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平凡和优秀的距离,来自暗时间)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编辑推荐

《暗时间》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刘未鹏说——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

22465050-1_u_2.jpg

内容推荐

《暗时间》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为主要角度,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进行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怎样的价值,何种学习方法才是有效的,以及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人们需要主动训练自身的反思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

作者简介

 刘未鹏: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爱好: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刘未鹏博客名Mind Hacks 的含义有4: Mind Hacks 是一本书;Mind Hacks 是一系列思维工具;Mind Hacks有一个漫长的前生—一个有着近6年历史的技术博客;在CSDN上有超过120万的访问量。

目录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3 暗时间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7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我们在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同的人会在碰壁不同的次数之后退出。过早退出往往是因为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

13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

23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也就是俗称的追求,这时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

26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你比别人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领先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差别是巨大的。

41 我在南大的七年
其实我本科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53 逃出你的肖申克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如果我们的情绪系统已经给出了倾向或感到满意了,那么很少有人会继续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另一面,而开始转向着手行动。这种匆忙的态度往往是失败的起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问题1:现在有两个孩子,张森和李梅,其中一个孩子有四个卡车玩具,你认为是谁?
问题 2:莉莉和丁丁谁将来更可能成为护士?遇见20 万年前的自己
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并且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

理智与情感
说要休息一下才玩游戏,其实真正原因也许是受到游戏中那些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成就感的驱使。说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所以买房,也许真正原因是周围的人买了房而女朋友也在嚷嚷。

100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持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黑底白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

103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一开始你是因为要写博客而去使劲地思考和总结,指望给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因为你习惯了思考和总结,因为你意识到书写是更好的思考,你就必须使你的想法成为文字。

113 我不想与我不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正是人类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如果你“兵来腿软,水来上船”,然后给自己找一大堆唧唧歪歪的理由。除了表明你没能耐之外不能表明其他的任何东西。”

118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生活就像一条漫长的跑道,在你遇到障碍的时候,如果你总是选择绕过,那么你最终将越来越发现只能绕过障碍,而无力搬开。如果你大多数时候选择搬开障碍,虽然表面上来看,跟那些绕过障碍的人相比,你的速度慢了很多,但随着你越来越熟练于解决障碍,最终你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总是“抄近路”的。

122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这个行业里拥挤着上百万聪明人,彼此之间真正的不同在哪里?不在于你学的是什么技术,学得多深,IQ多少,而在于你身上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127 跟波利亚学解题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器官,然而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大脑也是一个愚蠢的器官。如果你总结过你解过的一些有意义的好题目,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用到你不知道的知识,然而那个最关键的、攸关成败的知识点你就是想不到。

152 锤子和钉子
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范畴和前提。然而,我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由于投入很多的时间,往往在情绪上面对工具产生了太强的感情,我们既投入了时间,当然内心希望能够用上这些工具,所以就容易忘掉其适用前提,欣欣然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黄金大锤亮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厉害。

158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一个程序员越是熟悉一门语言,越是容易为这门语言所累。因为这门语言的特性对他来说就是鱼的水、木工的锤子。一遇到问题首先脑子里就会闪出若干语言特性、既有方案。当然,从统计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也许大多数时候是有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的。但那20%的时候这种思路带来的害处也许就带来了 80% 的头大。

163 知其所以然
我们要的不是相对论,而是诞生相对论的那个大脑。我们要的不是金蛋,而是下金蛋的那只鸡。

171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这种解法是对的?
为什么那种解法是错的?
为什么这种解法不是最优的?
证明为什么没有更优的解法。

179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 — 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这一切的一切,看似不很相关却又有点相关,认真思考其关系,却又有点一头雾水的背后,其实隐隐藏着一条线,这条线把它们从本质上串到了一起,而顺着时光的河流逆流而上,我们将会看到,这条线的尽头,不是别人,正是只手拨开被不严密性问题困扰的19 世纪数学界阴沉天空的天才数学家康托尔。

210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
我们先来玩一个猜数字游戏:我心里默念一个 1~64之间的数,你来猜(你只能问答案是“是”或“否”的问题)。为了保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以尽量少的次数猜中,你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219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一所学校里面有 60% 的男生,40%的女生。男生总是穿长裤,女生则一半穿长裤一半穿裙子。假设你走在校园中,迎面走来一个穿长裤的学生(很不幸的是你高度近视,你只看得见他(她)穿的是否长裤,而无法确定他(她)的性别),你能够推断出他(她)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大吗?

245 索 引

251 参考文献


前言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弗洛伊德”、“抑郁症”、“读心术”这些字眼,总觉得关心心理学的都是一些心理阴暗或有问题的家伙,这是对现代心理学典型的误解(参见《Howto Think Straight AboutPsychology》,中译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实际上心理学早就从弗洛伊德那一套走出来,已经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FMRI 1)和研究方法(如受控随机实验2),跨学科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其中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形成的交叉领域最是硕果累累,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和着作,如Richard Thaler 的《Nudge》( 中 译 名《 助 推 — 我 们 如何 做 出 最 佳 选 择》), 研 究 如何针对 人 们思 维的固有弊端来创造性地制定一些经济策略,从而为大众的健康、经济和幸福 谋 福 利: 如 着 名 的“ 明 天 存储更 多”(Save More Tomorrow) 的 计 划 就 成 功 地 促 使 大 量 没 有 存 储 习 惯 的 美 国人开始存 储更 多; 如 Barr y Schwartz 的《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Less》(中译名《无从选择 —为何多即是少》)用大量生动有趣的研究案例说明了很多时候选择少反而让人感觉舒服得多。再如研究创意点子之所以流行之本质原因的《Madeto Stick》(中 译名《让创意更有黏性》),其中剖析出的原因,学过一些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Animal》,中译名《 社 会 性 动 物 》) 和 大 脑 记 忆 原 理(《Searching For Memory》,中译名《找寻逝去的自我》)的人应该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 书中更是开篇就赤裸裸地引用心理学实验。就连这些年在畅销书市场大红大紫的Malcolm Gladwell 的 几 本 流 行 全 球、 傲 居 榜 首 的 着 作(《The TippingPoint》,中译名《引爆点》、《Blink》,中译名《决断2秒间》、《Outliers》, 中译名《异类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其实也是在用大量活生生的案 例佐证一些早就不新鲜的心理学原理。


媒体评论

  

  千峰竞秀,一派生机



身为程序猿,书读心理篇;

眼界千峰秀,生机一字禅。

得失隔天地,明暗说时间。

菩提何处觅?开卷有师参。


    喜欢一本书就像喜欢一个人: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心中默默欢喜赞叹,自然无需言说;但如果这种喜欢形诸于口,乃至当众声明,甚至大声呼吁,那就非需要一个或一系列强烈的理由不可了。

    我喜欢《暗时间》这本书,完全是由于我自己看到这本书后一系列深切的感受:

    首先是激动。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没有接触到的丰富而美妙的知识!未鹏广阔的阅读视野,在我个人原本集中于经济学、管理学乃至我从事的管理会计及其信息化的专业知识之外,打开了一片心理学的广阔天地,使我能够在扑面而来的巨大信息量中充分领略到知识之美和阅读的快感。一本能极大拓展我们知识和视野的书,一定是有价值的书。

         其次是行动。无论是学习的方法论,还是时间管理的方法论、思维的方法论、书写的必要性、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方法,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可以拿来参照甚至是可以直接模仿的。对于我这样的方法论爱好者而言,这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实用价值。一本能引发我们积极行动的书,一定是有价值的书。

         更进一步的,是触动。可宝贵的不单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可见的知识、可参照的方法论,更打动人的,是未鹏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对工作和学习孜孜不倦同时乐在其中的历程,是一个快乐进取的年轻人的生命故事。这种笔端自然展现出的勃勃生机,是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特质;体验这种精神的感染,是心灵最愉悦的享受。一本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书,一定是有价值的书。

         因此,在我看来,这本书不光是未鹏个人的“修炼笔记”,也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软件工程师由内而外的成长实践的真切记录。观察一个狂热的“方法论爱好者”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阅读、感悟、实践、修正的循环,我们不光能看到从专注到效率,从知识结构到思维方式,从动手写作到编程实践的心理学的应用,更像是体验一场学习方法论的盛宴,欣赏一个勇敢探索的灵魂在幽暗的未知世界中闪耀的动人光芒。

         当然,我读这本书时并非毫无遗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想,未鹏把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事”上,他还能有多少时间花在“人”上?假设他稍稍转移一下注意力,把这份学习、实践、总结的天赋转移到团队管理和领导力构建上,不知他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在从事管理咨询和财务信息化的十五年中,我自身深度受益于良师益友的帮助和自身持续学习的习惯;在日常的专业工作、管理工作乃至与年轻同事的沟通中,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方法论、持续学习的热情、勇于深度反思和行动上持续改善的重要性,因此在私下里逢人就推荐这本两年内重印达10次的好书。

         尽管到我落笔的这一刻为止,我和未鹏之间连电话都还没有通过一次,但是,“好书当与天下人共享之”,这一简单而淳朴的愿望,促使我再次真诚地推荐:

    这是一本有趣的、信息量巨大的好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也坚信这是一本能让无数年轻人受益的好书,无论你是否在软件行业工作。

   


          

                                                                       郝宇晓

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北京诺亚舟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洗脑三部曲(一)
来自: Zblc (谈无欲)

貌似我记得有位计算机科学家说过类似的话:“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把问题分解为多个层解决。”
   受此句话洗脑的影响,自己看事物自然而然习惯用分层思想(有时候捏造出来的目的能够让行为更加坚定)。
  要给人洗脑,大抵离不开改变人最基本的3个层:认知层、行为层、习惯层。(按自己的定义:认知层是个体的事实依据,行为层是刻意的,习惯层是无意的)
   下面我介绍下三位方法论的专家级人物。
  第一位是我09年知道的,他喜欢只改变人的行为层,通过行为层让人主动认为应该改变自身某些认知层,从而产生对行为习惯的永久性改变(好比你是因为手上划过一道口子,才比没被划过的人更在意是否受到被利刃所伤的威胁;再好比你偶然用某种方法高效的解决了某问题,于是产生对这种方法的某些认识,进而产生持续的行为,最终变成思维习惯)。->行为层->认知层->持久的行为
  第二位是我从2010年知道的,他偏向于改变人的认知层,再通过认知层引导人按他约定的方法改变行为层(好比你是因为从小被灌输守礼仪和法律规范意识,才不去做出违背某些道德的行为)。->认知层->行为层->持久的行为
  第三位是我从07年就知道,但是09年才开始进一步知道的,这位则习惯只改变人的认知层,通常不给出改变行为层的具体操作方法。->认知层
   第一位叫管卫东,第二位叫李笑来,第三位叫刘未鹏。 
  先说管卫东这位大牛,曾在短短本科4年同时修完英语、物理、计算机、数学、化学等超过6门不同领域的专业(注意,是专业不是课程),并且是较早期通过SA(资料匮乏)的为数不多的那帮人。也是新东方的元老之一,后来自立门户。
  管卫东给人洗脑的方式和大多数人有所不同,如果接触过他的演讲或者教学,应该知道,他是先给你一套原则性方法,直接让你在短短几小时内在某些行为上得到极大的优化。
  因为老管的思维体系是树状,根部是逻辑,且很纯粹,几乎不融入任何主观因素,所以要给感性的人类脑,他必须先从行为上让人获益,再反过来改变人的看法。(这是一位能够瞬间让我生平有机会学会如何在NMT测试卷中的英语阅读理解轻松稳定在满分阶段徘徊的大牛)
  第二位叫李笑来,原新东方教师之一,现某教育咨询公司合伙人,擅长一步步让人改变认知并以“养成型”的方式改变人的认知与行为。(让我对时间管理学与很多因果观和行为有所改变的大牛)
  第三位叫刘未鹏,据了解现在微软,擅长海量旁征博总结引并提供一种“阅读管道”,让读者能仅仅通过读他的BLOG便获取诸多经典书籍的重要本质化理解,同时也是方法论、技术和心理学理论的高手。(让我对方法论、心理学、因果观和诸多抽象知识的再抽象有了全新的理解的大牛)
  不得不说的是,我认为前一二位都对读者有一定的不信任,因为他们都手把手的把读者的大脑从认知层、行为层、习惯层来回洗了一遍,似乎怕读者的逻辑和客观性不够强,会从正确的认知层走向错误的行为层。
  第三位则似乎只洗认知层,几乎不洗其它层,给读者较大的自我调整空间,另一方面,第三位和第二位和第一位仍有不同的是,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非常强的“阅读管道”,让人能通过这些管道极大的促进自身对抽象知识的再理解。
   那我先从第三头牛刘未鹏说起了:
  几年前,偶然的机会进了刘未鹏的“C++的罗浮宫”个人博客,里面有刘各种见解非常独到而又非常务实、本质化的观点,记得当时从深夜读到天亮,感觉思维一片清晰完全没有睡意,似乎能够把自己以往的经历和困惑、潜移默化的认知进一步显式的提炼并融合。
  尽管我坚信,只要你随意看刘的任意一篇文章,都立马会被其文章所表现出来高效的思维方式和独到观点所吸引,但是这里仍然想回忆并略微总结一小部分自己读了刘这么多年的博客,所捞到的不菲收获,当然,刘未鹏的经典之作太多,我只能涉及到其中一小部分(作为长期关注如此给力的系列博文的读者之一,我应有个中途小总结了): 
  几年前我对快排的本质还并不十分透彻,只是知道它是诸多排序算法中较快的,也知道是因为二元论的缘故,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同类”对比,自己对这方面的掌握并不满意。
   那时正是刘未鹏的一篇文章让自己在此方面的思维彻底发散: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整个不仅引申磅礴,还作了极其详尽而又幽默的解释,真可谓是技术与思想、教学完美结合的超级好文。
  读完《我不想与我不能》,自己惊讶的发现自己在用自身都没察觉到的潜意识并部分出于本能的逻辑影响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方向和人生道路,而这一切,本应由自己去控制,而非被现状影响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路遥的确知马力,冰冻三尺的确非一日之寒,但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锻造过程,并非一定需要经过愚公移山般漫长等待。如果在这方面有足够的期待和准备,你完全能够把你自己可能认为辛辛苦苦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和形成的能力,用几个月的时间通过某些高效合理的方法去完成。
   在多次尝试计划后发现计划似乎总是没用的?《斯托克代尔悖论与底线思考法》对此有很独到的引述和分析。
   当你不能十分明确学什么,以及学与用的关系,可以欣赏下《锤子和钉子》《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他的文章深刻而又富有诙谐感,这一点让我赞叹不已,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从许久以前就开始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学习的目的很大程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
  那些所谓的知识虽然能够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而更加快速并且似乎带有技巧性的获取,但是那不是我的目的,宁愿在起初独立地用更慢得多的速度去掌握知识,也不愿意让人直接把现成的知识放到我的面前,当时自己认为:前面的慢速是后面持续高速的前奏曲。
  每个人的认知一定会影响到人们自身的行为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某些集合以内的反应,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使其自身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调整到接近适应客观需求的置信结构,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说的是,刘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认真而又持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完成,他要表达和解释的对象可能是有的人一生都仍然困惑的问题以及行为策略的分析,同样重要的是,刘经常从涉猎的大量经典以及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中提炼出有力的解决方案,既有天马行空的回忆,又如同庖丁解牛般一针见血的抽离事物表象而把相关的不同切面展现出来。
  说到天马行空,刘未鹏的《数学之美番外篇:进化论中的概率论》把我引入达尔文世界和数学有趣的分析想象当中,真的非常恶搞又收获颇丰。
  国内计算机教学及教材方面有一个极大的缺憾,很少涉及到一些比较追本朔源和较为重要但被忽视的东西,而《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会向你展现一下什么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真实的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人不可能总是持有或者天生持有黄金般乐观和各种非常有用的心态,不同的环境难以避免甚至可以说必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和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然而当你读了《负面环境》,那么这一切看似都尽可能在自己的计算之内。
  在这里我想引述刘很多文章都涉及到的一种思维引向,同时也被李笑来明确道出的一句话,那句话我记得是:你可以用你的大脑去分析你的大脑目前在想什么,你居然能用你的大脑知道你的大脑正在思考以及如何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那在我看来刘在多篇文章都有所涉及的这种思维引向,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它是自省、自控、独立的源泉。
  刘也有很多文章是关于精彩的技术分析和观点,以及辩证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每一篇都值得读者认真地阅读,因为几乎每次读完他的文章都让我有满载而归的感觉。
  还有,《逃出你的肖申克:为什么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的四篇文章以及《暗时间》,更是刘未鹏最近最为给力的连载文章之几,如果之前的文章是刘给出的种种数学与计算机方面、方法论和心理学上的论述,那么这几篇应该是比较悉心的部分总结性质的博文。以我的拙见,最强的方法论,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或从不变中根据环境衍生出多种适应行为,并不断归约新的环境来用最少的变化适应新的变化,而这似乎也是刘未鹏要告诉读者的其中一个道理。
  最后,要说的是,几乎每一位向我表现出略微困惑或者我觉得他们对刘未鹏文章会感兴趣的人,我都把刘的博客介绍给他们,但是正是因为之前所说,刘未鹏主要注重读者认知层的改变,而有些对洗脑不敏感或者某些后天基础欠缺的人来说,无法完成从认知层到行为层的合理强化,这的确有点悲哀。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第一位和第二位洗脑专家都对读者的这两层之间的映射能力不放心的缘故吧。(只是杂思,有想BS的各位尽情BS吧..)
《暗时间》读后一、读后感(原创):

1. 本书看似文集,其实思路清晰,全书主线是心理学,全书对此主题的展开是环环相扣的;暗时间的概念只是引子,为了引出心理学。2. 本书提出的方法基本都是基于心理学常识。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3. 总结合理的学习方法,六大关键词:专注、进度条、过滤信息、知识本质、暗时间阅读、有价值的书写。4. 为什么上述方法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从心理学角度针对人思维上的盲点和弱点提出的方法。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惰性总是战胜自制?为什么感性总是战胜理性?因为我们大脑里有个原始人,我们自己通常看不到。5.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原始人有着强大的力量,给我们每个人营造了一座肖申克,如果你不想逃出去,你就任其摆布但再也离不开他了。6. 怎样把握知识的本质:知其所以然,试图追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像侦探推理一样。7. 做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学习知识有两种方式:一是侦探式,以探索过程为目的,就像侦探探案往往是以识破罪犯及其犯罪手段,包括犯罪心理为乐;二是警察式,以得到结果为目的,就像警察办案,就是为了结案,给上级、给社会一个交代。做研究时的学习应遵循前者的方式,做产品过程中的学习应遵循后者的方式。8. 作者从几个比较小的数学问题(图灵机停机问题的证明、lambda算子对递归的处理、不完备性定理、实数集与自然数集不等的证明)入手,深入思考,最终发现了这些问题的本质联系:康托尔最早提出的对角线方法,康托尔、哥德尔、图灵这三个数学界伟人的思路在这里交汇,熠熠生辉。看到这里,我似乎也看到了作者思想的闪光,也能体会得到他发现这个联系时内心的兴奋。这三大数学伟人早已不在人世,但作者以自己的智慧像侦探一样找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可惜的是,这些理论的思考过程没有传世,就像一个百年悬案,我们无法证明图灵在证明停机问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以及哥德尔在证明不完备性定理的时候是否受了康托尔的启发。但是从这个精彩的案例中我看到了两点最重要的信息:(1)伟人不一定会相互影响,但总会在某个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2)作者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观点:掌握知识的本质。9. 作者对人工智能颇有研究,自然也就是概率论的推崇者,最后两篇以科普的文笔对概率论基础做了精彩的阐述。一篇是排序效率的理论解释,一篇是贝叶斯概率论的应用领域介绍。爱因斯坦曾不屑一顾的概率论,如今成了科技界最前沿学科(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讽刺。10. 读罢全书的第一感觉:原来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第二感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都是牛人,作者了解自己,所以他是个牛人。二、精彩语录(摘抄):1.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习惯。2. 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3. 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4. 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着。5. 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在互联网上汲取新知识,后者往往浅表、不系统,乃至根本没有价值。6.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7. 实际上一个方法如果将其最终最简洁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往往丢失掉了绝大多数信息,这个丢掉的信息就是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过程。8. 我一般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一类是思维的。9. 所以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往往到最后会变成了“整天晒网,永不打鱼”。10. 我喜欢把知识分为本质和非本质的。对于前者采取提前深入掌握牢靠的办法,对于后者采取待用到的时刻RTM(Read the manual)方法。11.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12. 这只是一种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13. 想不出其他解释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释。14.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15. 如你所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16.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过了时的原始大脑,但同样也更新了我们的新皮层,能否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到关于大脑的进化历史,和能否正确使用你的理性大脑。17. 可见我们的理性大脑非常善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立即的、看上去合理的解释。18. 我们知道答案,却往往不知道求解的真正思维过程。19. 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的左右你的思维。20. 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做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21. 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正确的方法,而非天生。22. 俗语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其实这话说的是,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增大结果发生的几率,而不是为了那个确定的结果。23.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24. 结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条件,譬如对什么样的解才是满足题意的解的约束。25. 始终莫要忘记提醒自己,“问题是什么?”26. 如果你想钉一个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27. 脱离语言思考,使用语言实现。28. 我们要的不是相对论,而是诞生相对论的那个大脑。29. 如果说问题求解是一部侦探小说,那么算法只是结局而已,而思考过程才是情节。30. 知道怎么做是从正确(高效)解法得到的,而知道为什么必须得那样做则往往是从错误(低效)的解法当中得到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暗时间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当现实重重撞到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学习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途径,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每个人的沙漏里装的沙子总量是相当的(大家都活得差不多长),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着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网载 2015-09-06 23:24:05

[新一篇] 程序員的自我修養—鏈接、裝載與庫( 網易云風力薦:莫到用時再讀書!)

[舊一篇] 編程大師訪談錄(19位計算機先驅的訪談實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