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概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文所说的民族经济研究,其揭示的是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及其发展规律,它兼有民族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双重特质。
  当前,民族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
      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问题即成为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述了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大多数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入市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机会。但市场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因而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条件与困难同存、挑战与机遇同行。研究者就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困难和问题、机遇、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就民族地区的如何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对策建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据初步统计,1992-1997年5年间,公开出版专着15部,发表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600余篇。
      二、差距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十余年来,学术界对差距扩大的趋势与对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主要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因此生产要素流向和社会经济活动偏集中于发达地区,致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扩大中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及其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的差距、不同民族间的差距、同一民族内部的差距等。在诸多差距中,最重要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差距。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已成为当今我国与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途径与对策,任由差距继续扩大下去必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近几年,研究者就差距存在及扩大的原因、缩小差距的思路等问题继续展开研讨。关于差距拉大的原因,研究者的观点可归纳为: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差;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较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转变较慢;资金投入增长缓慢;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程度低;农村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明显滞后;投入产出效益低,等等。关于缩小差距的基本思路,大多教学者认为,关键在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封闭和封锁,树立市场观念、开放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要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要大力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国家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扶持和帮助等。
      三、沿边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的内陆边疆地区(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共有143个边境县(市)、与15个国家接壤。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办法》,这是我国沿边开放和边境贸易发展的开端。随着我国沿边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务院于1992年3月作出决定,进一步开放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四个边境城市;1992年6月,国务院又作出决定,开放广西的赁祥市、东兴镇,云南的河口县、瑞丽县,新疆的塔城市、博乐市,内蒙古的二连浩特等沿边县市;同时对沿边地区的省会(首府)城市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的沿边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沿边开放战略的确立和实施,研究者开始较多地从宏观视角,站在沿边开放战略的高度来探讨边境贸易发展问题,并对沿边开放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对策性意见。内容涉及到:对我国沿边开放的基本态势评估;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的比较研究;边境贸易的双边潜力研究;沿边开放跨国经济圈研究;沿边开放的“力”与“度”研究;边境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互补性、政府作用等问题研究;边贸企业自身建设问题研究;边境贸易发展战略;沿边开放与边境贸易的货币流通、管理体制、立法问题研究,等等。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并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
      四、扶贫开发研究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数地方还很贫困。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八七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是我国贫困地区的重中之重,是扶贫工作的难中之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有着与内地汉族贫困地区更为特殊的情况,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最为严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速度更慢,与全国贫困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人文条件最差,因而扶贫工作的难度最大;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政治意义重大等。
  就如何贯彻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一些研究者撰文指出应做好如下工作:(1)对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纠正不切实际的做法,进一步对现行扶贫政策加以补充、调整和完善;(2)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切实把扶贫开发资金和物资真正地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要向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倾斜;(3)改变现有的信贷扶贫资金过于分散的管理办法,调整扶贫开发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尤其要用好国际援助的项目、资金和设备,争取获得最好的效益;(4)继续组织好劳务输出和异地开发,组织好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5)稳定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机构等。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探讨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扶贫开发与民族用品生产流通,贫困地区的改革开放发展等问题。
      五、民族地区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者在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对各个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资料。近几年来,研究者除了探讨具体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外,还从整体上研究了我国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1)民族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自主权、自治权;(2)国际性。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3)资源性。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自然资源富集区;(4)差异性。民族地区区域内部差异大;(5)地区产业结构有较大进展;(6)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批工业区和农业基地。第二,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和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拉大;(2)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仍处于待开发阶段,开发利用率低,资源转化能力弱;(3)国家企业和三线企业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脱节;(4)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条件差;(5)贫困人口多。第三,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原则。(1)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则;(2)必须遵循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原则;(3)坚持区域分工、分类指导的原则;(4)坚持把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5)区域经济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原则。
  除此之外,民族经济研究的热点还有: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经济效益、投资结构、国有企业改革等等。
  可以这样说,以上研究热点是围绕“发展问题”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一焦点展开的,这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理论前沿京29~30A849民族研究张海翔19981998张海翔 本文作者:云南财贸学院副院长 作者:理论前沿京29~30A849民族研究张海翔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0:37

[新一篇] 民國初年經濟政策的背景與起步

[舊一篇] 民營化與私有企業的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吳家駿訪談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