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特别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重点高中,要不要实行素质教育?怎样实行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人们所疑惑、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障碍素质教育在重点高中全面展开的一个症结性的认识问题。
我国的重点高中多是历史形成的。这些学校一般有优良的教育传统,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积累,有较优越的教育教学条件。国家确定一批这样的学校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要任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保证高等学校高质量生源所必须的。毋庸讳言,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固然要考虑升学问题,固然要努力提高升学率,然而这与素质教育是并不矛盾的。
素质教育所针对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不是笼统地反对升学,更不是说升学率越低就越好。它所要改变的是那种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完全倾注在升学考试的那几个学科的教和学上。单纯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纯追求的是应考的办法和技巧,而不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甚至取消音、体、美、劳课程,其结果,是学生的道德不健全,智能有残缺,身体受损害,特长被抑制,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这便是“应试教育”的状况。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种智能类型和智能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即不但要打好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素质基础,还必须打好较高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审美能力和劳动技能的素质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基础的学生,升学以后,才有继续深造和发展的厚实潜能。所以,开展不开展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升学不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去升学的问题,是一个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重点高中,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办学方向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很好地完成升学预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只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的庸才,不是智盛德衰的歪才,不是身体孱弱的废才,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才,那我们的升学率越高,功劳就越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程计划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法规。唯其严格执行,才能使德、智、体、美、劳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获得科学的时间保证和规范的质量要求。破坏了它,就破坏了教育的整体性,就无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中,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中,置课程计划于不顾,随意删除学科,任意增减学时,无节制地“加班加点”,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无科学规范无法度制约的混乱状态中运行,师生在极度紧张和沉重负荷中疲于奔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重点高中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示范作用,就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对培养人才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按教育规律办学。当前的问题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仍旧有所顾虑,他们担心自己执行了课程计划,而别人不执行,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教育行政部门强硬手段的干预。在不能全面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下,所谓升学竞争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样比来比去,必然还会导致以损害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为代价的熬时间、拼体力的单纯“应试教育”,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
那么,重点高中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很好地完成升学预备教育的任务呢?依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德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又同时涵纳在智、体、美、劳几育之中,对其它几育发生着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就是说,离开或者削弱了德育,其它几育的任务也就因丧失或者弱化了精神支持而不可能圆满完成。一些学校就智育抓智育,就升学抓升学,结果是智育、升学都抓不上去。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必须按照课程计划与德育大纲的规定,使德、智、体、美、劳诸育都获得科学的时间保证和规范的质量要求,真正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使其成为贯穿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一条生命线。
实现德育为首,必须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程。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教育无论是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还是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其中都蕴籍着德育的因素,德育为首就是要求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和各项工作中,都要首先考虑它的德育功能,深入开掘其中的德育底蕴,恰当有机地给学生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操行陶冶。二是切实抓好德育实体的运作。德育不是“靠挂”在其它各育和完全寄寓于其它教育活动中的“游灵”,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有体系的实体。学校有直接进行德育的课程,有专职和兼职的德育队伍,有专门的德育环境和基地,有独立开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德育为首就是要求我们十分重视这一实体的科学运作,从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出发,有目标、有计划、成序列、分层次地开展德育活动。德育实体科学运作的核心是德育的实效性,紧紧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走向,选择针对性强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自觉做到与其它几育的自然渗透,力避虚张声势的形式主义。否则,就不堪为“德育为首”了。
实现德育为首,还必须实行全员参与。学校教育诸育发展的相互渗透、涵纳的互补性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决定了学校教职工全员承担德育任务的一致性。习惯的偏见,是把学校德育工作单纯当作校长、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把岗位分工看成了各育的分工。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并非要全员都成为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而是要求学校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明确各自岗位上所承担的特定德育任务,并恰当地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在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觉有效地完成岗位承担的德育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整体网络,使德育与其它诸育水乳交融。
当然,强调德育为首也绝不能只看到德育对其它诸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其它诸育对于德育的反作用,认识到诸育相互制约的作用。如果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没有相应的发展和规范的质量,德育为首也就会落空。所以,全面发展必须是诸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为首必须是在和谐发展中为首。
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我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普遍全面地调查摸底和深入细致地个别探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树三观立一德”的教育活动。“树三观”,就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清除封建迷信、宿命论以及各种宗教思想在学生中的影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清除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中的思想影响;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建功立业的价值观,清除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利益交易主义”在学生中的思想影响。“立一德”,就是大力弘扬和牢固确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按年级分层次确定了重点内容:高一侧重于社会公德和世界观教育,高二侧重于人生观教育,高三侧重于价值观教育。三个年级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和融合。通过学校教育的全程贯穿和全员全方位的教育、管理、训练,通过各科教学的主渠道渗透,通过班会、团会等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演讲、辩论、国旗下讲话、讲座、社会调查、人物专访等课外活动,通过评“三好”、评“学星”、评“先进”等德育评价,通过心理咨询、个别谈心等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树三观立一德”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学生的思想道德风貌出现了崭新的态势。
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重点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削弱或忽视教学工作。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还是要遵循“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因为教学不单纯是智育的主渠道,它同时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况且,智育是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育内涵之一,智力素质又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主要内核。不具备较高的智育水平,何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何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
问题的症结在于,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学特别是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不讲教学效率,只靠延长学时和加大作业量;不讲能力培养,只靠机械重复和无效劳动的习题堆砌;不讲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只靠满堂灌、填鸭式、生塞硬给;不讲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搞一个标准、一律要求,全力应付考试。那样就不但素质教育难以开展,德、体、美、劳诸育被挤占,学生的智力也会受到抑制和摧残。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提高教学质量,非对旧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文化课课堂教学的那种陈旧模式进行改革不可。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师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它几育活动。
为了达到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低耗时、轻负担、高质量”。教改的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要集中;二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分出梯度;三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富于启发。
我校语文教研组,分析了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经过反复教改实验,终于探索出一种“要素教学法”,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按照课文的体裁归类,择取体现课文特点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提炼阅读和写作训练的要素,精讲精练,保证了规定时间内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达到了经济时间、提高效益的目的。我校教学和化学学科进行的“练导式教学法”改革实验,目标在于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恰当结合,实现培养学生会想、会做、会学的启发式教学。“练导式教学法”的特点是:1.依据学生的实际处理教材,以讲授内容的少而精作为教学的前提;2.按照“以训练为主线”的需要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作为教学的主体;3.教师以科学编排设问,艺术的诱导方法,现代科学知识与观念的渗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教学的主导;4.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作为教学的目的。总之,是引导学生“站到自己心灵的门口”,以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分出梯度,是我们依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教改要求。即使是同年级的学生,也是知识基础不一,智力的发展早、晚、快、慢不等,一个标准、一律要求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从这一认识出发,近年来我们在部分必修课中实行了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实验。各年级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测试摸底,依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出A、B、C三个层次,然后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调配师资力量,确定符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才施教。A层的教学目标是发展特长,B层的教学目标是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较高水准,C层的教学目标是达到合格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三个层次都是动态的,根据实际水平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流动。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随着不同智能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流动,有力地推动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必须上好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是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两大课程系列;改革优化学科课程,开足上好活动课程,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落实教育方针中互相补充,互为作用,又各有侧重。学科课程侧重在“知”,活动课程侧重在“行”;学科课程侧重在理性,活动课程侧重在感性;学科课程侧重在共性培养,活动课程侧重在发展个性。两个课程系列紧密结合,德、智、体、美、劳各育才能珠连璧合,才能造就学生完整的智能体系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不同智能类型和发展层次的学生,既能全面打好基础,又能发展其个性特长。为此,我们必须将学校的活动课程置于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和放松。开展活动课程也必须有教学纲要,有相应的教材,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科学的课时安排,有必备的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有合理的师资调配。鉴于目前正处于转轨之中,各方面条件的欠缺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逐步完备。
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认真总结多年开展课外活动的经验教训,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组织师生按照新的课程计划开设了活动课。活动课共分六大类型:一是德育类,包括“李大钊生平和思想研究会”、“学生业余党校”、“时事沙龙”、“社会服务小组”等,引导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的参与中接受“三观一德”教育。二是学科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活动,数学的趣味活动,英语会话,历史研究,各学科的智力竞赛以及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等,学科活动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科特长。三是科技类,包括微机程序设计,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增强学生科技报国的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四是体育类,包括田径和球类运动的训练提高,在普及健身运动的同时,培养体育拔尖人才。五是文艺类,包括文学欣赏和写作,声乐、管乐、舞蹈的培训,绘画、书法的鉴赏和习作等,开展文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品位与格调,而且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培育专门艺术人才。六是劳技类,包括下厂下乡的艰苦劳动磨练和在校的科技性劳动培训,在校的科技性劳动主要有计算机的应用操作、电器维修、英文打字等。劳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又要为他们将来从事现代化劳动奠定必备的技能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3页)重点高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它既有一般中小学的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校紧紧把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圆满完成升学预备教育的任务,使学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振兴新唐山立功单位和素质教育示范学校,高考和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均居全省之首。
作者为河北省唐山第一中学校长
(本文责任编辑:赵永嵩)
教育研究京63-66G3中小学教育孟宪和19971997 作者:教育研究京63-66G3中小学教育孟宪和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