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新书《非常道II》读书会:国人身份焦虑感强烈 处理方式太急躁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非常道Ⅱ:20世纪中国视野中的世界话语》是青年思想家余世存的最新着作。作者历时五年,读了上千本传记,抄录了几千张卡片,最后整理出这本20世纪外国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语录书籍。书中那些历史人物的“边角料”或者说历史碎片的内容完全来自已公开出版物,很好看、很八卦、很丰富…… 

WeChatImage635768797513472097.jpg

《非常道Ⅱ》书籍封面

40%的世界大师被我们妖魔化

主持人苏小和:今天我们请到非常有才华的、也很知名的读书人余世存老师。还有最近很火的乡下孩子十年砍柴、张翕老师、老嘉宾张弘。很多人看过世存老师《非常道》的第一本,最近又出了一本《非常道2》。张翕老师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公民教育的读本,我觉得这个解释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本书。


 
嘉宾:十年砍柴、张翕、苏小和、余世存、张弘(从左至右)

余世存:今天把“砍柴”请过来,我还是非常高兴的,我觉得我和“砍柴”这些农村来的孩子,有一种基本的底色没有变——一种对农村天然的感情,对社会的平民精神,或者平民生活的一种坚守。“砍柴”说IT工作者、打工的人现在成为他的读者,我觉得这很好。我的两本《非常道》也希望是这个社会最广大的平民大众。我觉得它还是一个通史教育、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是想拓展一个社会的公共空间或者公民空间。它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或者专业上的作用肯定是“卑之无甚高论”的。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枕边书、入门书。它肯定不是一个成体系的导师式的书,或者成形的建构某种思想观念的书。它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照,但这个参照本身已经给大家提供了某种开放性或者敞开性。

我有时候觉得也很遗憾,这本书假如出现在八十年代它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知道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文和社科类的书动辄都是发行百万、几百万。但是这本书现在的遭遇不算太好——虽然在出版系统它已经很好了。这也促使我思考,我们号称改革开放三十年,但社会不是更加开放了,而是更加狭隘化了或者圈子化了。虽然我们有更多的的知识产品,但是在大众文化和市民社会当中,这种公共知识产品是不多的。而且即使有了这种公共知识产品,这个社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是我想表述的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我这本书希望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对人类的知识总量抱有足够的尊重和足够的信心。我当年读北大中文系的时候,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对国学、对经学,对传统文人的诗词歌赋几乎是不屑一顾的,看都不看,一棍子打死。或者轻率地判别它,说它是代表迂腐的、腐朽的、遗老遗少的东西。回过头看,我的知识结构是有严重的缺陷的,补齐这个工作几乎花了我一、二十年的时间。今天我可以心态平和地跟大家做一些交流,跟学术界、知识界的同行做一些交流,我觉得是因为我知道,我们面对了一个浩瀚的人类知识背景。在这个知识海洋中间,任何的知识碎片都不足以去审断这个知识总量。

我开玩笑讲,中国社会目前变得越来越简单化,“左”和“右”几乎是水火不容,包括知识界“左”“右”的分歧,都面临着一个危机。好像大家都觉得社会问题到了一个严重的时刻,非常想迅捷地提供答案和表述对中国前途的关注。但是我觉得他背后倚仗这样的知识资源、思想资源肯定是有问题的。他在跟这个社会进行风车式的较量的时候。其实不是他在较量,而是他头脑里面最敬服的一个知识人或者一块知识资源和这个社会发生了冲突。我现在较为系统的把这个东西表述出来,希望读者能够看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的丰富性和浩瀚性。这样我们面对文明知识的时候,就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或者建立起我们知识的尊严。而不是把某一个门类的知识像宗教信仰一样去信仰它,再用它来审判我们现实,或者校正我们的现实。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足够让我们有信心往前走。这就是我最近经常说的,人生没有绝路,人类也是有希望的。我希望这本书给大家提供的一个答案,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确立起生活的信心。这本《非常道》没有更多、更深的意义,只是在常识意义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所以有时候看到大家对这本书把握不够的时候,我都很着急。为什么没有更多人来关注这本书呢?多一个人读这本书,就会少一个年轻人去唱红;多一个人读这本书,就少一个人变成知识暴发户的信徒或跟班了。

主持人苏小和:在我看来第一本《非常道》主要是中国语境,第二本《非常道》应该是世界语境。这个您跟我们讲一讲。

余世存:写完《非常道1》的时候,莫之许(图书策划人)他们希望我做这本书的工作。但是做完一本后已经是很累了,不太想做这个东西,也没有下定决心。只不过有这个意识,所以读书的时候也会留意,继续做这方面资料的搜集。但那时候我的阅读又转向了先秦时代,我在云南大理住了两年多,也是读古书。读《左传》、《春秋》、《庄子》、《老子》、《易经》……国外的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和人物传记都是读闲书的办法,不是很刻意的。

2009年的时候,《中国不高兴》这本书出来了,我当时还住在道观里。有人就跟我说,有一本《中国不高兴》专门骂你的。那时候我还很奇怪,他那个标题很耸人听闻,取得还不错,但是一看内容,没法看。我在云南一个边陲地带想这事的时候,也很同情他们。我觉得他们有一种“我们富起来了,我们不差钱之后,我们要有一种国际的身份”的感觉,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感。只不过他们的断言都是过于简单化,过于急躁了一点。我觉得既然他们有这种意识了,我们应该一起来参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身份认同。那时候我整理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资料也整理了两年多,我觉得可以加快速度。在2009年年底回到北京后,我又有更多的机会来做这个事,去年夏天基本上把这本书稿整理出来了。

为什么要做一本世界版的 《非常道》?我觉得,这几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身份的焦虑感太强烈了。虽然大家在一个认为是非常开放的语境里面,但无论是上层精英的心理,还是下层人的心智,还是极度封闭的。用我朋友的话来讲,中国这一百多年来对世界的感觉和认知,还比不上当年的徐继畲,可能比林则徐强一点。林则徐被称为睁眼开世界的人,但是他在历史学家眼里实际上是个睁眼瞎子。我们中国现在很多人也是如此,对国际社会的现、当代史和背景知识是极度欠缺的。正好我可以给大家来补一点这个课,所以我觉得能够把《非常道》的“世界篇”给大家。而且当时我的感受很强烈。我在微博上一直说这个事:这本书搜集了一千多个世界人物,这一千多个人物中,大概有40%左右的人都被妖魔化过。

我们骂老外妖魔化中国人,其实我们也妖魔化了他们。从爱因斯坦、托尔斯泰以来的外国的科学家、作家,这些大师们都被我们妖魔化过。我觉得我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使我们无论是跟人交流也好,跟人论证也好,不要轻易的贴标签,不要轻易的批评对方。我把这个给读者呈现出来,希望能够在国家认同感焦虑的当下,在民族、民粹主义高涨的当下,这本书有它的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意义。

巴顿下兵营误喝洗锅水

中国经济世界第二 身份焦虑感强烈

十年砍柴:刚才世存说得非常好,用佛家的话说你很“执”。当你很“执”的时候,总觉得我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样就会发生很多鸡同鸭讲。我们都处在一个读书人的身份上,在这个知识架构上,在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和不同的知识碰撞的今天,读书人就可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嘉宾:十年砍柴

前不久我从老家回来,去了曾国藩的荷叶塘。我就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曾国藩现在又热起来了?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觉得自己是GDP第二,但是大家怎么还瞧不起我?这种焦虑非常非常大。曾国藩在给他的弟弟、儿子的信一直在说这个问题。他听到他的侄子曾纪瑞中全县的第一名。他很高兴,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惟愿代代出秀才”。他说秀才是读书之种子,是世家之招牌。你没有文化,你家再有钱人家也看不起你。我们对曾国藩感受很深,是他43岁以后出山,从湘乡出湖南建了那么多功勋。是从世俗观去关注他,比如他封侯了、统帅湘军了……但是我更关注的是,如果没有再出湘乡,他也会做的很好。为什么?因为他是个很有积累的人。

曾国藩28岁中进士进翰林院到42岁母亲死,这14年在北京,他已经从一个湖南的农家子做到了现在中宣部副部长的职位——37岁就做到现在中宣部副部长职位。他一直都在读书。京官很穷的,也有很多生活的压力。但他有一幅手书:“看读写作,一日无闲。”就是每天都得读书。所以那个时代,他才会有那么开阔。他接受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教育,也是八股出仕,但是出于对文化、对知识的尊重。搞洋务运动的时候,他赞成幼童出国,比守旧派的人有更多的开放性。所以在读书人的平台上,大家可以讨论很多的问题,哪怕你宗教的信仰不同,或者观点不一样。当下很多人的争论,就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说对儒家,他就容不得你去怀疑孔子。这个心态就不开阔。无论是《中国不高兴》,还是《中国人站起来》,这就是“执”。如果他维护儒家的东西,他不是用“十三经”来说服你,而是用霸道的语言来说服你,完全就是你骂我,我骂你。这是我讲的第一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对世存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他的《老子传》。当一个读书人困惑的时候,他的心灵开放无非是两个纬度:一个是向世界开放,一个是对过去开放。对世界开放,比你看得透的人多得多;向古代开放,你所涉及的一些人类永恒的问题,比如欲望、金钱……其实古人都涉及过,也说得比我们好。回到这两本书上,如果说这本书是一本公民的读本,前一本《非常道》就是中国近代的读本。第一本《非常道》就非常好地把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那些先贤——我们固有的文化培养的那些精英——他们怎么说话,怎么想象呈现了出来。

看这本《非常道2》,说实话看得比第一本费劲。但这本书可能有比前一本更值得推广的价值。这就在于它的时间段跟《非常道1》基本重叠,这些人也是人类文化结下的硕果,都是同一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怎么想,我们怎么想,这个差距就出来了。比如说在同一个时间段,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先贤认识到要开放。比如严复、郭嵩焘去英国,知道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应该在议会上讨论。我们中国人恍然大悟,但那是郭嵩焘那种进士才发现的,而在西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了这个常识。这样你就知道差距在哪!究竟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恐怕我们当时认为的那些大儒,他的认识和受西方公民教育的十几岁的孩子差不多,这是我看这本书一个很大的感触。

又回到当下,你觉得靠挖煤炭、污染环境把GDP搞到第二,你就觉得我们很牛了!别人要尊重你了!人家凭什么要尊重你?人类的软实力、人类的文明你贡献了什么?你老是花那些纳税人的钱去世界各地做孔子学院,教人家包饺子之类的。自己连中国文化的东西都没有搞清楚,还去教人家老外,实际上是没有底气。

丘吉尔称胸脯为白肉

文化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知识是工具

张翕:余老师这本书号称是“微博体”,首先让我想到了《论语》。孔子自己是“述而不作”,不去写书,但是他弟子给他编了一本《论语》。这就跟《非常道》一样,随便翻起一章就可以读,不一定要从头读到尾。


 
嘉宾:张翕

《非常道》呈现了非常多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精彩细节。每一段你都会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引发思考。但是这仅仅是知识而已。我觉得《非常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其实是文化。文化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聪明的人能够把共同生活方式中更有意义、更先进、更值得借鉴的东西综合起来。包括很多城市都是这样。为什么某个城市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可能它经历一个文化交融。比如说南京经历一个文化交融的阶段。最开始这个阶段是一个冲突动荡的阶段,过了很多年以后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有非常多先进的东西展示给别人,这就看你能不能吸收它。

《非常道2》写这个东西是非常有底气的。因为这种底气源于余世存老师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中一直都在思考、寻找文化上的先进的东西。很多人会津津乐道于自己有多少知识,但知识只是你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真正我们要获得的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发展。我愿意称余老师是一个思想者。这样思考下去的话,将来还会能够有《非常道3》、《非常道4》。也许在几十年以后,我们还会看到余老师更多的思想的呈现。

卡扎菲车祸后在全国禁酒

一个好的读书人 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张弘:世存编这两本书的态度,我觉得至少有三个特点蕴含在里面:第一开放的心态;第二怀疑的精神;第三,谦逊的态度。这三点在世存的身上,包括在这本书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嘉宾:张弘

我首先说一个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对于我们读书来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从国家来说,中国历史上两个强大的朝代汉朝和唐朝,其实都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开放程度越高,这个国家也最有活力、最为强盛。可见开放是国家强大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看《非常道1》的时候,他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有革命党、文化人、军阀、土匪……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话都有,在里面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各种各样的生活态度,能够看到非常丰富的信息,对我们自己来说,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我们在读书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民族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下面说到的是怀疑的精神。怀疑的精神在世存身上非常明显。接触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会盲目的完全相信他,跟着他走。而是把它跟别的东西做比较之后,再得出很谨慎的结论。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可取的办法。世存也说了,他自己提出的东西也不见得完全正确。这样一种怀疑的精神对于大家来说,对于我们在座的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我想说的是谦逊的态度。自我的膨胀往往意味着个人悲剧的开始,所以谦逊的态度对于大家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对于最高存在应该有一个谦卑,这种对最高存在的敬畏、谦卑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以后——不管是学知识,还是追寻道理的时候,避免自己心态的膨胀和偏执的方面。

主持人苏小和:我看适存老师这本书,想起我们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做卡片。一个A4的纸,我让我爸爸给我做了一个小盒子,一张一张的放在那里。后来想起来,那个时候做的每一条卡片都还能记住。那真的是一个非常边缘的读书人的生活。

第二个感受,你如果想成为一个读书人,最重要的前提是你一定是有一个持续的、开放的心态。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自诩为读书人,他上来就把已有的观点给你摆出来,他觉得他自己是对的。这意味着他开放的过程已经停止了,他老是想用新的材料佐证自己过去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你这样做的时候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的知识生活、读书生活已经停下来了。今天世存告诉我们,你要成为一个好的读书人,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宽,而不是越来越窄。



搜狐读书频道 2015-09-12 16:16:59

[新一篇] 長篇 《權力的游戲》閱讀指南

[舊一篇] 住的夢:等咱有了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