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大学现行学费政策及其问题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资金短缺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各国高等学校的学费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之一,香港地区在学费成本的计算方法、学费的标准、贷款政策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 香港地区大学的现行学费政策
  香港的大学学费问题在1996年再次成为香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其起因是港府行政局于2月6日宣布决定维持在1997—1998年度实行学费回收成本的18%的政策,并宣布1996—1997年度,学位课程每年的学费增至37,350港元。较上学年增幅约20%,到2000年学费将高达5万港元(见表1)[1]。
  表1 政府公布未来四学年的大学学费加幅
  学年          学位课程(元)  成本回收率  较上一年的涨幅实际收取的学费    37,350          16.5%       21.5%1996—1997年度  (37,600) * *     (16.5%)指示性收费        43,100          18.0%       15.4%1997—1998年度  (43,850) * *     (18.0%) * *1998—1999年度*   47,150          18.0%       9.5%                (48,020) * *     (18.0%) * *1999—2000年度*   51,650          18.0%       9.5%
  注:* *1994年12月份公布的指示性学费。
  *1998—1999年度及1999—2000年度的指示性收费,是按1997—1998年度的成本及以9.5%的通胀率推算出来的。
  香港政府从1991年开始实行大学学费成本回收政策,逐年增加成本回收的百分比,计划在1997—1998年度达到回收成本的18%的目标。自政府1991年宣布大学学费成本回收政策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院校学费随之大幅度增加,1992年学位课程学费为1.16万元,1993—1994年度学费为1.7万元,增幅为46.6%,1994—1995年度学费为2.4万元,增幅为41.7%(见表2)[2]。
  表2 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费
 学年   学位课程学费 非学位课程 较上学年的增长 占单位成本的比           (元)     学费(元)      率(%)        率(%)1990—1991   8,700     6,500    * * 16.0/14.0  * * 9.4/12.11991—1992   10,000    7,500    * * 14.9/15.4            7.01992—1993   11,600    9,000    * * 16.0/20.0            8.21993—1994   17,000   12,750    * * 46.6/41.7           10.51994—1995   24,000   18,000             41.2           14.11995—1996   30,750   23,065             28.1           14.51996—1997   37,350   28,000             21.5           16.5*1997—1998  43,100   32,325             15.4           18.0*1998—1999  47,150   35,365              9.5           18.0*1999—2000  51,650   38,740              9.5           18.0
  注:*1996—1997学年到1999—2000学年学费为指示性收费。
  *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高校学费增长受到教育界关注,并引发一连串大学生示威行动。香港政府于去年2月承诺检讨现行高等教育学费政策,但依然作出维持原政策的决定。政府认为没有理由把目前18%的成本回收目标降低或推迟达至此目标的日期。目前在院校的拨款中,约有四分之一用于研究成本,若单以教学成本来确定学费,1996—1997年度的学费只需2.7万元,而1997—1998年度也只有3.1万元,比现在的学费水平低大约27—28%。因此,有人提出只能按教学成本来确定学费。香港政府认为此举不行,如果这样收费又要维持现行高等教育规模,政府必须在1996—1997年度增拨6.15亿元,而到1997—1998年度则为7.3亿元,显然这是政府难以承受的,如果要求院校随此幅度的收入缩减而无损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另外,政府认为把成本回收的目标再推后一年,也是不可行的做法,因为教育会所获得的拨款是以减去估计所得的学费和其它收入后的净额资助计算的,如果削减支出来弥补,所引起的财政缺口超过2亿元(以1997—1998年度计)这可能影响政府对其它教育计划的资源分配。政府方面表示将加强对学生的贷款资助计划,以确保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会因无钱而不能上大学。在1995—1996学年用在助学金及借贷的支出便分别达到8亿和9亿元,而今年有超过60%的学生能享用学生资助,估计明年将会有70%的学生受惠(表3)[3]。
  表3本地大学生资助计划1995—1996学年与1994—1995学年统计数字比较
  (附图 g47d03.JPG
  注: *1996年的数字根据一份成功人数及批出金额估计今年的人数及支出。
   二 香港地区大学学费问题
  由于1996—1997学年的学费已高达近3.7万元,为一般家庭所难以承受(香港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为10万港元左右),使大部分有大学生的家庭感到经济紧张。虽然政府有贷款资助政策,但这一政策的施行并不得力,学生会和校长认为资助计划并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需要。大学生关注的是这一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财政压力及对学业的影响,学界则关注这一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问题的焦点主要有:大学生是否应该承担部分单位成本;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对学生是否公平;现行的学费政策对学生究竟产生什么影响。
  1.对于学生是否应该承担部分成本问题,有两种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承担部分成本:一是认为高等教育既属于社会投资又属于个人投资;二是人力资本理论。这两种理论基本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认为适当增加学费亦属合理。
  第一种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既是社会的投资也是个人的投资,社会和个人都从中获益,因此,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双方投资。一方面,高等教育需要社会的投资,因为高等教育会带来社会整体性的报酬。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有不少鼓吹高等教育私营化,不少地方削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但总体来说,提供高等教育的责任,大部分仍然在政府身上,香港政府这次通过加费(其实是再次确定既定改革政策),基本上还是保持政府资助的大格局;但是另一方面各国政府想削减高等教育资助也是一种趋势,也就是说,政府希望减轻这个责任。这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80年代末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自60年代以来的新的一次大学扩展浪潮,大学入学率出现了新的高峰,迫使政府不得不为高等教育的财政寻找新的出路;二是形形色色的私营观点流行,“用家付费”的呼声日益高涨,也使政府觉得削减资助有理。
  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投资回报率高,增加学费无可厚非”。其主要理由是,学位是商品,学费是其价格。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接受高等教育既有“社会成本”(Social Cost)也有“社会利益”(SocialBenefit)。前者包括学杂费、政府津贴及在读书期间适龄学生失去工作机会所引起的损失(这是读书的“机会成本”);后者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有外界收益(Extermal Benefit),这即是说大学毕业生收入较高,对社会的贡献较大,他们的消费品味价值较高,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精神面貌。上面这些“成本”和“利益”对有关各方——学生、家长和纳税人的影响和应负的责任不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由于毕业后可获有形(收入较非大学生高)及无形(社会地位上升及品位改善)的益处,因此,应视大学教育为一项投资;对于其他纳税人来说,一方面纳税人纳税投资社会建设是应当的,因为国民教育程度越高,总体经济(较多的创新发明)和社会得益愈多;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承担学费,对没有子女上大学的纳税人来说又不公平,因为他们对高等教育有同样的投资,但收益较有子女是大学生的纳税人少。
  2.学生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学费的数额及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问题,由此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学界、社会及政府之间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相持不下。主要的讨论焦点在单位成本是否应包括研究费用;成本是否应按不同学系计算;学生的学费收取成本为18%是否合理;政府的财政困境等几个方面。
  由于政府指出单位成本迅速增长的原因是院校研究开支增加所致,而且研究费用占成本的四分之一。立法局的一些议员、部分校长及专家认为成本计算不应包括研究费用,他们提出应把研究费用与教学成本分开计算,理由是本科学生在学期间很少从事科学研究,也很少从研究中获益。政府则认为研究对教学及院校的稳健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学校的质量及国际声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表示,现时院校虽然难以找到其它研究经费的来源,但是,当局正考虑把研究方面的拨款设定上限,以便日后就增加拨款作规划时,研究方面的开支不会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
  有些学者根据西方的经验提出学费应按学系划分,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及为贫困学生提供低学费。有三方面理由:一是这种计算方法的提出是由于不同学系的成本相差很大、比如文学、法律、经济等专业研究及教学成本都较低,而医学、化工等方面的专业研究费用则特别庞大;二是不同学系学生毕业后的回报率也大不相同,如果学费与成本挂钩又维持划一的收费,就会出现一些学系学生津贴另一些学系学生的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学生之所以要缴高学费是由于承担另一些学生的成本,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香港政府理应按不同学系的单位成本确定学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而且可以用学费调控专业人数比例;三是大学加费在宣布后的当年便生效,对现在正在就读的学生并不公平。学费作任何重大改动,都应该只适用于未入学的学生。而不应影响正在就读的学生。政府应向每年入学的新生公布以后几年的学费,好让他们自己安排计划。
  有学者对学费定为单位成本的18%是否合理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虽然官方在公布加费后说这个比例是经过详尽的国际比较得出的,但是香港采取什么样的百分比,却是香港自己的价值取向,无法从国际比较得出。例如,目前大陆地区正在推广大学收费,许多论者认为须收回成本的25%。这个比例当然比香港的比例高,但是由于成本低,学费才3000元左右,所单位成本是很低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3000元又可能是工人平均工资的60—70%(若以平均工资600元计),这个比例算是高的。再从第三个角度看,内地入学教育的报酬率愈来愈高,所以说3000元又不算高。因此,到底成本回收的比例怎样才合适,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考虑。最根本的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期望与取向。
  3.现行学费政策对学生的影响。大学学费增加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城市大学学生事务处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访的515名二年级学生中,只有3.5%的学费支持来自家庭,73.1%的学费是依靠暑期工及兼职收入。在平均支出方面,学生用于基本生活的支出是每月1302元,用于娱乐及杂费的支出是每月724元,每月用于学费及其它学习费用是4108元[4]。许多大学学生会会长认为日渐增加的学费,对学生的影响有两种:一是考上大学的同学会先考虑能否负担学费,并是否在香港升学;另一个是入读的学生只好拼命找兼职,由于兼职要付出精神劳力,减少闲暇、课外活动和课堂学习时间,将会严重影响学习;有些校长也同情学生的处境,认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人,不应花上部分时间去兼职,应更多思考人生或个人兴趣等问题。有人还批评目前的学生资助计划未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学生大多还是依靠兼职来付高昂的学费。有人认为即使政府给予学生足够的贷款,由于学生毕业后要负上一大笔的债务,也是学生难以承受的。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三 分析和借鉴
  香港地区大学学费问题的讨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高等学校的学费不断增加是一种国际性趋势。随着各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高等教育的资源性危机目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政府难以维持高等教育的财政开支,资金短缺与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矛盾突出。例如,据澳大利亚政府预测,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在校大学生应从目前的39.5万余人发展到1998年的54.5万人,到2000年预计为56.5万人,这对于经济不景气、负担现有高等教育规模已有困难的政府来说显然是一个严峻挑战。财政困难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连早已被公认为美国最富有的号称美国四大名牌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面临着严重的经费紧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更为突出。在解决经济性资源危机方面,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提高学费,对学生的资助由无偿转向有偿,采用贷学金制度。所以大学学费增加是一大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大,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国家财政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有责任负担一定比例的高等教育费用问题。
  2.学费标准问题值得研究。对学生应该承担一定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取得共识之后,学费的标准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院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因此,确定学费应占成本多大的比例要十分慎重。在制定学费标准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从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和居民的承受比例来看,学校收费标准相当于人均GNP的10—20%,大约占高等教育成本的20%。但是发展中国家如和发达国家收取同样比例的成本,对个人产生的经济压力则十分沉重。有研究表明,若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20%由个人或家庭负担,对英美等发达国家仅相当于该国人均GNP的10%;而对于非洲的大部分国家,这种负担高达该国人均GNP的160%至180%;对于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负担相当于该国人均GNP的44%[6]。因此,制定一个合适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学生毕业后所能得到的报酬与所付学费的关系;学生及其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问题也值得研究。
  3.关于公平收费的问题。怎样的学费政策能体现对学生的公平问题值得研究。香港地区1991年以前的高等教育实行和大陆地区相同的基本上由国家包办的政策,从1991年实行成本回收政策以来出现一些问题和争论,这次争论中的观点和建议,对大陆高校改革有借鉴参考价值。
  4.不能只从经济角度分析学费政策的合理性,应重视学费负担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这次对学费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以经济社会的观点来看待学费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经济角度考虑在理论上容易导致对“用者付费”观点的支持,而忽视学费负担带来的社会影响。事实上,学费的增加和生活费用的上涨已经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香港浸会大学提供的一分调查报告认为,近10年来香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却在增加。美国1993—1994年度的学费涨幅为通货膨胀率的2—3倍。德国从1982年至1994年大学的生活费用上涨了三分之二,从每月的394马克增加到647马克[7],在校大学生出现不愿呆在大学学习想尽早毕业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引人深思的。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感觉到学费的增加及学习生活费用的增加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沉重负担,最为主要的是思想上的压力,大学生失去社会优越感,将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失败。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62-67G4高等教育刘志文19971997本文介绍了香港地区现行的大学学费政策,分析了由此而引发的关于学费问题的讨论,探讨了香港地区学费问题的经验教训对内地学费改革的借鉴意义。香港地区大学 学费政策 学费问题  Hong Kong higher learninginstitution tuitionpolicy problem related to tuitionHong Kong's higher education:tuition policy  and the problems arising therefromThis paper givesanaccountofthe tuitionpolicy curren-tly adopted by Hong Kong authonties for higher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tuition problems arising therefrom,then goeson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ir tuit-ion problems to be drawn by China's tuition reform.刘志文 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515063  Liu Zhi wen  (apostgraduateatHigherEducation Institute,ShantouUniversity,515063) 作者: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62-67G4高等教育刘志文19971997本文介绍了香港地区现行的大学学费政策,分析了由此而引发的关于学费问题的讨论,探讨了香港地区学费问题的经验教训对内地学费改革的借鉴意义。香港地区大学 学费政策 学费问题  Hong Kong higher learninginstitution tuitionpolicy problem related to tuition

网载 2013-09-10 20:54:20

[新一篇] 香港中小學教育概況(上)

[舊一篇] 香港的語文教育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