一个阶层:知道分子。大概他们嫌知识分子的称呼太老土太寒酸,于是摇身一变为这不知所云的“知道分子”。他们出卖知识换取优游自如的生活,食有鱼出有车。靠知识生活得更好一些,这无可厚非,但他们看中的只是知识的“价格”,而非“价值”。不是知识贬值,而是知道分子使知识贬值——不是使这个世界更美好,只是使自己的生活更美满。
  
  杜威说:“思想家只消开始思维时,都多多少少把稳定的世界推入危险之中。”这“危险”是居安思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而知识分子是发动机。有趣的是我所摘录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句话是:我们拥有大得多的物质力量这一事实,反而使我们置身于对自己来说大得多的危险之中。物欲横流容易使书生的正义和良知流失,不知这些所谓的“知道分子”是否意识自己所年的“危险”?

 

 

   14、 四十岁,是一个很大的年纪了。想想年少的时候,年届不惑的人站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个老人了。没想到,老来得这么快,浮想着前尘往事,蓦地念出了杜甫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生命逆旅,我们可以相伴,可以同行,但是自己的这一棒,须自己独立完成。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亦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离圣人的境界差得太远了。此生怎样才能不虚度呢?既知老之已至,就更要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了。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5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