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七):民国政府退守台湾(4)——四平之战和内战的全面爆发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如前文所述,由于中共打算以长春为首都与国府对抗,因此四平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重要,毛泽东和中共是以强令东北民主联军(1945年中共领导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后,于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四平、守住本溪,不能让国军推进。毛泽东作出这一决定也是为了在谈判的最后关头抛出四平保住长春,只不过他的底线与蒋介石的底线冲突了,四平之战因此非打不可。

不过,林彪对于国共实力的对比还是比较清醒的,他曾致电中央,表示以目前的军力对比,固守四平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令林彪更为忧虑的是和平空气在东北的蔓延,很多中共干部和士兵都觉得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因此生活日益放纵;中共东北局在动员部队进行四平保卫战时也提出口号:此战是决定我党在东北地位的最后一战。虽然林彪并不相信东北能一仗打出个和平,但既然毛泽东已铁了心要死守四平,他也只有无条件的去执行。

四平之战,大陆也叫四平保卫战。此战,林彪几乎动用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全部主力,战场上先后投入了14个师旅,近15万人,而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的全部兵力也不过只有20万。国军也出动了最强大阵容,全是抗战时赫赫有名的战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麾下有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陈明仁的71军,这些都是从印缅战场归来的王牌军,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1946年4月18日,国军新一军和71军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从正面向四平发起轮番进攻,而林彪却没有按城市防御战的一般打法一味固守,而是主动出击,趁敌人立足未稳,以运动战的办法打击国军。四平之战打响时,新一军军长孙立人身在美国,代行军长之职的郑洞国基本指挥不动新一军,而71军军长陈明仁在开战以后竟还在沈阳逍遥快活,险些因此被查办。由于轻敌和大意,国军的这两支王牌军都在东北民主联军手下吃了亏,苦战3日,伤亡惨重,但进展甚微。接着,国军分别向四平左右两翼进行迂回,共军则以四平为中心,从东到西部署了一条蜿蜒百余里的防线和6个师旅的机动部队,挫败了国军迂回四平的企图,但这也造成了其自身缺乏机动兵力而无法实施有力的反击。由于东北民主联军的顽强抵抗,加之国军正在集中兵力部署进攻本溪,四平的战斗因此于4月27日停止,国共在四平战场形成对峙。

4月20日,马歇尔返回中国,毛泽东当天致电三人军事小组中共代表周恩来,要其与马歇尔交涉,力争东北停战。4月26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民主联军:“马歇尔已提出停战方案,有停战之可能,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4月27日,受到前方胜利鼓舞的毛泽东发出了那份着名的电报:(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1至2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另一方面,身在重庆的蒋介石也下了最大决心,他拒绝了马歇尔东北停战的要求,声称:四平乃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在东北停战商谈毫无结果的情势下,四平战况已经成为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最重要的筹码。5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同意之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锐气,使其以6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在进行了重新调整后,先前吃了亏的国军开始严阵以待,4月28日以5个师的兵力进攻本溪,5月3日占领之。随后,国府将南满的新六军,52军195师和71军88师北调四平,使四平地区的国军增加到10个师,共军的防守压力越来越大。此间,蒋介石一面向杜聿明加压,要其尽快解决久攻不下的四平,一面电召在美国开会的孙立人马上回前线亲自指挥新一军。5月14日,廖耀湘新六军抵达四平,国军开始轮番进攻;15、16日,国军采用波浪式的集团冲锋重创共军;17日,国军攻占火石岭,随即又集中兵力向塔子山阵地发起突击,中共守军在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后与国军进行肉搏,18日晚塔子山阵地为国军所占。5月18日,国军新六军突破四平防线,并欲迂回四平东北,切断守军退路,东北民主联军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

为避免被国军包围,以致全军覆没,林彪电请中共中央允许守军撤退。鉴于形势危急,林彪没有等毛泽东复电,即于5月18日晚下令各部队主动撤离四平。5月19日,国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亲自驾驶一辆坦克进入四平,四平之战结束。尽管林彪的主动撤离最大限度的保全了部队,但此战东北民主联军伤亡8000多人,损失的都是共军的精华。之后,东北民主联军便陷入了国军的穷追猛打之中,而战败也使共军中逃亡叛变者层出不穷,在东北新成立的部队基本上都散了。更严重的是,之前没有很好的建立根据地所带来的困难也在这时候突显了出来,中共东北民主联军在撤退的路上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犹如丧家之犬,一路边打边退,最终撤到松花江北。

共军从四平北撤时,作战科长王继芳带着全部档案投降了国军,杜聿明在研究了林彪的作战材料后发现,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已经把老本都打光了,于是下令国军各部队大胆冒进,分头向北猛追,使得撤逃中的共军更加狼狈。林彪得知此事后,大发脾气,这是林彪生平所罕见的——1949年,已是国军少将的王继芳在重庆被解放军二野生擒,四野用飞机将其押到武汉,开大会公审、枪毙。

这里插播一段。中共在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中确实是战败了,但后来也有人认为当年林彪主动撤离四平是战略上的高招,陈云也将“撤离四平”与我此前介绍过的“锦州避战”共称为“军事妙手”。然而,在四平之战中负责正面防御、损失最为惨重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却一直对“四平保卫战是否该打”存有怀疑,甚至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还当面质疑过毛泽东,说:即使是你的决定,也是不对的!对此,毛泽东回答: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5月3日,蒋介石返抵南京。5月5日上午9点,国府在南京中山陵举行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礼”;10点30分,国民政府又举行了盛大的还都典礼。

1946年6月,赴长春督战的国军督战长官白崇禧力主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林彪赶尽杀绝,将共军赶出东北。这时,孙立人的新一军已经追过松花江,即将兵临哈尔滨城下,东北民主联军则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准备放弃哈尔滨,撤到苏联境内或大兴安岭、满洲里、海拉尔一带打游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46年6月6日,蒋介石突然下令停战,国共双方分别发表了在东北休战15天进行谈判的声明——国民党方面后来把责任推到马歇尔身上,认为蒋介石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停战,但也有专家指出,蒋介石是兵力不足、不敢贸然孤军深入,也有人认为是蒋介石过于自信,认为共军已经不堪一击。无论如何,蒋介石所犯的这个错误是他失去整个大陆的起点。

东北的停战令给了林彪一个宝贵的喘息机会,但四平的失败却使中共失去了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资本,蒋介石趁机开出了苛刻的条件,要中共让出东北和华北的城市,毛泽东当然不能同意,内战旋即于6月26日全面爆发,国军集中兵力开始大举进攻山东和中原的解放区。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下篇文章起,我们将改用这个称谓。按照中国大陆历史文献的说法,国共内战总共分为五个阶段:国军全面进攻阶段(1946年6月—1947年3月)、国军重点进攻阶段(1947年3月—1947年6月)、共军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7月—1948年8月)、国共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和国军全线溃败阶段(1949年2月—1950年6月)。国共内战的结果是,国民政府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全面退守到台湾,而仍在大陆负隅顽抗的国军也在1950年6月基本被中共的解放军肃清。在此后的行文中,我将遵循这种划分方式。 


三鉴斋 2010-11-26 20:18:3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3)——和平希望的破滅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5)——國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