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科应加强对管理性质和规律的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联系。搞清楚一门学科研究范畴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该学科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正如毛泽东所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管理的性质和规律是指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对管理性质和规律的研究是管理学科发展的起点,也是其走向完善、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对做好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管理好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加强研究管理的性质和规律是构建管理学科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管理既是合理和有效组织生产力的自然性活动,又是协调和服务于生产关系的社会性活动;既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又属于创造力、智力、智慧、技巧和经验的艺术表现;既区别于人类的其他活动,又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既反映出职业管理者的个人行为特征;又显现出普遍的、有组织的群体行为特征。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未能对管理性质及其规律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认识。正如国家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指出:“正是基于管理科学的这种既同于其他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的基本特征,因而要十分确切、完整地描述管理科学学科体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
  然而,随着对管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就愈加体会到对管理性质和规律的基本认知十分必要。这些认知主要包括:能被基本认同的管理概念、管理基本特征以及一系列规范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管理术语和定义;管理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基本形式;管理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内容的界定;管理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基本条件、因素、参数的规范化设定;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的建立;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基本关系以及彼此是怎样交叉和渗透的等等。如果不能对上述这些基本认知形成一个较完备、科学的逻辑体系,管理学科的发展显然会受到限制。管理科学是管理范畴内知识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现,是管理工作中符合规律性的东西。现在亟待需要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寻求适合于管理范畴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来得到,亟待需要通过在系统的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规范研究基础上,对管理工作的普遍现象进行深入地关联分析,并运用特定的概念、定义、定理、原理等加以规范,从而使管理理论建立在非经验性描述之上,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尽管管理性质和规律的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性必须取决于这些基础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管理现象的普遍性有目共睹,管理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不言自明,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思考自古有之,近百年来管理学派纷至沓来,管理理论接踵不断,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层出不穷,管理科学的实际应用涉及到了人类宏微观活动的方方面面。人们在认识管理现象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技术,使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管理的知识体系中具有了许多明显的管理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从历史上各种管理学派的形成过程,也可探视到对管理性质和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和手段方面的支持。组织的改革、组织的再造和组织所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同样为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观察分析和取证的有利条件。由此可以认为,加强对管理性质和规律的研究已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现代管理学界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完全有可能利用已积累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有利条件,对管理学科的基本认知和问题进行深入地论证和加以系统地释疑。
      2  加强研究管理的性质和规律是有效管理管理者的客观要求
  管理性质和规律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是管理者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如何认识并利用管理者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去有效地管理管理者,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众多管理学派各见仁智。如传统学派从理性思考角度认为,管理者应履行好计划、组织、人事、指导、协调、报告、预算等管理的基本职责;经验学派从实证观察角度认为,管理者应扮演好发言者、联络者、领导者、决策者、监督者、传播者、设计者、谈判者以及应急者等角色;技能学派从人的素质角度认为,管理者应具备应变力、责任感、影响力、概念化、多视角、预见性、敏锐性、沟通、自知之明等品性;决策学派从管理的决策性质角度认为,管理者应具有在不确定和复杂环境条件下及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学派从复杂和开放系统角度认为,管理者应灵活、综合地运用管理原则和方法,具有权变地处理随机事件的能力,等等。
  上述各管理学派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管理者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但如美国管理大师孔茨所说,研究的成果过于粗糙、简单和不系统。就其原因仍然是需要加强对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对各学派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研究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有利的条件,大量考察管理者的工作现象和行为倾向,分门别类地作趋势性分析研究,从而找寻到管理者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事实上,管理者工作的某些基本特征已显现出来,至少有下述四种特征:
  (1)管理者的工作是知识性的活动。在一个组织中, 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确定组织的宗旨目标、制定规划、指挥实施、开发人力资源、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收集处理、分析、制定和传递信息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凭借管理者的知识、智慧和经验去完成。管理者从事的是知识性劳动,是驾驭知识,跨领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活动。因此,管理者工作的有效性必然反映在:评价管理者驾驭知识的能力;评价管理者具有比被管理者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和修养,具有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和运用体现管理性质和规律的知识的能力;评价管理者具有对复杂化、随机化的管理系统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将管理制度、模式、方法进行多层次、多风格、多变化的有机组合,并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最终实现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和谐统一的能力。
  (2)管理者的工作是信息非对称性的活动。 上一层管理者与下一层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分派权力和控制权力的程序。由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化性,越是独立或越接近并控制实际情况的管理者,组织的信息在那里就越集中、越接近实际,他们就越具有掌握信息的优势和主动权。而上一层管理者远离信息发源地,对信息的掌握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他们要对下一层管理者实施管理,因受到管理信息这种不对称性的限制,则行使管理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上一层管理者为避免在信息的掌握上处于不利地位,就需要建立起复杂的跟踪信息并能够分享信息的系统,更多地制定出能够约束下一层管理者的行为规则。然而,这又可能使组织系统复杂化,加大了组织的监督成本。同时,也可能违背了管理者的工作是一种更高级的有机活动,是带有相当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的活动以及管理者需要很强的灵活反应能力。因此,探索管理者工作信息的非对称性,将有助于在建立组织的信息分享系统、制定管理者行为规则与管理灵活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度。
  (3)管理者的工作是时效滞后性的活动。 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形成概念、设置目标、营造环境和与人沟通以及鼓励、造势等一系列的活动,是通过受这些活动影响的被管理者的工作和劳动成果间接地表现出来。管理者工作的成功与失误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有时因为在组织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链”和“工作流水线”上存在“拷贝失真”的现象,使得显现的结果与管理者的工作之间的因果关联度难以确认。管理时效滞后性还表现为,近期的成功可能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长远的成功可能是由于放弃近期利益的结果。管理者决策的效用可能随时间推移而递减,也可能随时间推移而递增。凡此种种,管理时效滞后性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观察滞后性的诸多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寻找管理者工作与管理结果之间、近期结果与远期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的工作,建立有效管理管理者的机制。
  (4)管理者的工作是创造性的活动。 自然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研究现象的界限明确,研究对象的活动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自然科学验证研究成果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而管理现象的界限一般难以明确,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复杂的外部环境使管理现象、活动一般具有不重复性。这就决定了管理工作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模式。管理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管理创新是组织存在的根本,是组织创新的主导。研究管理者工作的性质就必然要研究管理者工作的创新性,研究管理者在创新活动中的观念创新、方法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逐步揭示管理工作的不重复性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探索未知的和动态的管理规律的新进展和管理方式与环境协调的新方法,使管理者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更有效的管理范式。
      3  加强研究管理性质和规律才能加快管理科学向技术转化
  管理科学似乎既存在于人类一切活动之中,却又无法直接观察到;既不可缺少、非常重要,却又感觉到运用起来无所适从。“软”,仍然被看成是管理科学发展至今未变的基本特征之一。许多人始终认为,管理科学只能属于哲学范畴,是理念的东西,是人类不同活动阶段的价值观念或行为准则,管理科学走的是一条从思想到思想、从理论到理论、从原则到原则的“务虚”之路,不存在利用理性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解决社会或组织问题。然而,任何一门科学都存在或将存在向技术转化的过程。科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只有转化为实际操作性的技术,才能直接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服务。科学技术转化的过程,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科学认同的过程。管理科学无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要回答社会或组织中随时随地提出的问题,要将管理理论、原理、原则运用于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如果管理科学只是一门“务虚”的科学,不能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技术去直接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这门科学的发展前景就难以预料。
  将管理科学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技术,同样需要搞清楚管理的性质和规律以及这些性质和规律与管理技术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如何遵循这些性质和规律实现其转化的过程。应用管理技术是管理性质和规律在组织系统中存在的实际表现,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人们把握管理性质和遵循管理规律的结果。可以认为,在人们从事的管理活动中,尽管宏观领域的管理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和不可重复性现象,但微观领域的管理却存在着大量的确定性因素和重复性现象。后者正是研究管理性质和规律,建立管理科学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把管理科学转化成管理技术的突破口。在微观领域的管理活动中,人们已总结出某些管理的规律,并依此将某些管理工作加以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但仍未能形成系统的管理技术,形成科学的管理工艺,也未能广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将管理的规律性活动“模拟化”、“虚拟化”,以便人们系统地掌握管理技术和对管理者加以接近实际的训练。只有认识到管理的性质和规律,切实把管理科学转化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才能真正认识到管理科学实用性,认识到他是一门“务实”的科学。
  管理性质和规律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清楚地了解管理在社会或组织活动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对组织活动的结果到底有多大影响,管理的作用未能得到科学的评估。在生产转换系统中,人们能够对资本、劳动力等生产投入要素为系统产出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较准确的评估,甚至对科技(一般指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为系统的产出所作出的贡献也能够予以较准确的评估,而对管理科学技术进步为系统的产出所作出贡献的评估却相当笼统和含糊。这恰恰是由于人们对管理、科技进步、生产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很肤浅,还不能依据管理对生产转换系统作用的规律提出评估管理贡献的方法。显然,不能对管理的贡献作出科学的评估,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管理科学对人类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科学管理研究呼和浩特5~8C3管理科学聂锐/陶学禹19981998聂锐 陶学禹·中国矿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科学管理研究呼和浩特5~8C3管理科学聂锐/陶学禹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9:07

[新一篇] 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管理科學的發展和機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