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中的语文课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的世界有多大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需要着眼课文,更需要放眼课外;它容纳语言学、文字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渗透天文地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它以掌握作为载体的语言为目标,又以把握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目的;它所特有的交际功能,使它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注重课上课下人与人的实际交流;它重视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要求四者并重,融会贯通,互相促进;它讲究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它是那样个性化,又是那么社会化……总之,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和激发一个人多方面的潜能,需要一个人多种能力的协同配合,哪一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都会影响语文能力提高的进程。
  语文学习之所以具有这种明显的综合性,主要同它与生活、与人的情感、与人们生存的需要密切相关。过去,我们常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它还与人们心灵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也是多年来人们常常抱怨时间没少花,功夫没少下,语文水平还是不见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的外延没有止境,心灵的内涵没有边际,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怎么可能不相应地变大呢?语文学习怎么可能只着眼部分而忽略整体,只关注单一而忽略综合呢?
  由于篇幅的限制、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在一张问卷上穷尽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方面面状况的调查,只能通过几个小的侧面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作些了解,希望以小见大,有所发现。
  乐于听讲 懒于提问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既然语文是一个大世界,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才能学好的科目,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带动语文学习各方面的核心作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自觉,不仅表现在思考上的主动与自主,也表现在表达与作为上的积极独立。在这方面,小学生们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调查。
  在回答“语文课上,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时,选择“听老师讲”的学生最多,约为62%;选择“回答问题”的最少,为4%;选择“小组讨论”的为23%,选择“朗读课文”和“仿写片断”的分别为6%和5%。
  在回答“在学识字、组词时,你最乐于通过哪种形式来学会”时,选择“听老师讲”的同样最多,约占32%,而选择“自己琢磨”的最少,为3%,其余学生依次选择了“故事”、“查字典”、“游戏”、“儿歌”和图片,分别为31%、20%、9%、4%和1%。
  在回答“语文课上,你什么时候最快乐”时,约59%的学生选择“学到了新东西”,为最多;22%的学生选择了“被老师表扬”,为次多;而选择“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虽然不是最少,却也只有11%,其余学生依次选择了“有可笑的事”和“下课的时间就要到了”,分别为5%和4%。
  课上,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多数是老师提供的,少数是学生自己争取的。而老师在提供这样的机会时,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提问本身——如问的内容、问的方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从学生对“语文课上,老师的提问常让你觉得①有意思,并乐于回答,或②没意思,不情愿回答,③怕答错,不敢回答,④不清楚,不知怎样回答”的选择中也可看出个大概:约47%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提问有意思,乐于回答;36%的学生是怕答错,不敢回答;只有9%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提问没意思,不愿意回答;另外4%的学生不理解老师的问题,不知该怎样回答。看来,问题本身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调整学生的心理,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有主动表达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回答老师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属于学习上的被动行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才回答问题。如果老师不提问,学生是否也会主动向老师提问呢?调查中,我们也问学生:“语文课上,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会怎么办?”约44%的学生答“很少提问”,32%的学生,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19%的学生“不敢提问”,5%的学生“不会提问”。“很少提问”可能包括不敢、不会提问,也可能包括没有提问的习惯和冲动,也可能包括基本理解,无问可提。对于认知发展水平尚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后一种可能性不大,前两种可能无论哪一种存在都至少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或缺少一个可以畅所欲言、有问必答、令他们放松、满意的学习环境。
  前面有关阅读部分的调查也曾提到,在被问及“学一篇课文,你是听老师讲的时候多,还是练习、发言、自己读书与思考、或与同学讨论的时候多”时,约72%的学生答“听老师讲的时候多”,只有少数学生在阅读课上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听老师讲”并没有什么不可以,学生来到学校,主要是来接受学校教育,而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能听老师讲、会听老师讲、乐于听老师讲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形成独立见解、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听、也不会听老师讲课的学生会有扎实的基础,会真正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何况许多老师的语文课讲得很精彩,很有启发性,不听,首先就会带来损失。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多地依赖于老师的讲课,他们的“听老师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学习模式,甚至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不排除学生“听”的过程也伴随着紧张、主动、积极的思考,但与“发表见解”“主动提问”比较起来,单纯的、习惯性地“听老师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上的自主和独立。因此,作为教者,应排除学生被动听讲的障碍,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广阔的参与空间,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丰富的能力启蒙,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殿堂,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除课上表现外,我们还从预习、背诵、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课前、课后语文学习的情况作了调查,希望从中进一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程度和范围。
  在作业方面,如同其它学科的学习规律一样,作业与课内教学内容关系密切,写作业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和延伸,对此,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并认真完成作业。但这些做过的作业究竟对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多大的作用,学生的回答比较客观。约65%的学生承认语文作业对语文能力的提高“起一定作用”,其余依次选“作用较小”,“有很大作用”和“起相反的作用”。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有做的意义,也不是仅仅做了作业,语文能力就会增强。如前所述,语文水平的提高要靠语文学习的各方面同步协调发展,但不做作业,一个人不可能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这是肯定的。所以,语文作业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只能是“起一定的作用”。
  在预习和背诵方面,学生显然对二者在语文学习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还认识不足,多数学生只是“有时预习”,而学过的课文只有78%的学生能背下来一少部分。学生背得少,不能完全归结于学生的惰性,从前课本选文中的精品和经典之作不充分,大纲、教材和教师在背诵方面缺乏要求也是重要原因。背得少,语言积累就少,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就不会很强。新大纲首次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背诵篇数,并推荐了80首古诗背诵篇目,也是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上的这种偏颇作以矫正。除了认识上的不足,方法上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尚小,学习经验有限,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怎样背诵,背诵什么,都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小学生对此表现出困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课外书,想要读你不容易
  前面提到,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大世界,其表现之一就是课内学习需要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的大量补充,需要向课外广泛延伸和拓展。鉴于以往课外阅读量的不足对语文学习、语言积累所造成的致命伤害,新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5年制不少于100万字,6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目的就是引起人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学生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读写能力,获得较为丰厚的语言积累。
  如此大的阅读量需要很多条件的保证才能完成,这些条件包括:充足的读物,充裕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充分的能力和适当的方法,而现在的小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要么想读的读不到,要么有书读却没时间,要么能力不够,要么方法不当,这些条件哪一方面不具备,都会影响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达到大纲的规定。
  调查中,只有42%的学生“经常阅读”与语文有关的课外书,而“很少阅读”课外读物的约占45%,其余13%的学生要么是“没时间读”,要么是“不知该读哪些书”,要么是“读不到想读的书”,这部分学生必然也属于“很少阅读”的范畴之列。这样看来,58%的学生没有起码的课外阅读量,而那些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读了哪些书,读了多少书,是否合乎大纲的要求,还需要细加分析。
  既然这样多的学生很少阅读课外读物,那么,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就不足为怪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没有被打开,眼界不开阔,课上学到的基础知识没有机会不断实践和应用,从老师、书本中学会的语文没有在多种多样的语文环境中反复尝试和练习,语言的感觉不可能找到,语言能力不可能获得。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没时间读”的学生多半来自城市,这或许与他们课业负担太重,课余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有关;而“读不到想要读的书”的学生多半来自农村,那里地处偏远,文化落后,图书供应有限,学校条件差,家里经济上又比较困难,难以满足学生课外读书的愿望;那些“不知该读哪些书”的学生则多为城乡中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入学,识字量较小,阅读能力还不强,还不具备准确选择课外读物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尽管能够经常的、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的孩子并不很多,但在孩子们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课外书中,绝大部分是由孩子们“自己选择的”,这样回答的学生占87%左右。在对课外书的选择中,孩子们显示了极大的自主性,而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则微乎其微,“老师指定的”和“家长让买的”不到10%,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课外读物是由“同学推荐的”,老师和家长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固然为学生选择图书创造了自由、宽松的机会,但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指导,也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盲目、缺乏计划或良莠混杂,到头来,课外阅读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还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必须以对课外阅读质的保证为前提,在这方面,小学生格外需要大人的帮助和支持。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些家长和老师一味要求学生围着课本和练习题转,严格限制学生读课外书。对语文学习来说,这虽算不上舍本逐末,至少也可以说是违背语文学习的特殊规律,学生也许会因此偶尔得到高分,但从长远看,不可能真正使学生具有“高能”,这种限制是短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也就是说,完成了教科书规定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全部的语文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学好了教科书,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语文学习的任务。
  那么,除了课外阅读,另一部分学习任务应该怎样去完成呢?新大纲提出,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提法有别于以往的“课外活动”,它除了强调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外,更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宽泛性:不仅仅限于课外,还可在课内进行。这就“避免了课内与课外人为地割裂,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使语文活动开展得更灵活,更随意,更有弹性。
  与小学生活泼的天性相对应,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语文活动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年级和班级之间的开展是非常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由于教学观念比较开放,对语文学习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认识,领导、教师又十分重视,活动便开展得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其学生在回答“除了课外阅读,你还参加过哪些语文活动”时,能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一串诸如参加作文竞赛、办校报、演课本剧、朗读比赛、开故事会、参观、采访、课外阅读交流会等活动项目。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也愈益增强。而那些语文活动开展得很少的学校,其学生所列自己参加过的活动则寥寥无几,仅有的几种活动也非常单调,有些学生甚至将参加课外补习班也列为语文活动。与此相反,调查中,参加课外活动多的学生认为课外活动对自己语文水平的提高或“与课内语文学习的作用相当”,或“大于课内的语文学习”;而参加课外活动少的学生则认为课外活动对自己语文水平的提高“作用很小”,或“现在还没看出来”。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能力,还影响着他们的语文观念。在这方面,学校、教师的责任重大,因为很多活动是团体的,是多人参与的,是需要学校和老师组织引导的。
  会读书报最有成就感考试高分最有自信心
  语文是一个工具学科,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语文还是一个人文学科,它对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审美标准都起着滋养和补给的作用。作为工具,掌握了它却不用它,它的工具价值就不能实现,运用工具的本领就不能提高;作为营养,只灌到肚里而不去感受它给自己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变化,不让自己的身心去消耗这种营养,这种营养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营养也不可能再补充进来。
  就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重要的不仅是使他们学到一些工具性的知识,获得他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还要让他们意识到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是让自己更有本事,更有提高,更有进步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拿到生活中去检验、去应用,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成果,充分对比自己学习前后的变化,从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增加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努力的动力。
  问卷中,我们让学生回顾语文学科给自己的帮助,总结语文在自己生活、精神上的影响,回答“语文课使你——”。学生选得最多的是“会读报纸杂志了”,其它依次为“会欣赏文学作品了”,“视野更开阔了”,“会写文章了”,“更有思想,更会思考了”,“与人交流更得体、更恰当了”,“对生活的感受更深、更细、更丰富,并有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言能力了”,“能重懂一般的商品说明书了”,“更有爱心和美感了”……由于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所以孩子们每人至少选了两项,有的学生则选了全部。这说明,语文课的效果是明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影响是广泛的。作为教师,应从中受到启发,其实,语言学习的兴趣并不难培养,关键是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学与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其实用的工具功能。
  成就感容易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但学生语文学习时最有自信的是什么时候呢?在这方面,我们看出了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片面,因为学生选得最多的是“语文考试得高分”,其次是“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称赞”,再次才是“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竞赛中获奖”。这说明,考试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学校、家长都非常看重它,而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我们也看出,老师的表扬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带给学生的心理满足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并带出“被同学称赞”等连锁反应。“发表文章”、“在竞赛中获奖”是一种社会影响和社会评价,在学生看来,这种评价远不及学校和老师的评价重要,因而选择的比例不高。这表明,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把语文实际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分数在很大程度上顽固地控制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和范围。
《辽宁教育》沈阳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李阳20012001李阳 《辽宁教育》记者 作者:《辽宁教育》沈阳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李阳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1:12

[新一篇] 小學生學電腦到底學什么

[舊一篇] 小學生怎樣做研究——基于網絡應用的小學生開放性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