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开发、教育改革、教育整合的时代,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低效、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障碍。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更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反映教师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体现出教师不同的教学行为。本文试对教师教学行为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更新教学理念,探究学科内涵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如果缺少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撑,其教学行为必然是落后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以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与爱为核心与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为指南。因此,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1.要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精神与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想学的心理基础。“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人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是教师良好教学行为的重要表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寻找答案、探索规律的热情。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罗斯福新政等,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类社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变法、改革乃至革命?这些变法与改革有什么规律可循?为什么变法有成有败?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哲学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还应该体现在确实到位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在于形式的热闹,而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只有在提高和拓宽学生思维含量的前提下,师生互动才是有价值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归纳,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时,通过自身努力,对社会现象、社会本质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感就是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萌发的源泉,是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产生的原动力,也是教师良好教学行为的折射。
      2.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性的缺失与人格培养的忽视,是当前历史教学的一大遗憾。某影星的“军旗装”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状。历史教学在传授人文知识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良好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忽视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会有很高的国民素质的,也是没有竞争力的。
    历史教师优化教学行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能从知识中得到反思与感悟,从中汲取智慧,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提供借鉴。当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各种情境中的问题、现象,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深刻认识的时候,学生就会跳出狭隘的认知主义范围,进入到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克服教学随意性,明确教学任务
    历史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知识,而且还要承担熏陶学生的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任务。中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忽视历史学科的这一功能,必然会陷入机械学史的境地。
    这些年来,许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这当然是需要的,但往往忽视对教学目标的探讨。实际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将教学模式分解为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以及评价七部分。教学模式的确定,首先必须有理论基础,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设定,然后才能分析研究方法与策略。在目标设定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测评三个导向功能,运用“死去活来”的方法来探求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死”指历史学习中记忆力与观察力的培养,落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常识;“活”指从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常识学习中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看法。只有深入分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根据各自的定位,自觉地按照其规定性完成各自的任务。但我们发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的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方法随机草率,对学生的情况知之甚少。这是一种不良的教学行为,这样做是不可能显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
    调整教学行为,还要求教师对于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点和需要、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心中有数,并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进行预测。德国法西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希特勒这个战争狂魔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有些学生为什么会对希特勒产生崇拜心理?应该如何让学生鉴别美丑?这类问题,教师都要给学生正确的说法,而不能听之任之。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业务素养。
      三、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行为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只有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反映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从原有的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里跳出来,使学生、教科书、教学情境等构成一种生态系统,并运用多种方式使这一系统科学运转,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要科学、务实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设计表现为两方面:A.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历史学科而言,过程表征为历史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历史的概念、结构、体系,只有通过探究,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探究的核心就在于教师能否让学生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化解难点、提炼观点,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B.教学内容的设计。“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实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把史实的传授和科学的历史思维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掘历史文明,创造时代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历史教材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条理较为清楚,但有时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会产生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解体。然而,它解体的过程如何?它在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需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这就需要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善于抓住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教学行为才是科学的。
      2.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要求较高的艺术。其中,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体现。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应该遵循适应、恰当的原则。如果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化,会不恰当地占用学生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削弱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但机械的多媒体教学往往会约束教师的教学灵感,束缚学生的学习敏锐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都受到压抑,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究竟应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必须遵循为教学服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化解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不能追求形式与数量。
      3.合理地控制教学节奏
    一堂优质课,就如同一曲动人的乐曲:语言是它的音符,知识是它的乐章,节奏则是它的节拍。教学节奏的把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是否拖堂,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驾驭课堂:不能语速过快,必须抑扬顿挫,富有美感;重点内容重点把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得出认识;对教材的处理详略得当,节奏紧凑等。
      四、提升教学目的,涵育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目的不能设定在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的程式上,而应该以培养学生人格、发掘人性作为最终目的。
      1.重视人文熏陶,完善人格素养
    黑格尔曾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才识,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作道德的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心中所涌现的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柱,谭嗣同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临刑前写下豪迈的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革命先驱瞿秋白被俘后,面对敌人凶神恶煞般地逼问,坦然回答:“人爱自己的历史,胜过鸟爱自己的翅膀,请不要撕破我的历史。”不管敌人是威逼还是利诱,瞿秋白始终保持沉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谭嗣同、瞿秋白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精神,使我们的感情都得到了升华,体验到革命先烈为改造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之可贵。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素材,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完善人格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学会进取与拼搏,养成谦让与关爱,懂得诚信与合作,体会公正与科学等人文精神。
      2.增强历史意识,明确自身责任
    “历史意识”(historical consciousness)所指的不仅仅是已经成为史学家(或思想家)体系的理论和历史解释,而且也包括一般人(包括学生)有关历史的思维和立场、观点。历史意识就是指人们通过历史学习而形成的对社会的看法。
    历史意识涵盖面极广,它包括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意识的养成需要多次的思维碰撞,需要无数的心灵沟通。如果我们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挖掘其中一两个思维的交汇点,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用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认清世界的发展趋势,明确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的之所在。
      五、完善教学行为,突出教学个性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因此,教师能否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必须在使教学符合科学性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性品质,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风格包括独特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历史问题的科学、独特的看法)、独特的教学流程以及独特的教学方式。但应该注意的是,独特并不是简单的不负责任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它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不断钻研的精神和大胆质疑的勇气。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很难创造出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义和团的杀洋人、挑铁路,表达了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我们应该肯定义和团的斗争精神,但也要指出他们的一些举动是愚昧无知,是逆世界之潮流而动的。不畏强暴、勇于抗争是支撑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的民族魂。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分地渲染义和团的所谓“刀枪不入”和“中原不准有洋人”的说法,因为它与科学精神和世界潮流相脱节。我们的教学行为应该合理地反映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不隐恶,不溢美,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客观分析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教材,选取科学教法,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适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培养他们面向社会的习惯;才能够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基本前提,也是素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76~80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朱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2001/01/023阎凤桥刘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朱可 浙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31000 作者: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76~80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朱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2001/01/023阎凤桥

网载 2013-09-10 20:53:23

[新一篇]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法》的特性

[舊一篇] 試論中學地理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