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率性”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由着性子。“率性而为”应该指任着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语文教师而言,他应该为率性文学而为。文学爱好者大都喜欢大气、肆意、率性、真实的文章。李太白率性而为,纵横四海,酒、诗、剑为伴;苏东坡率性而为,西湖畔、秦岭边都留有他的身影,没见他因月落泪,因风伤怀,有的是一腔豪气。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是一个文人;上好一堂课,就应是写一篇好文章。率性而为,不要担心学生读不懂,挥洒意气与学生同乐、同喜、同悲、同愤。率性而为的真诚、洒脱、勇敢本身就很打动学生。没有风格的教师只是教材的传声器,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我主张率性而为,我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2000年以来,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一直在高速运行,改革成就斐然。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思考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在逐渐丧失着自身的个性风格,文人气息,追逐教法的时尚之风悄然盛行,换言之,就是“追随于名家,效仿于型模”。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语文课真的不多见了。我不禁困惑:过滥的多媒体教学是否已把教师沦为机器的奴隶了呢?以下是令我反思的三种现象。
  (一)多媒体滥用之风。在2003年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上,多媒体应用可谓登峰造极,每堂课必用,每个环节必用,每个提问必用,有PPT,有flash,有录音剪辑……那课堂的引领者老师不是解疑,不是释惑,简直就是产品的导购小组,图片变化之多之快,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老师也可称为科技博物馆的解说员,娓娓道来,悦耳动听,开始听很新鲜、很舒服,听久了,觉得很累,没有什么地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启发的。一过即忘,这一点这次活动的评课专家曾专门纠正过,在这之后的报刊、论文中也有诸多有识之士对多媒体教学使用过多、过滥造成对课堂结构、文本解读的危害做过评述。这一现象应视为语文课堂缺乏个性的例证之一。
  (二)动辄合作探究之风。探究性学习课是立意新颖、开放深刻而又难度很大的课型,余映潮老师在他的系列文章《课型设计的艺术》第三节中曾对它做过专门的论述。要上好这种课型必须充分的解读文本,需要一定的学生基础,合理的组织安排等多种准备,可是我看到普通课型就是分组、讨论,出问题、答问题,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弊病很多:第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解读文本,没有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重形而不重文本的研读。第二失之偏颇,例如一个老师上《狼》这一课,学生合作探究之后,竟然讨论是不是人把狼逼到要吃人的境地,讨论究竟是狼凶残,还是人凶残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得面红耳赤而老师也“欣慰”地表扬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人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然而我想这一问题似乎应在《斑羚飞渡》这一课讨论比较好。
  (三)照搬课堂三步走模式之风。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并非不好。但如果每堂课都分成“与人物相遇”“与人物对话”“对人物寄语”就很令人乏味了,说穿了就是新瓶装旧酒,总是先了解熟悉课文,再分析人物心理,最后拓展延伸。如此每一个老师都可以上出不同的味道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弄三个框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又不是解应用题。不要文科教学模式化,大凡一个好东西,一旦成为模式就会被后来人用变了味,丢弃了精华,只捡了皮毛回来。
  我所讲的率性而为并非胡乱作为,无所作为,而是以真性入课,教会学生进行再创造,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文章之中。在阅读中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也与教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教者以真挚的感情,个性的思考打动学生,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个人魅力非常重要。
  要在教学中形成个性特色,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探讨。
  一、教学目的的写意性
  在一堂课中,不要规定学生一定要掌握什么知识、什么手法,而是教学生用纯粹的欣赏的心情去阅读、去触摸文本。好的文章自会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中国画讲究写意,在随性与自然中给人以涤荡与震撼,我想文学与绘画应是相通的。例如上《生命的意义》一文时,我没有强调人活着的意义、革命的艰巨性等等目的,只是放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影片,学生为作品所打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例如:“保尔为什么能做到身残志坚?”“我们身边有保尔吗?”“保尔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其讨论范围、讨论的深度都令我惊讶。我课后反思,不为传统的目标而教是不是会教给学生更多呢?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早就不是我们那一代人了,在你讲《杨修之死》时他们就喜欢听MP3中播放的林俊杰的《曹操》,这个时候老师就不要谈什么学校不准带MP3这类的大道理,也不必批斗林俊杰太女人气之类的话题,可以直接切入“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一话题,而后引领学生再来看《杨修之死》。这样学生学得开心,老师讲得过瘾,课堂教学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目的。
  我的无目的性是指不要过于功利地去上一堂课,不要将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器皿,得分的机器,不要太介意期末考题,中考考分这些问题,语文学习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语文成绩最好的决不是总分最高的学生,往往只是中等成绩的同学,因为她有兴趣看书,有兴趣听语文课,不是为分,而是为兴趣。语文课过分地为道理,为教化,为考分服务只会使它失去本色,令学生厌弃。《读者》上有篇文章讲芝加哥有个汽车司机,他边开车边唱歌,他唱歌不仅是自乐,而是要使整个公共汽车上的人都能听见。他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个职业歌手,我开车只是为了每天都有无法走开的听众。”这个率性的人,他的话让我心中一动,我是否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作家、一个讲演者呢?我也有“每天都无法走开”的读者和听众,我看文章、写文章、念文章,为的是让他们与我平等交流,“无法走开”,如果我能达到那位司机的心境,我一定超脱了很多东西。也许在今天,这仅只作为我的一种理想罢了。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老师的语言、性格、姿势,甚至对课文的处理都应有个人的风格,独到的气质。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一个历史老师,挎着大黑包,戴着深度的眼镜,指间永远只有一寸的香烟,在讲台前大谈世界风云变化,眼前历史横流,激动处必大力拍打讲台。这个华师毕业的老右派让那时的我无比的崇拜,喜欢历史想必是从那时开始的吧。学生呼唤有个性色彩的老师,老师可以或迂腐、或幽默、或淑女、或书生、或辛辣、或随和,都是感染听众的个人魅力之所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师的气质个性:
  (一)有足以骄人的一板斧。有的老师长于朗诵,音质佳,可以在朗读中感染学生,例如程宝华教《乡愁》,在图像与音乐的配合中,老师朗诵完毕,全场掌声雷动。当然有特长的老师很多,有善于表演的,有擅长书法、绘画的,有爱好体育的,有精通古籍的,无论如何,你得有过硬的一手,才能使学生佩服。
  (二)有诱人的言语魅力。一个人语言表达的总体风格在成年后是比较固定的,但作为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风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语言要有个性风采,有个性才能让学生产生美的享受,受到感染。朱莉萍老师外形不是美女,但她教授《走进戏曲天地》语言温和而不矫情,准确而不刺耳,简洁而富于美感,抑扬顿挫,声声入心,处处留给学生美的享受。
  (三)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2005年省优质课一等奖《马》的授课者但晓梅老师,年纪尚轻,但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举止,生动的描绘,课堂的结构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授课老师方彦萍,让听过此课的老师都为她的课堂品位、丰富学识、独到理解而深深折服。这些老师授课如此独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率性而为就意味着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张扬个性,勇于创新。当然在相对稳定的人群中,率性的人往往会被指责对整体有害,不负责任,没有全局意识等,于是众人一拥而上,恨不能把这“害群之马”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殊不知那些勤勤恳恳、看书本、划范围、老牛拉慢车的人恐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危害更大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种风格与思想的吸纳,将会使语文教改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因此,当今的语文教育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64~65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魏娟20082008
作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64~65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魏娟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0:32

[新一篇] 呂叔湘新時期語文教學思想略論

[舊一篇] 呼喚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  ——對語文教育現狀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