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风风雨雨,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曲折。长期以来,管理学在我国一直居于从属地位,人们谈起管理学,不是将其归入经济学(如企业管理),就是将其归入工学(如管理工程),管理学没有自己的地位。直到90年代后期,管理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并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我国才有自己的管理学学位,这是中国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预示着我国管理学从此步入了大发展阶段。
      一、中国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管理学在我国居于从属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科力量薄弱、体系不完整、重视不够以及受到一些偏见的冲击。我国管理学的教学始于50年代,可以说当时是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其内容只相当于美国30年代的水平,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管理学界对苏联的管理学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当时曾针对苏联管理模式的不足,在对我国管理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苏联模式作了必要的调整,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但并没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潮泛滥,否定管理具有两重性,管理类专业被迫取消,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因此遭到毁灭性破坏。管理学的弱小决定了其从属地位。
  作为科学的管理学兴起在我国始于70年代末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之前没有管理。其实在很久远的年代,中国人就开始了管理思想的探索,《孙子兵法》、《货殖列传》、《三国演义》等书中就多有记载。只是这种思想过于朴素,没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也就谈不上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国外,管理学作为一种学科体系,也不过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很多理论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目前还处于争论之中,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加强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并第一次把管理科学列入党的政治报告,应该说,这是中国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源头可追溯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家计委计划工作汇报时讲的一段话,当时,小平同志曾说“……计划很宏伟,长远规划很鼓舞人心。但我们有两个弱点:一个是农业……一个是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是从现代技术产生的,如果管理跟不上,管理将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应该说,小平同志的这段话为中国管理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在1977年底国家成立了“经济管理协作组”,科学规划把“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列为第107项,次年成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和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从此,对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管理科学等的研究突飞猛进,期间出版了很多着作,其中比较早地对管理学进行系统、全面介绍的主要有《国外经济管理名着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工业企业管理学》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编写的一套教材(企业管理出版社)。这之后,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陆续建立了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开展了MBA教育。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管理科学组升格为管理科学部,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新的学科目录中将管理学列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从而确立了管理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二、管理学的大发展势在必行
  管理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标志着管理学进入了大发展阶段。这一变化绝非偶然,而是在学科条件比较成熟、客观上又很需要的前提下的必然结果。
  1.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并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分析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具备了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条件。管理学的教学、研究发展很快。管理学日益显示出与其它学科相区别的专门化特征,客观上要求与经济学和工学相分离。
  管理学与经济学有着不同的使命。如果说经济学更多的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学的主要任务便是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人员必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对一个管理人员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理论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管理活动的成功,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和诀窍,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有人说,大学能够成功地培养出“成品”经济学家,却无法培养出“成品”企业家。所有这些都表明,管理学有别于经济学。
  管理学与工学的侧重点不同。虽然管理和技术密不可分,但管理强调一对多的协调能力而技术更强调一对一的实现能力。常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新的生产力。正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总负责人韦伯博士所言:“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并驾齐驱,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在这方面,我们有过许多深刻的教训,过去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但往往不能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同样一套生产线,我国的人员定额往往是发达国家的两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并非我们没有掌握生产技术,而是我们的管理水平跟不上。
  2.管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自从人类利用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就成为协调个体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的目的是要设计和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投入最少的时间、资金、物力和个人劳动,遵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高效率地完成既定任务。管理是一切有组织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一定资源在组织内的配置效率,取决于调动和协调资源的能力,即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是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基础,生产越是现代化,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
  3.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管理学的大发展。实践的要求往往比理论自身的突破更能推动学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变化为管理学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首先,市场机制取代计划经济,市场的优胜劣汰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效率要求。其次,供求关系由卖方为主转为以买方为主,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面向市场,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三,随着经营的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学面临很多全新的课题。第四,资本经营的发展,加速了企业重组,促进了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的演变,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显着。
  4.强化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改革的重头戏已经转到了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尽快改变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驰、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强化基础工作,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等薄弱环节。
  5.突出管理学的地位,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在发达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和更好地参与一体化国际经营,我国的管理学必须与国际接轨。
      三、我国管理学发展方向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管理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尽管如此,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重规模轻质量以及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等问题;管理学研究中,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较少,研究水平尚有待提高。对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地位和指导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处理改革与管理的关系上有时顾此失彼。这些问题是我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应成为我们今后着重努力的方向。
    1.完善教育,加强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对西方的借鉴上,而且这种借鉴不全面也不系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大量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率很低;偏重于定性分析和理论阐述,定量分析和案例教学较为薄弱,实践环节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教育的规模膨胀过快,存在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办学质量的现象。
  关于教材建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管理学已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新的内容刚写入教科书,环境可能已发生了变化,由于“时过境迁”,先前的理论可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解释能力。与此同时,教材所介绍的理论必须经历“从理论的揭示到实证,再对理论进行修正、直到普遍适用”这一相当长的周期。教学内容滞后于管理实践不可避免,这是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这决不是说,教学内容的滞后无关紧要。相反,如果落后太多、差距太大,必将与实践严重脱节。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的内容更新迫在眉睫,并已成为制约我国管理学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广大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现实、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其次要加大教材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第三要加强组织。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分工和协作,以提高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各自为政和低水平重复。
  关于培养模式。第一,今后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应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战能力。第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要善于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此必须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孤立的经济体已不复存在,各国经济均在不同程度上融为一体,成为全球体系的一部分。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在系统全面介绍基础管理知识的同时,应顺应日益显现的经营国际化趋势,充实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等教学内容,提高管理者驾驭国际经营的能力,以迎接全球化时代对管理者的挑战。最后,还要充分认识管理意识和管理直觉的重要性。事实上,不少企业家并未受过管理学的专业培训,然而他们成功了,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有些人具备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如意志力、决断力和人格魅力等)。另一方面,有些人无论怎样努力总感觉力不从心。个体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在培养、选拔和任用管理人员时应予以重视。
  在管理学的研究方面,我国管理学界要扭转被西方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要放眼全球,学习和利用人类一切有益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依据“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努力创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有义务、有能力为人类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在全面把握国外管理学发展动态、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第一,要不断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领域,倡导开创性研究。第二,要高度重视管理学的研究,尤其是管理学的基础研究,要对管理实践中一些重大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作出全面、深刻的回答。第三,要加大管理研究的资助力度。第四,要注重在实践中发展管理学。此外,要重视对众多小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很多管理学教科书中,有关小企业的管理往往单辟一章,专门加以研究,这一思路非常可取,值得借鉴。
    2.确立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有地位
  (1)当前,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地位已经确立, 但在实践活动中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粗放式管理继续存在,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驰、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未能发生根本改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发展战略研究,不能根据市场信号,制定发展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二是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不少企业的定额工作、标准化工作和计量工作流于形式。不稳定、不健全、不科学的管理基础工作,无法为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依据,影响了管理的效能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或不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现象在一些企业有所蔓延。四是决策质量不高。一些决策者仍旧停留在想当然的“拍脑袋”方式上,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健全的决策机制,既无科学性又无民主性可言。五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约束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要么没有松绑,管理者得不到应有的权力,无法按照市场法则开展工作;要么约束软化,造成决策者个人权力无限膨胀,出现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管理方式和管理秩序为一个人所左右,单个人的去留直接威胁着战略的延续性。
  (2)为保障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必须强化制度管理和有序管理,实现管理方式从人治到法治、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制度管理是有序管理的前提,有序管理是制度管理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现代企业制度内容中“管理科学”要求的核心。制度管理和有序管理强调建立一个科学的、原则性的管理框架,而不是对一切管理活动作出事无巨细的规范,不是要管理学回到“见物不见人”的泰罗时代。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很多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的因素,管理弱化的苗头不容忽视。国有企业管理弱化的倾向可归因为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的机制障碍,二是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其中机制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性的。只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改革的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中管理的地位问题。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阶段应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作为指导管理实践的总原则。必须以“政企分开”为基础,处理好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层次。制度创新,是指在国内企业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使其面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微观经济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在国有企业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前者强调深化改革,后者重在加强管理。管理搞不好,即使产权清晰了、职责明确了,现代企业制度也形同虚设;反之,在财产关系混乱、责权利不明确的条件下,管理工作也难以开展。因此,应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出发,确保改革与管理同步决策、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保障改革,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出现“以改代管”等极端倾向。
  总之,必须夯实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在改革中强化管理,在实践中重视管理,从而确立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有地位。
      结束语:管理学的未来大有作为
  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两次文明浪潮之后,正经历以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冲击,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英特网的诞生和普及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的提高,使得人的因素正日益成为有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国际生产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扩大了人类共同劳动的范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展,协调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学的地位会更高、作用将更大。管理学的未来将大有作为。
  
  
  
管理现代化京C3管理科学邓荣霖/秦斌20002000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20年时间里发展迅速,学科体系日臻成熟,并日益显示出与经济学和工学相区别的专门化特征。管理学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动的结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中还存在诸如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中还没有根本扭转跟着西方走的被动局面;实践中还存在弱化管理的倾向,改革与管理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摆正。今后,应将完善管理教育、加强管理研究和确立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地位作为我国管理学的努力方向。管理学/回顾/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银行总行海外行管理部 北京 100037 作者:管理现代化京C3管理科学邓荣霖/秦斌20002000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20年时间里发展迅速,学科体系日臻成熟,并日益显示出与经济学和工学相区别的专门化特征。管理学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动的结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中还存在诸如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中还没有根本扭转跟着西方走的被动局面;实践中还存在弱化管理的倾向,改革与管理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摆正。今后,应将完善管理教育、加强管理研究和确立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地位作为我国管理学的努力方向。管理学/回顾/展望

网载 2013-09-10 21:59:07

[新一篇] 簡論語文課堂教學的“活”

[舊一篇] 管理學科應加強對管理性質和規律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