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的感染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当前,不少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此,有的语文老师提出了疑问: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让学生学习母语,领会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进而掌握运用它的。如果将语言符号转化成画面图像,那么,学习语言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不上语言符号可以提供想象的空间。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是这样描写林黛玉的外貌的:“两弯似蹙非蹙juàn@①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究竟长得什么模样,谁也没有见过。一百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同一个读者,反复品味揣摩这段文字,心中的林黛玉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富有魅力的体现。如果播放电视连续剧,让演员的形象来代替语言的描述,那就大为逊色了。
  从这里我想到了语文课的感染力。缺乏感染力的语文课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的感染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二是语文老师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迷人的个性色彩。这两点永远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是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一、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语文课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本任务,注意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人的精神、思想必须通过语言来体现,抓住了语言也就等于抓住了精神和思想。思维训练也应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而不是另起炉灶。可以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总“抓手”,抓住了这个总“抓手”,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现在我们还是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感受一下语言的强大感染力。下面这段引文描写了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情景: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几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描述充分表现了王熙凤喜怒哀乐瞬息万变的性格特点,十分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老师要让学生咀嚼、品味这些语言,从而感受它的精妙。当真正感受到语言的妙处时,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品读、体会,甚至发出会心的微笑。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语言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或者与读者的思想感情相通而产生共鸣,或者高于读者的思想感情品位而净化读者的心灵,或者是一种新鲜的经验而丰富、充实读者的精神生活。但不管怎样,这些语言都能够在学生心灵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老师对学生的感染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导师。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虽然还未定型,但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采用压服的方法,而应采用说服的方法。说服的基础是老师的感染力。老师的感染力来自哪里?首先来自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来自一颗爱心。如果老师一丝不苟,治学严谨,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堪为模范,那么学生就会受到感染。
  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老师的情感。语文教材充满了情感,特别是那些文学作品。但是这些情感有时需要借助老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当学生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全理解的时候,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之情,思念之情。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人格足为世人楷模。但今天的学生,体会不出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就必须找到情感的“触发点”。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爱和恨往往比较外露,只要能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学生就会感动,就能被感染。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不仅距离学生很遥远,距离老师也很遥远。怎样把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性格表达出来,进而感染学生呢?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理解、体会李白的思想和情感的特点——傲岸不屈,蔑视权贵,疾恶如仇。老师和李白在思想、情感上的相通,是讲好这首诗的基础。如果老师不认真体会、理解李白的思想、情感,那就很难产生共鸣,也就不能感染学生。老师的这种感染,一般是借助声音,特别是朗诵来实现的,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最能感染学生。
  2.语文老师的思想。思想的感染并不逊于情感。中学生的思想还比较幼稚,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但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语文老师对教材独到的见解,对社会现象鞭辟入里的剖析,对人生深刻的感悟,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从而感染他们。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作者对后唐庄宗亡国的教训总结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条总结无疑是深刻的,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的内涵仅仅理解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或者理解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能多困于所溺”,固然可以,但总感觉没有说透。李存xù@②不是败在他的敌人手里,而是败在他自己手里。他“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消灭了敌人,天下大定。但是,这也正是他灭亡的原因——他没有了对手!当一个人没有对手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手是制约自己的重要因素,敌人是自己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对手,有敌人,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时刻刻想着报仇雪耻的时候,正是他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时候。当他灭了吴国,举国欢庆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人云:“越国亡来又是谁?”正是他自己。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穷兵黩武,也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他是在提醒国人,不要忘记有一个强大的魏国存在。蜀国早晚要亡,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可能早就灭亡了,“六出祁山”推迟了蜀国灭亡的时间。这实在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这样的思想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老师的体态语言。体态是一个人心灵的外部表现,一个人可以掩饰内心的情感,却无法掩饰体态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外部体态来推测他的内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体态语言的核心。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投去鼓励的目光;学生回答正确,老师要投去欣赏的目光;学生有精彩的回答,老师要投去惊喜的目光,并伴以颔首。这些体态语言看似微不足道,但对学生来说,则是莫大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色讲,摧毁一个人。首先是摧毁他的自信心;成就一个人,首先是树立他的自信心。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在鼓励学生;一个平庸的老师,总是在埋怨学生。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注意的焦点,老师的眼角眉梢,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面带微笑,显得和蔼可亲,切忌板着面孔,毫无表情。老师的手势要大方自然,洒脱舒展,尽量不要手舞足蹈,更不要得意忘形。与体态语言紧密相关的服饰,也不可忽视。老师衣着应做到整洁大方,既不是落后的,也不是新潮的,大众化即可。老师要学会“制怒”,因为人发怒时面部表情异常,甚至很丑,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不适。老师的一次发怒,可能会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笑意写在脸上,鼓励挂在嘴上”,这是对老师体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课感染力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课感染力主要表现在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感染不是说教,它从来不用强制的手段,不强迫学生做或者不做。感染是学生主动的接受,并且与自己的情感建立某种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外化为喜怒哀乐。感染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可能会忘记老师讲课的内容,但抹不去所受到的感染。
  感染力是一种精神魅力,这种魅力包含以下内容:
  1.让学生感受人类伟大的精神。在教学中,无论是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是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无论是讲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还是讲布鲁诺的科学精神,都要体现育人的指导思想。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热爱什么,应该反对什么。要引导学生永远追求真理,决不向恶势力低头。有了这样的精神,真善美才能代代流传,人类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语文课固然不是思想品德课,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语文课的任务之一。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字要工工整整地写,话要认认真真地说。
  3.严谨治学的态度。老师的感染力体现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体现在老师的敬业精神上。老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老师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学生也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4.深刻的人本思想。老师要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和学生商量。
  5.富有创造精神。一个老师若有创造精神,他的学生会深受感染。平庸的老师缺乏创造精神,优秀的老师富有创造精神。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要跻身于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创造精神的培养方面,语文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对作品的理解独具慧眼,构思立意别具匠心,敢于大胆怀疑前人的定论,等等。老师的创造之树常青,学生的创造之树,也就常绿。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四下加绢右
   @②原字曰下加助
《河南教育》郑州G31中学语文教与学程翔20012001程翔 北京大学附中 作者:《河南教育》郑州G31中学语文教与学程翔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4:07

[新一篇] 談談語文試題的趣味性

[舊一篇] 談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