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底,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可是在国共争夺最激烈的东北战场上却出现了4个月的平静,因为国府将大军都集中用来进攻山东和中原解放区了,所以在东北的增兵暂时中止,同时杜聿明在占领了东北广大城市和乡村后也需要巩固防御,是以无力发动新的进攻。于是,松花江成了国共两军对垒的天然屏障,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与杜聿明的国军隔江对峙。此前,6月16日,中共中央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以统一指挥中共在东北的党政军事务。
当时,国军总兵力为430万人,解放军兵力为127万,双方对比较为悬殊。国军倚仗其优势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制定计划:迅速消灭关内解放军主力,“恢复津浦、平汉交通,安定江南,确保华北,尔后再转用兵力,再向东北进展”;以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以58个旅约46万人,进攻华东解放区;以28个旅约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以38个旅约36万人,进攻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以16个旅约16万人,进攻东北解放区;以19个旅约15.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以9个旅7.5万人,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和海南岛解放区。蒋介石声称,只须3至6个月,就可以消灭中共领导的军队。作为回应,中共于1946年7月20日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9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从军事、政治、经济上确定了应对国军进攻的方针政策。
1946年冬,国府实行动员戡乱,拟在东北采取防御战略,在关内进攻延安,肃清苏北、山东共军,恢复黄河以南的秩序,然后再北渡黄河肃清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带,统一华北。
1946年6月,国军以重兵围攻以不足方圆50公里的中原解放区,意图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6月26日拂晓,国军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解放军阵地大举进攻,中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率主力部队分左右两路向西突围,右路军到达陕南,于8月初建立鄂豫陕军区,左路军进入武当山区,于8月下旬组成鄂西北军区。此即中共所谓的“中原突围”。
7月中旬,国军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中共华中野战军以3万主力迎击12万国军的进攻,至8月下旬七战七捷,共歼灭国军5万余人。与此同时,山东野战军也在淮北朝阳集、泗县地区歼灭国军一个整编师的一部。至10月初,华中和山东的解放军共歼灭国军7万余人。从12月初开始,国军集中25个半旅的兵力,分四路同时进攻苏北和鲁南解放区。华中和山东野战军主力会合后,先集中兵力歼灭了北进的国民党军第69师约2万人,随后又于1947年1月,进行鲁南战役,围歼国军整编第26师、第51师和有“国军精华”之称的第1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战役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总兵力为27万人。同时,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及华中军区的番号撤销,组成华东军区,陈毅兼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
在山东解放区,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集中53个旅共31万人的兵力,组织鲁南会战,分南北两线发起进攻。南线,国军8个整编师分三路主攻临沂;北线国军也以3个军大举南下,辅助突击,实行南北夹击。在此形势下,华东野战军主动放弃临沂,隐蔽向北急进,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华东野战军在莱芜地区围歼国军李仙洲部5.6万多人,生擒李仙洲。
晋冀鲁豫解放区也是国军进攻的主要方向。1946年8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发起反击,歼灭国军1.6万余人,然后转入内线。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又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鲁西南歼灭由郑州方向进攻的国军整编第3师约1.7万余人。在此前后,陈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吕梁战役及汾孝战役,共歼灭国军4万余人。
在晋察冀、晋绥两解放区,国军也部署了重兵,意图集中兵力消灭当地解放军。中共贺龙、李井泉领导的晋绥部队和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部队联合进行了晋西北战役,接着又举行了大同、集宁战役,后因大同久攻不克,解放军遂放弃攻城。此时,傅作义部在空军配合下,于9月13日攻入集宁。随后,国军出动5个军,对张家口实行东西夹击,晋察冀野战军从9月29日开始进行张家口保卫战,在怀来地区重创国军,同时在平汉北段发起破击战,歼灭国军1.8万余人。不久,国军傅作义部发兵增援张家口战场,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解放军主动弃城南撤,国军遂于10月11日占领张家口。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晋察冀军区又先后发动了易满、保南战役,歼灭国军1.5万余人。
再看东北解放区。1946年7月7日,中共东北局在哈尔滨发表“七七决议”,决定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为反攻全国的后方。随后,中共大力在东北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动员当地百姓参军,不但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拥戴。同时,林彪还动用主力部队,耗时8个月在当地进行了大规模剿匪,东北民风剽悍,土匪横行数百年,历代政府都是越剿越多,直到东北民主联军来到才真正的肃清了匪患(土地改革后,老百姓有吃有喝,自然不必去做土匪,也不用通匪,甚至还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剿匪,匪患因此才得以根除),使中共在东北从此没了后顾之忧——着名的《林海雪原》就取材于这一历史。
1946年10月9日,国军集中8个师10万多人分多路进发,以“南攻北守、先南后北”为作战方针,开始了对南满的进攻。至11月下旬,中共在南满的根据地只剩下以临江为中心的一片狭小地域。危急形势下,林彪指示:一定要坚持南满,牵制打击国军部队,使其无法从容过江。12月7日,国军集中6个师对临江地区发动了进攻,中共南满部队在陈云和肖劲光的指挥下于12月17日以运动战方式展开了第一次临江保卫战,林彪也亲自指挥北满部队与之配合。1947年1月5日,中共北满部队主力一下江南(指松花江),将国军新一军113团的一个营围困在其塔木(这个团就是1942年4月在缅甸仁安羌战役中击败日军,救出7000多英军、传教士和记者的那支部队),以此吸引113团主力前来增援,并围城打援伏击全歼之,击毙113团团长,迫使国军停止了对临江的进攻,从南满调两个师北援。随后,因气候寒冷,北满部队撤回江北。
1947年1月30日,国军以4个师的兵力再犯临江;2月5日,中共南满部队展开第二次临江保卫战,给予国军一定程度的打击,挫败了国军的战略企图。2月13日,国军又集结5个师,分四路向临江发起第三次进攻,南满部队也随即开始了第三次临江保卫战,并以运动战法击退国军,收复数地。2月18日,中共北满部队二下江南,在德惠围困了国军新一军50师。2月27日,国军在东北的最高长官杜聿明下令50师突围,但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却指示坚守待援。3月1日,孙立人率3个师的援军抵达,东北民主联军为避免两面受敌而开始向松花江以北转移。德惠之战,孙立人虽然取得了胜利,逼退了共军,但也因此和杜聿明产生间隙。随后,国军乘胜追击,沿中长路向北进逼,北满部队遂于3月8日三下江南进行反击作战,迫使战线过长的国军全线后撤。3月12日,杜聿明被林彪的部队包围,奉命救援的新一军30师为避免遭到共军围城打援而迂回前进,林彪后来主动撤回江北,但30军却被杜聿明指责为“不顾上司安危”,对此心存不服的孙立人由是与杜聿明在军事会议上当场争吵起来,将帅因此闹翻。3月26日,国军出动20个团的兵力第四次进攻临江,中共南满部队以部分兵力牵制国军两翼,集中主力歼灭了实力较弱的中路军。4月1日,共军且战且退,将国军一个师的主力诱入伏击圈全歼,迫使国军其它各部纷纷撤退,从而赢得了第四次临江保卫战的胜利。
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中共在东北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保住了南满根据地,迫使国军在东北战场上转攻为守,为今后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同时,从全国来看,中共的解放军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歼灭国军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通过8个月的机动防御作战,有效扼制了国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中国内战的全面爆发意味着马歇尔为国共和平所进行的调停失败。随后,马歇尔电请美国政府自1946年7月起断绝一切对华援助。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下令禁止中国购买美国的剩余军火,对国府施加压力。由于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十分强硬,三人军事小组已形同虚设。10月初,蒋介石接受马歇尔的建议,与中共在张家口停战10日,但条件是中共要参加国府的制宪国民大会,并接受自己的所有要求。10月11日,国军攻占中共军政重地张家口,蒋介石于当日宣布11月12日召开制宪国民大会。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正式开幕,中共和民主同盟拒绝出席。12月25日,国大通过了基于《五五宪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这标志着国府正式结束训政,开始施行宪政——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元旦公布了该草案,并决定于同年12月25日施行,即行宪开始。
制宪国大后,周恩来走访马歇尔,表明国共和谈之门已经关闭,中共代表团将择日返回延安。1946年12月,美国宣告放弃调停,1947年1月,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1月8日飞返美国,美国的调停彻底失败。3月31日,国府公布了《国民大会组织法》、《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和《五院组织法》等。4月18日,国府宣布改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4月23日,行政院院长张群宣布组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