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经过商议,咸丰灵柩回京的日期最终确定。按照清朝祖制,小皇帝和太后需要在北京皇宫门外跪接灵柩;另外,考虑到皇帝年幼,无法全程护送大行皇帝梓宫,于是慈禧提出:在跪送灵柩启程并护送一段路程后,两宫太后和载垣、端华等7大臣陪同小皇帝走小路先行返回北京,以提前准备好迎接梓宫回京的相关事宜;咸丰皇帝的灵柩则由肃顺和醇郡王奕譞共同护送走大路返京。
慈禧谋划的的确是一条妙计,不但成功的将顾命八大臣的核心肃顺与其他7人分开,使其难以合谋,而且还把咸丰的七弟、“非明显奕欣派”的醇郡王奕譞安插到了肃顺的身边,以便监视。八大臣对这样的安排也难有什么反对意见,于是一切就都按照慈禧和恭亲王的设想进行了。
在返京的路上,两宫太后在京郊石槽与恭亲王奕欣秘密会见了一次,商定了返京后的具体安排,然后早于肃顺四天抵达北京。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在北京德胜门迎接两宫太后和小皇帝,舟车劳顿的两宫太后进城后没有直接返回皇宫,而是当场宣布八个顾命大臣欺凌孤儿寡母的行径,在奕欣的鼓动下,在场王公大臣无不义愤填膺,发誓与八大臣势不两立。
此前,为了发动政变,奕欣还拉拢了朝中握有兵权的实力派人物。首当其冲的是兵部侍郎胜保,护送咸丰灵柩的几万士兵几乎都是胜保的直系。出于礼貌,胜保曾经想向小皇帝和两宫太后上一道请安的折子,不料八大臣却认为其中有猫腻儿,便斥责胜保,还让他写检讨书,于是奕欣便趁机将胜保拉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另一个实力派人物是湘军统帅曾国藩。在奕欣的安抚下,对太后干政甚为反感的曾国藩虽然接到过肃顺集团的“示好”,但仍采取了两不相帮的策略,对即将发生的政变置之不理。最后一个人物就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本是没落子弟的僧格林沁因道光皇帝的提拔而平步青云,又深受咸丰皇帝器重,因此对大清皇帝特别忠心,对什么顾命大臣则一点都不感冒。
回京后第二天,1861年11月2日,政变发生。当日,两宫皇太后召见载垣、端华等七位顾命大臣,并持“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解除肃顺等八大臣职务,当场逮捕载垣、端华,囚禁宗人府,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查办。随后,密令随灵柩行至密云的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捉拿肃顺。当天夜里,在肃顺拥着两个小妾入睡后,仁寿和奕譞领兵破门而入,活捉肃顺,以“大孝期间违制寻欢”的罪名将其押送回京。大难临头的肃顺破口大骂:“悔不该早治此婢”。
不久,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大臣或革职或充军。接着,慈禧下旨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宣布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封恭亲王奕欣为议政王大臣、首席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其余如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奕譞后来又被加封为醇亲王)。慈禧和恭亲王集团成功夺取了清朝的最高权力。
由于政变发生的1861年是中国农历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又因政变发生在北京,故也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一说则源于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成王败寇的肃顺、端华、载垣自此被清朝统治者贬称为“三凶”。
在辛酉政变成功后,慈禧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毕竟奕欣曾是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的最大政敌,因此慈禧在政治上回报奕欣的同时,也时时提防着奕欣成为“肃顺第二”。在处理顾命八大臣时,本要革职充军的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人,最终被慈禧赦免,肃顺亲信等也没有受到株连,这不但彰显了两宫太后的宽容,而且起到了权力制约的作用。
东太后慈安对政治兴趣不大,支持政变只是为了得到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两宫垂帘后,大量政务、奏章的处理就都归到了慈禧那里。时间一长,慈禧的权力便越来越大,而随着执政日久,慈禧的政治能力和权威也逐渐得到朝野上下的认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以“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的罪名罢免了奕欣,后在群臣求情下才恢复了奕欣的部分职务,奕欣在与慈禧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于是暗地里联合慈安太后,以图制约慈禧。
慈禧得势后,在“辛酉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太监安德海也跟着鸡犬升天。小人得志的安德海十分张狂,连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甚至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慈安和慈禧的关系也因此越发紧张,奕欣更是想除安德海而后快。同治8年,安德海向慈禧请求亲赴江南为同治皇帝督办龙袍,慈禧原本不同意,但最后仍然批准。安德海刚走水路离开北京,同治皇帝就将此事告知了慈安和奕欣,接着奕欣的一道密函就到了山东巡抚丁葆桢处。安德海一路招摇过市、扰民索贿进入山东后,丁葆桢立即以“宦官不得私自离京”为由将其逮捕,随即上书朝廷,此事就此公开。害怕引火烧身的慈禧当即极不情愿的决定丢车保帅,同意诛杀安德海于济南。
按清朝规矩,皇帝14岁大婚后即可亲政,但视权如命的慈禧太后不愿撤帘归政,因此一直拖延着同治的婚事,直到同治11年,公元1872年皇帝17岁了才着手操办此事。尽管慈禧对候选人阿鲁特氏不满,但在同治和慈安的坚持下,阿鲁特氏最终仍然做了皇后。虽然慈禧输掉一阵,但这也最终导致了同治皇帝及其后妃的悲惨结局。最后,慈禧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才撤帘归政,而同治亲政后仅两年余便死去了,这些事情我在后续的文章中再说。
同治死后,因继位的光绪帝也是小娃娃,所以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和慈禧嫌隙日深的慈安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死去。慈安死的很急,从发病到去世,前后仅两天,而且慈禧没等慈安娘家人来就下令将其入殓,于是很多野史中都说她是被慈禧所害,最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是说,咸丰帝临终前担心野心勃勃的慈禧今后无法制约,于是给慈安留下一道密诏,并交待:假如慈禧安分守己则罢了,倘若她仗着皇帝是她儿子而专权违制,则可凭此诏诛杀之。慈禧后来得知此事,于是一直对慈安毕恭毕敬,蒙在鼓里的慈安却对她毫无防范,还认为咸丰对待慈禧太过严厉,遂将此诏当着慈禧的面烧毁。此后,二人因宫内外诸事矛盾日深,意欲独揽大权且没了“紧箍咒”的慈禧便在点心中下毒,将慈安毒死。
第二种说法是说,光绪七年初,慈禧太后难耐后宫寂寞,与宫外男子鬼混并怀上身孕,又因打胎而长期卧病。消息走漏后慈安打算惩办之,却被慈禧先下了毒手。
从此以后,慈禧太后便独自垂帘听政,将所有权力牢牢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慈禧当政47年,跨同治、光绪两朝,期间诸多内容,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穿插介绍。
三鉴斋 2010-07-20 14:57: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