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都是活的书”。(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语文教师应该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把课本当作学生伙伴,把世界当作学生的课本。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既过滤生活,又激活课堂,进而真真切切地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实践证明,“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也是如此。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至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生赏析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我先不做任何阐述,上课就让学生反复分角色诵读,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读到了“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后,在父母的阻挠下又拿回来的伤心事,有的说读到了“我”父母的吝啬和不通情理,有的说读到了“我”的懦弱,有的说读到了万芳的仗义和善解人意,更妙的是有位学生说读到了“我”的伤心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她知道她父母连裤子划破都会惩罚她,何况这么名贵的木雕呢,完全是“我”做事感情用事,伤害自己也伤害了万芳,伤害了朋友之间的感情。学生是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的发展主体。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最后选定的答案丰富多彩,表明他尊重学习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我再让学生诉诉自己心里的苦,引导学生怎样评价父母,看待父母的唠叨、父母的严厉。在学生获取新知与新体验的同时,引导他们说说此时你最想和父母说什么。最后他们的认知需求、创新意识、成就愿望就连同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一起得到了不断点击与释放。
  二、写作教学中思考生活
  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面镜子。但从近两年初中学生的文章来看,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电视网络虚拟生活的较多,真正写参与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公益活动、体育科技娱乐活动的不多。
  究其原因,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广、活动的次数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观察生活世界的能力,教师就得利用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来拓展视野。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就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过滤生活,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环保话题,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环保歌曲《梦开始的地方》,并通过大屏幕循环打出历年环保的主题词。让学生通过聆听,谈自己听了歌曲后的体会。然后,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图片1 在海洋上漂浮着大量的垃圾,垃圾布满了海面,一直和海上的孤岛相连,一位被困在岛上很久了的男子很欣喜地以为海面上架起了桥,向着这座垃圾桥跑去。(垃圾污染海洋)
  图片2 哺育了我们人类的地球被塑料袋包围着,正在痛苦地挣扎着、喘着气。(白色污染包围地球)
  图片3 几位荷枪实弹的警察保护着一位提着纯水的男子,走向一辆运水车,就像现在的警察保卫着运钞车一样。(人类面临着饮水危机)
  看了图片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此时,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漫画所描绘的内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景。许多同学们发现了却没有感觉它的存在,没有想过产生的原因,更没有考虑过如何改变这现状。于是讨论的问题就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也由此有了切入的角度。同学们纷纷走进生活捕捉画面,并为画面写下各自的说明。
  三、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例如组织教学《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安排表演,情节是一个淘气孩子因妈妈唠叨负气出走,妈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让学生评评孩子的做法和妈妈的言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进而体验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四、教材重构中升华生活
  语文教学从教的方面说,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童话《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我与同事合作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边演边改,不仅在县里获一等奖,而且还获得市一等奖并送到省里参评。学生在改编和表演过程中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把语文和生活有机结合,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了升华。
  再如结合学生去过绍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即布置学生化身为少儿时的鲁迅,以你自己的眼光与经历,写出你的玩耍与心情,表达你的见闻与体验。这样来体现生活、重构教材,既能加深理解原文内容,又能焕发童心童趣,还能锻炼想象力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一举而三得,何乐而不为?
  五、辩证思维中分析生活
  “无不载道之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载体或工具,而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就升华了语文的灵魂。如何才能深刻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生活哲理呢?如《故乡》中“这正如世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引导学生体会,句子里所指的路不仅仅是山野之路,而主要指的是人生之路、社会变革之路。回顾改革开放所走过来的路、一国两制的设想的提出,进一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只要大多数人觉悟起来,勇往直前,就能在黑暗的旧中国闯出一条光明之路。这样,学生既对文章的生活哲理有了深刻理解,更对现实有了辩证的思考。
  去年寒假,我们组织学生走向现实生活,考察农耕文化,许多农村的学生在自己所在的村里,找出了上百件反映农耕生活的旧式农具和生活用具。犁、耙、秧马、耘耥、铁锄、铁锹、水车、推谷板、筛子、风车、石臼、纺车、山袜、草鞋、煤油灯、藏茶叶的石灰缸、印花碗碟、锡制茶壶等等,还了解到了现代化的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采茶机、潜水泵、年糕机等。根据调查所得,我们又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采访经过留给你什么感受?工具的造型给你哪些启示?用具上的花纹图饰给了你哪些思考?新式工具的出现使你有了哪些认识?你对新农村的建设又有哪些憧憬?把这些分析与思考写下来便是思想的历练、智慧之所得了。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智慧的教师确实应该让学生用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确实应该让学生用智慧的大脑过滤生活,生活化的课堂更应该用师生共同的智慧来激活。
  过滤生活,激活课堂。既立足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是“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努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明丽广阔的天空,才能培养大写的人,这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19~20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王芸20072007
王芸,浙江长兴县古城中学。313100
作者: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19~20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王芸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1:44

[新一篇]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舊一篇] 改良父母的雙語教育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