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核心提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啊,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凤凰卫视3月23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腾飞中国:实名推荐制陷‘无人可推’尴尬境地”,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2009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将试行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此事竟然演变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消息传出,争议长达一个月之久,反对者一度出现了一面倒的局面,武大前校长刘道玉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北大此举一推行将加剧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反对的意见是忧虑校长推荐制本身并不公平,舍本逐末,而且在缺乏有利制约监督机制和信用缺失的今天,这可能提供新的权力寻租的空间,故从各方面拷问其公平性。
那么《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说,人们现在正处于一种“囚徒困境”,一边要呼吁改革“一考定终身”,所主宰的应试的弊端哪,一边却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尝试,教育部持鼓励教改的态度,认为北大试行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一个积极的探索。
而高校的自主招生应该是一条,可以为特殊才能学生提供择优录取的通道。其实在民国时期,季羡林虽然高考的时候,这个数学只得了四分,他也能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今天,钱学森生前的感慨则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啊,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实际上,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然后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推荐制显然是势单力薄的。一方面人们期待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政策上给予了高校自主权。但是并没有真正地落实。与此相关的高校去行政化的改变,也只是刚刚起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可以总结为是三句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对于多元录取,下一步的改革试点项目是4项,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就支持各中学校长推荐奇才、偏才、怪才,但是记者走访成都市的一些重点中学,校长们都表示无人可以推荐,推荐名单都拿不出来。看来要回答钱学森之问,中国的教育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网载 2015-06-02 23:31:4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