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二):晚清乱局(13)——“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0月11日

继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由英美两国领导,涉及到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其内容主要体现在通讯和交通的快速发展。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比如电报、电话、汽车、内燃机、电动机、涡轮机、铁路、收音机、电视机等,还有很多化工类和其它日常消费类产品,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总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内,欧美各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欣成为朝中的实力派,他终于得到机会来实现自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的政治抱负。在慈禧的支持下,奕欣“借师助剿”,借助欧美列强的军事力量先后剿灭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和回民的造反,稳固了清朝的对内统治。同时,奕欣“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并领导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军事工业、民办工业,创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实现中国的自强和求富,使中国近代工业、教育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清朝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恭亲王奕欣也获得了“贤王”的美称,洋务运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之后。

1860年《北京条约》签署后,清政府和欧美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已经不可避免,于是,作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鬼子六”奕欣向避难热河的咸丰皇帝奏请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大臣由亲王、军机大臣等兼任,专门负责所有涉外事务,领域涉及商务、军事、金融、教育等诸多方面,一直到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时才改为外务部。辛酉政变后,奕欣掌管总理衙门,聘用西方人做海关税务司,接纳外国驻京使者并对外派遣清政府的驻外大使,还创立同文馆培养了大批外交和翻译人才。

洋务派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多与曾国藩有关,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多是曾国藩的门生或部属。在奕欣的支持下,曾国藩等人本着实业救国的态度,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开设了大量军工厂、机器制造厂、船厂等;此外,在近代民用工业方面,他们也颇有建树,如轮船招商、矿务、电报、纺织、冶铁炼钢等领域。还有一个值得单独提出的就是整顿海防和筹建新式海军,但这方面内容我打算放到后边讲甲午战争时再做介绍。

虽然起于同治时期的洋务运动的确对近代中国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让同治皇帝独享“同治中兴”的殊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同治朝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慈禧太后当政的。由于慈禧对权力的痴迷,加之清朝“嫡母高于生母”的祖宗家法,慈禧与同治的相处机会远不如慈安多,两人关系因此日趋冷淡,上次提到的“拖延大婚”和“同治选后”事件就是二人矛盾的一个体现。

客观的说,慈禧不愿让同治大婚并撤帘归政,除了其自身“权力欲”的原因外,同治皇帝自身表现的糟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治皇帝从小就不爱学习,怕苦怕累,而慈禧则信奉“不打不成材”,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学好了没有奖励,但略有犯错就要训斥责打。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同治帝越来越厌学,最终发展到逃学跷课,与宗室子弟到宫外放荡的程度。慈禧和朝臣们对同治的“不靠谱”都看在眼里,所以当慈禧说“小皇帝尚未有独理朝政的能力”而不愿撤帘归政时,也就不会有过于激烈的反对声音了。

本来同治帝出宫游荡大不了也就是吃吃风味、看看杂耍之类的,但因为婚姻的不幸福,他最终开始巡幸花街柳巷。上次说到过,慈禧不满意同治帝选阿鲁特氏为皇后,因此婚后阿鲁特氏和慈禧的关系非常不好,慈禧百般阻挠同治和阿鲁特氏在一起。由于慈禧在政务和家庭上都干预同治帝,因此同治帝在亲政后便以“给母亲祝40大寿”为名下旨重修圆明园,让慈禧到那里颐养天年,从自己眼前消失;慈禧本就贪图享受,而且此事是儿子出面,自己不担骂名,况且即使搬出皇宫,也照样能控制到皇帝,因此慈禧对此举措十分满意。然而,满朝大臣却是一片反对之声,国家危急存亡之际,用钱之处甚多,怎能花在修园子上?就连恭亲王奕欣也上奏反对,深深激怒了同治和慈禧。

不久,被惹恼的同治帝将奕欣父子降级、撤职、查办,群臣因此向两宫太后告状,慈禧自知众怒难犯,便斥责了皇帝,并表示要终止修园。同治帝怒火更盛,竟拟旨欲在朝会时将所有告状的重臣统统撤职;节骨眼上,两宫太后出现,慈禧大骂同治,又将奕欣父子官复原职,算是平息了众怒,不过同治帝的帝皇权威却因此扫地,建立起的反倒是慈禧的威严了。

从此同治皇帝破罐子破摔,在宫内就折腾宫女,在宫外则寻花问柳。因为怕被有同样爱好的王公大臣们撞上,同治不去“高级场所”,专门去京郊下三烂的红灯区,与那些连寻常妓女都看不起的暗娼之流厮混。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同治帝患了感冒,后来病情越来越重,身上竟出了疹子,一个多月后,同治帝病死,成了清朝最短命的皇帝,终年仅19周岁。 

关于同治的死因,官方的说法是天花,但民间和野史则盛传寻花问柳的同治是患梅毒而死的。“梅毒说”的支持者认为,清初康熙年间,天花确实在宫闱中肆虐,但到同治时宫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比较成熟,同治必然是因出去乱搞而得性病死的。但反对者们则说,从同治病情发展看,不是梅毒,因为梅毒从发病到晚期一般都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同治从发病到死亡才一个多月,显然是天花的可能性更大。

还有一种好玩的说法说,同治治疗期间,病情曾有起色。此事,皇后阿鲁特氏前来探视,并向同治哭诉慈禧如何欺负自己,不料被在门外的慈禧听到,婆媳二人便大吵起来。争执中,慈禧要打阿鲁特氏,阿鲁特氏一急之下脱口而出:“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了,你凭什么打我”,这句话其实就是含沙射影的说慈禧只是小妾出身,没资格打嫡妻身份的阿鲁特氏。接下来,慈禧大哭大闹,同治帝见到这样的场面,当场晕厥,病情便急转直下,最后一命呜呼了。 


三鉴斋 2010-07-20 14:58:01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2)——“辛酉政變”和“兩宮垂簾”(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4)——天京內訌和太平天國的落日余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