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香港中学课本《会考中国历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1990年编订了新的《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根据此纲要编写、出版了几套新的中学历史课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的《会考中国历史》(上、下册),此书由周佳荣、屈启秋、刘福注编着,专供中学四、五年级教学及学生参加中学会考之用。现就《会考中国历史》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析,供同行们参考。
      一
  《会考中国历史》(以下简称“课本”)上、下册共计664页,分甲乙两部,甲部为政治史,乙部为专史。上册包括甲部课程五个单元,即(1)商、周;(2)秦、汉及魏晋南北朝;(3)隋、唐及五代十国;(4)宋、元、明;(5)清。下册包括甲部课程第六单元,即现代(1911—1976年),以及乙部课程专史四个单元,即(1)重要制度;(2)经济发展;(3)中外交通;(4)学术思想与宗教传播。
  课本在每一节课文前设有“基础知识”、“学习重点”、“课前测试”三个栏目;课文后设有“问题示例”栏目,重要的节还增加“应试训练”、“史事研讨”两个栏目。课文前三个栏目为预习、引导部分,目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及思考能力,温故知新”;课文后三个栏目是为了应付会考,亦可作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之用。课文排印的篇幅只占整页的3/4,旁侧留出1/4空白部分,设有“课文整理”和“注音”等栏目,用小字彩色排印。例如“王莽篡汉和改制的背景”一目旁侧“课文整理”是这样归纳的:
  王莽成功篡汉的背景:
  1.外戚王氏,把持政权
  2.王莽恭俭,礼贤下士
  3.推行善政,笼络人心
  4.借助舆论,假托符命
  设置“课文整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及减轻教师的负担,协助学生掌握史事”。在“注音”栏内对生僻字用粤音注音。如赢:粤音仍;胤:粤音刃;毓:粤音沃;嗾:粤音叟。空白部分还可供学生作归纳课文、提要注释、心得体会之用。
  课文中配有大量彩色插图和图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每一朝代均有一幅彩色“地图阅读训练”,图面清晰明了,并附有古今地名对照表。除课文中附有大量插图外,在每一历史阶段,如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近代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章节,课文后都有“图片库”专栏,占1~2页,一般有6~10幅彩色插图。每册课本后还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纪年参考资料(商到清代)”及“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供学生查阅。其中“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的内容较为充实。如唐朝时期就列有中国大事48条、外国大事36条;清朝时期列有中国大事62条、外国大事46条。“中国历史纪年参考资料”列有从商汤至清末历代帝王的姓名、年号、庙号及年份。
  《会考中国历史》不以社会形态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对缺乏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夏朝的历史,都未编入课本。课本从商朝开始叙述,至1976年止。从商朝至鸦片战争前夕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清末为近代史,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现代史的开始。
      二
  《会考中国历史》在编写体例、内容、版面设计等方面均有一定特色,对内地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编写体例方面,课本将政治史集中在甲部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政治演变、朝代嬗递有清晰之感,便于掌握;将经济制度、行政体制、中外交通、学术思想、文化宗教等作为专史,放在乙部集中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内容。这种编写体例,内地各种新编历史教材都未采用过。我们认为内地也不妨一试,通过实践,加以比较总结。《会考中国历史》的现代史部分,将1949年后的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进行介绍。例如“当代中国之概况”一节中讲到经济建设时,介绍内地经济建设成就后,接着用“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目介绍台湾在1949-1976年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台湾“十大建设”项目。课文后“图片库”中“当代中国的经济”栏目,亦有6幅关于台湾建设项目的彩色图片。这是内地中学历史教材所没有的。
  每节课文之前的“基础知识”一般用表格形式列出要点,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例如:“春秋战国之政局”的基础知识列表为:
  附图G328F06.JPG
  “学习重点”则用一两句话点明本节课文学习重点所在。如第二单元“三国鼎立”之学习重点为:“汉末天下三分,形成魏、蜀、吴鼎立的局面。学生宜集中分析三国鼎立之因素。”又如第五单元“鸦片战争”之学习重点为:“举凡鸦片战争前之中外贸易关系、鸦片的输入与禁烟政策、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影响,均宜加以分析讨论。”
  “课前测试”系根据本节课文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掌握的历史和生活知识,设计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提问、测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教师掌握情况和导入新课。例如第五单元“孙中山先生之革命运动及中华民国之成立”的课前测试是两个可以启发议论的问题:1.如果你处身于晚清时期,在君主立宪和排满革命两种主张之间,你选择支持哪一方面?请说出你的理由。2.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医生,却致力于革命事业。你认同他的抉择吗?为什么?
  又如乙部专史中第四单元“佛教及道教之传播”的课前测试为:请分辨下列各辞汇及短句,将属于佛教的填上1.字,属于道教的填2.字。□1.菩萨   □5.符咒□2.罗汉   □6.“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3.炼丹   □7.“夫求长生,修至道,决在于志”□4.剃度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课本在版面设计方面,最大的特色是有大量彩色插图和图表。彩色插图之多,是内地历史教材无法相比的。现将课本各部分的插图数列表如下:
  附图G328F07.JPG
  课本在每一朝代或重要时期后,还设有“史事研讨”一栏,其中有些设计,颇有启发。有的内容既可用作课外作业,亦可以课堂组织议论。例如:第五单元“戊戌变法”的“史事研讨”为:
  附图G328F08.JPG
      三
  香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香港又曾经长期处于英国控制之下,其中学历史课本与内地的观点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事。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课本中一些不同于内地的观点和提法,当然是允许存在的。为了便于内地同行了解比较,下面我们就此作些评介。
  对有些历史概念,《会考中学历史》有其不同于内地的解释。如“封建制度”,课本的解释是:“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西周分封诸侯,就是封建制度。内地的中学历史教材都认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因此都用一定的篇幅反映他们的活动。而《会考中国历史》很少讲到少数民族的历史,即使涉及,观点亦与内地教材有所不同。例如对西晋时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晋斗争,称之为“五胡乱华”;对清朝仍采用“满清”的称呼等。
  内地的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析,比较强调历史背景、阶级关系等因素。《会考中国历史》则着重于具体分析,较少从历史背景去考察研究。例如:课本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部政策的错误”,并具体罗列为:1.过分迷信神权;2.不顾治地安民;3.措施流于空想;4.排斥会社分子;5.破坏传统文化;6.不懂处理外交;7.领袖明争暗斗;8.天王用人不专。又如课本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归纳为:1.本身的缺点是“德宗并无实权”、“维新派无实力”、“康梁缺乏经验”、“改革推行过急”;2.外来的阻力是“慈禧揽权专制”、“满人猜忌康梁”、“顽固官僚反对”、“科举士子不满”。对于有些历史事件,《会考中国历史》则从第三者立场进行评述。如鸦片战争的名称,课本介绍了中英双方的不同观点:“中国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因为战争是禁鸦片贸易而引起的;英国人却称之为‘贸易战争’,把战争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贸易的事件上去。”而对这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则不作分析。
  总的说来,《会考中国历史》具有简明扼要、提纲挈纲的特色,但是某些部分似仍嫌繁杂冗长,不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例如第二单元“东汉宦官与外戚之争”,用简表形式罗列了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少帝时13名外戚与宦官的姓名。又如第四单元“南宋偏安”,既讲绍兴和议,又讲乾道和议、嘉定和议,内容过多。
  《会考中国历史》现代部分所占比重较少,仅为古代史的1/2,与近代部分篇幅相当,而且选材、观点、评述与内地历史教材差异较大。例如,该课本不介绍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仅说:“蒋介石与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持反共态度,在上海决议‘清党’,缉捕共产党员,且扩大到广州、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抗日战争称为“中日战争”,战争三个阶段的划分时间亦与内地教材不同:第一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到1938年11月武汉撤守为止。第二阶段从武汉撤守到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大捷为止。第三阶段从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课本叙述“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大部分篇幅是讲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军队的抗战,很少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发动人民的抗战事迹。对1946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课本称之为“国共内战”;傅作义在北平起义,课文表述是“国民党军华北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二十万守军投降”。对于年代的写法与内地教材亦不一致,如“二十年代”写作“二零年代”、“三十年代”写作“三零年代”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了香港的《会考中国历史》,无疑有利于我们开阔思路,对编写、修订内地的中学历史教材,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不无裨益。如果内地与香港历史教材的编者能够切磋探讨,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信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历史教学津29~32G32中学历史、地理教学林丙义/朱正谊19981998林丙义 朱正谊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学院 作者:历史教学津29~32G32中学历史、地理教学林丙义/朱正谊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3:20

[新一篇] 論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兩種取向

[舊一篇] 評香港版《中國語文》教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