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译文]    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出典]    白居易   《买花》

       注:

       1、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2、[注释]
             ①帝城指唐代的京都长安。春欲幕:将近春末时节。春季最末的一个节令“谷雨”;“谷雨”前后约半个月时间是牡丹的花期。即阴历三月十五。
             ②喧喧句:车马过往喧嚷不断。
              ③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
             ④酬直:所付的价钱。直:即“值”。全句意为:花株的价钱高低,要看花色品种的数目。即常见者价钱贱,罕见者价钱贵。
             ⑤灼灼:形容花的艳盛。灼,原意为火烧,引申为红义。
             ⑥戋戋:出于《易经.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句。历来解释不一,孔颖达疏:“戋戋,众多也。”朱熹释:“戋戋,浅小之意。”这里从“浅小”说,可引申为“少数”。
            ⑦幄幕:帐篷。庇:保护。
            ⑧巴篱:即笆篱,篱笆。
            ⑨移来句:从卖花处移来,花色鲜艳不变。
            ⑩田舍翁:农夫。
             ⑾谕:理解。
             ⑿十户中人赋:即十户中等人家一年所缴纳的赋税。 

          3、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开头用“帝城”点明地点,用“春欲暮”点明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之际,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二者将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的画面同时展现,可谓声态并作。

         4、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5、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6、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二十五匹帛,其昂贵何等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7、 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不都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8、通过描写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而挥金如土,不失时机地推出老农低头长叹的特写镜头,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揭露深刻,讽刺辛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9、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10、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11、个人观点:牡丹的富贵之气,也是被世人惯坏的。李唐盛世便独尊牡丹,大概是她那雍容丰腴,正和当时的审美观点吧。杨贵妃岂不正是因此得宠的么?流传至今,世人更是以花中皇者视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有这个实力,为花抛些身外之物,是可以理解的!现实主义诗人总是忧国忧民,怎么理解得了“不吝千金,但博一笑”的浪漫情怀呢?

             (本文主要参考百度)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30

[新一篇] 一丘一壑也風流。

[舊一篇]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