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译文]  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

   [出典]   战国  屈原  《离骚》

  注:

  1、 《离骚》第三部分  屈原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      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遗则!

  2、注释:

    余既滋兰两句:用大面积培植兰蕙等香草来比喻广泛培育众多人才。滋:培植。畹:古代地积单位。树:栽种。

    畦留两句:也是以培植众多香草来表示广泛地推荐与培养人才。畦:田垄,这里用作动词,分陇栽种。杂:掺杂栽种。杜衡、芳芷:香草名。

    冀枝叶两句:继续用香草比喻人才,表示等待贤才成长时能够得到作用,改革政事。冀:希望。峻茂:高大茂盛。竣:同“俟”,等待。刈:收割。

    虽萎绝两句:仍承上用比,意思说:自己培育、推荐的人才即使遭受摧残打击倒也无妨,最可悲的是他们的变节与堕落。萎绝:枯萎。何伤:何妨;不要紧。芜秽:荒芜污秽。比喻人才变质。

     众皆两句:意思是说,这帮小人贪婪成性,追逐名利没有满足的时候。众:指群小。竟进:指对权势利禄的争相追逐。凭:满。厌:足。求索:对权势财富的追求索取。

    羌内两句:意思是说,那么小人对自己宽容,却用卑劣的心理衡量别人,因而生出嫉妒之心。内恕己:意思是对己宽容。量:估量。兴心:生心。

    忽驰四句:意思蠊,疯狂地追逐权势财利,并非我心中所急。我怕的是时间流逝,渐渐衰老,无所作为,不能留下美好的名声。忽:急速。驰鹜:狂奔乱跑。追逐:指追求权势财富。所急:急于去做的事。冉冉:渐渐。修名:美好的名声。

    朝饮两句:坠露、落英为对文。坠、落二字俱作“落下”解释。屈原在这里只是以早晚服用的芳物,比喻自己的修身洁行,与上文“恐修名之不立”对应。落英:坠落之花。

    苟:如果。信: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

    顑颔: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擥:同“揽”持取。木根:香木之根。结,编结。

    贯:贯串。辟荔:香草名。落蕊:落花。蕊:花心。

    矫:举起,取用。

    索:作动词用,搓绳。胡绳,一种香草名,茎叶可作绳索。纚纚:形容以绳串物,长而下垂的美好样子。以上四句是屈原以服饰之芳美比喻自己志行高洁,与前坠露、落英两句同意,但角度略有不同,一以饮食,一以服饰之喻。

    謇:楚方言,发语词,无义。法:效法。前修:前代的贤人。

    非世俗句指上文屈原的饮食与服饰,都不同于世俗,也是用来比喻自己的忠信修洁与世俗不合。服:用。

    不周:不合。

    依:依照。彭咸:传说是殷代的贤臣,因谏劝君主不成,投水自尽。遗则:留下的榜样。

 

 

   3、译文1:

      我已经培养了许多亩春兰啊,又种植了许多亩蕙草。
    分垄栽培留夷和揭车啊,还套种了杜衡与芷草。
    希望它们枝高叶茂啊,但愿到时我能有丰厚的收获。
    它们枝枯叶落倒不必悲伤啊,可悲的是这么多香草腐化堕落变成了恶草。
    众小人争权夺利贪婪成性啊,装满了腰包还贪求不已。

     对己宽容却猜疑他人啊,都勾心斗角满怀妒忌
    奔走追逐权势和财富啊,这不是我急於追求的东西。
    老年慢慢地就要到来啊,怕的是美名未能树立。
    早晨我吮饮木兰花的清露啊,晚上又服食秋菊的落瓣。
    只要我的情操确实美好而专一啊,即使长久的饥饿憔悴又何必悲叹。
    采来香木的根株系上白芷啊,又把薛荔的花心联成一串。
    拿起菌桂再编上蕙草啊,搓成长长的胡绳花索挂在下边。
    我效法那前代的贤人啊,不作世俗人的世俗打扮。
    虽不合今人的心意啊,我愿遵循彭咸遗留下的规范。

   译文2:   

   我曾经栽培了大片的春兰,又种下了秋蕙百来亩地面。我还分块种植了芍药与揭车,将马蹄香与白芷套种其间。我真希望它们能够绿叶成荫、枝干参天,到时候就可以收获藏敛。即使花儿谢了,那又有什么悲伤,最痛心的是,众多的香草已经发生了质变。那些个党人争着贪利夺权,孜孜以求地追逐着功名利禄。他们都猜忌着别人而原谅自己,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像他们那样竭尽全力去争权夺利,实在不是我内心所要追求的东西。我觉得自己的老境将要渐渐到来,只担心美好的名声来不及树立。清晨,我吮吸着木兰花上的坠露,傍晚,我餐食着菊花瓣上的蓓蕾。只要内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纯,我就是长久地面黄肌瘦又有何可悲?我用木兰的根须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带着露珠的薜荔。我用菌桂的嫩枝连缀起蕙草,再绞起胡绳的一串串花蕊。我是如此虔诚地效法古代的圣贤,绝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译文3:

    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我又曾栽就了百亩园的秋蕙。我曾把留夷和揭车种了一田, 更夹杂了些杜衡和芳芷之类。希望着它们的枝叶茂盛起来,等到开花时我便要加以收割。我自己就萎谢了也不算什么,可悲的是一群芳草要遭践踏。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大家也都在狂奔着争权夺利,那些都不是我心中之所贪图。我怕的是老境在渐渐地到来,我的声名或许会不能够建树。我在春天饮用着木兰花上的清露,我在秋天餐食着菊花瓣上的红霜。只要我的精神是美满而又加顽健,我就长久地面黄肌瘦呵又有何妨?我掘取了细根来把白芷拴上, 又穿上了薜荔花落下的花朵。我把菌桂削直后再贯以蕙英,纽成了潇洒的花索馥郁婆娑。我本虔敬地在效法古代的贤人,我的环佩本不为世俗之所喜欢;和今世的人们虽不能道合志同,而我所愿效法的是殷代的彭咸。

 

 

    4、《离骚》是战国时期着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一共有372句,2490个字。从篇幅的宏阔看,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则当作于被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一首《离骚》承载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唱诵至今,有多少人为其感染,有多少人为其激昂,有多少人为其奋起。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意思是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本此。

 

 

    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是秋天的灵魂。

  在秋风飒飒,众花凋零的季节里,菊花却独傲秋霜而盛开,为大地绽放绚丽的色彩,传送这悦人的清香,洋溢着生命的美与活力。也因为菊花不畏寒冷,不怕风霜,有威武不屈的气概,所以自古以来,文人隐士即喜其幽芳,以菊花寄与笔墨。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使菊花成了千古高风的代表。

 

 

    7、宋代王楙在其撰写的《野客丛书》卷一里记载“欧公讥荆公落英事”一则,其大意是: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含意是:木兰仰上而生本无坠露而有坠露,秋菊就枝而陨本无落英而有落英,事物本来不变的性质而变,屈原本不应流放在楚泽间而被流放,这就不奇怪了。故汉代贾谊过湘作赋吊屈原有“镆铘为钝”语。意思是说,屈原像把锋利的宝剑,但在那黑暗的时代,也只是把钝剑。古人都爱在自已处于逆境时,以托物的反意作比喻。以上例子映证屈原所谓“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的“落英”是不存在的。

  博学广识的欧阳修得知王安石写了《残菊》一诗,故意写了“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两句诗,借以讽刺王安石见识浅薄,食人牙慧,适得其反。王安石见到欧阳修的诗句,反认为欧阳修不学无术,大错特错。像欧阳修这样博学一世的人怎么会不知屈原在《离骚》中所用秋菊落英的本意呢?欧阳修认为像王安石这样“得时行道,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的人,怎么能像屈原那样“借落英反理自喻”呢?由此可知,苏轼续王安石《残菊》诗句其实是欧阳修写的讽刺王安石无知两句诗。至于苏轼因诗事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之事,那与续诗一事风马牛不及。

 

 

8、屈原《离骚》中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落英”一词经常被误解为凋落的菊花,如“落英缤纷”就直奔字面解释为凋落的花像五彩缤纷一样艳丽,这完全是一种特二的望文生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中有“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中有“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间有“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境中依然带“落”。区区一个“落”,气象万千,气动风云,气荡山河,气夺天涯。李白、王勃之“落”,为降落、沉落之意;杜甫、李煜之“落”,乃脱落、凋落之境;惟有屈原“秋菊之落英”,既非降落、沉落,也不脱落、凋落。

屈原之“落”,当指开始、初生;所以“落英”,应指初开的花,只有初绽的花朵才能缤纷艳丽,落地上的花都凋谢枯萎了,跟谁艳丽去?并且落地上的花也脏不卫生呀,屈原没事儿净捡地上沾满土的破花吃,不有病么?所以“落英”必是新绽芬芳、乍吐香艳的鲜花,吃起来才绝佳呢。就算屈原那时太落魄、太幽愤,他也不会放着鲜花不吃,老吃地上的残花呀!

我们常说的“落成典礼”中的“落”,也契合了“落英”之意,“落成”就是新建成,而不是落在地上的意思,哪个大厦不在地上起呀?只是,“落”的古意搁到现在汉语中,已很少作为花卉开放来使用了。

所以,我们读古诗古句时,少拿当今的意思套古人,那样容易不着调,把古汉语的意境弄拧巴了。人家古人都千古了,突然被你弄得不好意思了,所谓以今度古容易离谱。本来是来追求文化的,结果却显得特没文化。书山本来有条路,可你一走就偏;学海自古有条船,可你一上来它就翻。咋回事?

 

 

9、“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是屈原《离骚》里的句子。

这二句诗,通常被解释为:晨饮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晚餐秋菊飘落的花瓣。不过,对于这样的解释,我怀疑屈原他老人家是否认可。因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木兰又称白玉兰,开花在早春,菊花,众所周知,开在秋天。想想看,一个人,早晨喝着从白玉兰花瓣上滴落下的露水,晚餐又吃起了秋菊落英缤纷的花瓣,这如何可能呢?当然,对屈原来说,这或许是可能的,毕竟他是中国文学史所公认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一个具有强烈浪漫情怀的诗人在浪漫的想象中,一切都应该可能。

    朝饮木兰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说诗人每天一大早,就捧着个盆、跑到白玉兰树下、接从玉兰花瓣上滴下的露水喝,到了傍晚,再拎着个筐、跑到秋风萧瑟的野外、捡拾被吹落的菊花瓣当晚餐吃,这不过是诗人借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之典,表达内心绝不与世同污的情感,再借菊花坚贞顽强、不向寒霜屈服之性表达自己崇高的情怀而已。

  托物言志,这才是诗人“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本意吧。

 

 

    10、早课结束后,众人一起清扫大殿,供案上有许多香客和信众们送来的鲜花,由于时日已久,故多已凋蔽,当清理这些花时不由想起了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中土以花果入馔由来已久,笔记小说屡见不鲜,历代均有发端,多是取其清韵,在饮宴之间得山野之趣,正所谓意在味后、绵绵不绝。故多称清供或雅供,常见于僧道和文士雅集,与曲水流殇有异曲同工之妙。

 

 

   11、 很久以来,人们忽视了花草可以食用这一事实。其实,食花这一神奇而迷人的饮食文化,曾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则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古籍记载,神农氏曾遍尝百草百花,使花草成为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和药物来源。在二千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开始食用梅花树的果实了。屈原的《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这表明食花之风,古已有之。

 

 

12、我国以菊入馔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13、秋日,菊花盛开,原野苍茫,特别怀念三个人。

鲁迅先生。一些商人,把先生文章从教科书里删除,虽然义士声讨,满不在乎。他们在波斯地毯上,在韩国水银灯下,在“赛金花”的调笑里,弹冠相庆。他们是很聪明的,存款花旗,精通《周易》,若国内有风吹草动,就坐飞机跑了,留下苦难的人民。那么,先生的文章呢?应该相信社会迟早必将充满正义,那时的公民再把先生文章植入教科书。

 

秋瑾女士。1907715日凌晨32岁的秋瑾,身穿白汗衫,外穿玄色生纱衫裤,足穿皮鞋,身负镣铐,两手被反绑,从容走向轩亭口刑场。留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给人间。中国人喜欢看热闹,鲁迅先生说“秋瑾女士是被噼噼啪啪的掌声从独木桥上拍下去了”。从革命意义上说,秋瑾女士又是《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一个民族若要进步,就不能不看高举的旗帜。

 

钱学森老人。热爱他的祖国,敦厚温良,鞠躬尽瘁。但老人临终愤慨中国科学体制,遗恨而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英魂才如是,且生生不息。

 

 

 

 14、屈原《离骚》有诗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本次楚风园的讲解活动,作为本学年入学教育的发端,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起到了“朝饮坠露、夕餐落英”的效果。因为学生眼见的是风景,聆听的是掌故,所谓朝花夕拾,收获的则是至芳至醇的精神食量。

 

 

 

 15、当原野上又是一片金黄,当飒爽秋风送来野菊花的清香,关于菊花的记忆便不可阻挡地从文学中、从儿时的趣事中纷至沓来:

    关于菊花的诗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这位千古第一诗人,在被放逐途中,为表达自己高贵的爱国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杰作《离骚》。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陶渊明,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脱的风格,菊花从此便有了灵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槛菊愁烟兰泣露”以写小令见长的北宋富贵词人晏殊赋予菊花悲凉的风格。无独有偶,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满地凋零的菊花为剧中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做了衬托和渲染,菊花成了伤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对象。有思念远方丈夫,顾影自怜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哀叹个人命运,抒写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6、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诗人多孤傲,故借助菊花来抒发他们傲岸高洁的品格,寄托他们的高雅情趣。郑谷在《菊》中展示了一种敦实超然的人格写照:“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元稹在《菊花》中欣赏似陶家的秋菊而不觉黄昏,原因在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直接明了地点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傲霜独立,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皎然寻陆羽而不遇,见其院中“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而推知是陆羽迁来此地时才种上的,可以想见诗人及屋主人的逸致情怀。

    每到重阳,民俗登高赏菊佩茱萸,或采菊花插鬓间,或把菊花酒畅饮,因而唐诗的菊花香里美酒盈樽,诗人菊花情结难以割舍。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面对菊花,盼望美酒,意料中有惊喜;张籍的《重阳日至峡道》“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远离家乡,又逢重阳,欲饮无花,失落中透伤感。诗仙李白《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花儿浅笑,人儿微醉,明月多情,真够浪漫;又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我若是菊花,能与谪仙相伴,一千年也太短,何况两重阳,何苦之有?

    菊花开在诗人的时代乱离时,菊花诗工在诗人的个人沧桑中。岑参《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长安失守,战乱纷繁,勉强登高,无人送酒,可惜故园秋菊只能傍战场而开,无人欣赏,是谁令诗人心爱的菊花落到如此下场?令人回味深思。杜甫艰涩穷愁,在《复愁十二首》之十一中吟道:“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赊酒对菊,令人心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病中的杜甫,意欲饮酒赏菊,但连一向爱喝的竹叶青也“无分”去喝了,更无心赏菊,个人遭遇显露忧国之情,悲凉之意,溢于言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更是把菊花上的露珠看作饱含已久的泪珠,流露出无限悲伤,家事国事融为一体,身在天涯,心系故园,殷切思念尽在不言中。诗魔白居易自然少不了菊花诗,《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面对菊花酒,思想老朋友,无法慰相思,吟友菊花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中“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二人同遭冷遇,心相印而共遣愁,并相约重阳佳节时再会饮,那时菊花酒已酿好,共醉求陶然之趣,超脱愁苦之外;“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土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借菊花写故园情思。晚唐才子杜牧怀才不遇,与诗友共登齐山,“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今日欢聚逢重阳,登临胜境,插满菊花,欣喜而归,以酩酊大醉来酬谢美景,不必慨叹人生的迟暮,用此慰友,实则悲恨填胸,如鲠在喉,嘴上旷达,心内凄恻。

    诗人爱菊,菊也有情,相亲相敬,也有佳话。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正是菊花之高洁与秀美吸引诗人靠近它,也借此表现“故人”高洁如菊,透露诗人自己的脱俗情怀。许敬宗《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菊花应丰满,请待诗人来。”秋菊没随大雁远去,却伴诗人冉冉盛开,莫不是有情有义敬慕诗人的雅士品格?最爱菊花的当数司空图,并且单爱白菊,30多首菊诗中多写白菊,典型的有《白菊三首》、《又白菊三首》、《再白菊三首》,真是情有独钟,令人想起《红楼梦》中众芳的《访菊》、《画菊》、《菊影》、《残菊》等十二首尽情写菊的菊花诗会;他要么把白菊描写成风中的舞袖,要么比作雨中的病躯,或是醉汉的身影,或是梦幻的化身,花中有人,人中有花,真是诗思缥缈,情深意长。

    只有黄巢这位能文能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对菊花别有心情,读后令人顿生豪情。一首是《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迎风斗霜,有顽强的生命力,立于庭院,但开不逢时,“蕊寒香冷”中有诗人的惋惜不平,也反映一种人间不平,菊花成了社会上千千万万下层人民的化身。一首是《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亲密的称菊花为“我花”,赋予它傲骨凌霜的劲节品格;群英璀璨在长安,赋予它能驱使风刀霜剑摧枯拉朽的威力;满城都是菊花的王国,菊花的天下,是菊花的扬眉吐气、尽显风流的时代,菊花的战斗风姿,成了主宰天下的英雄形象。(只是杀人过多,可怕啊。)

    菊花只是诗人笔下的意象,承载着不同际遇不同心境诗人的不同意蕴。让后人吟诵之余,或共鸣,或感叹,或陶醉,或钦羡,与他们一同沉湎于菊花情结。

 

 

    17、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着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18、人过四十天过午。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有时,重重地叹息一声,真的感觉无限轻松。这一地的叹息,包孕了生命中所有的爱恨情仇。时间如能分成两半,苦难的一半匆匆,喜悦的一半暂缓,该有多好。

     我是出生在黄花满地的秋季里,我与菊又有何共通之处呢?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自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为友,其乐陶陶。菊的宿命,莫非就是我今日之宿命?

    我静坐一隅,凝神沉思。人也孤独,心也飘泊,适逢生命的菊月,正届不惑之年,然而,越来越多的因惑萦绕于前,不招而来,挥之不去,为何夫子偏偏有不惑之说呢?

    繁华落尽,站在华灯满街的夜色里,抬头仰望天空。只愿,困惑过后,不再迷失自己。

 

 

    19、与嘈杂喧闹的都市相比,我更向往充满自然气息的山林。我更钟情于山水溪石林壑松风,一派仙风道骨,大有超尘脱俗羽化登仙之势。有竹篱茅舍,数点梅花,几棵绿竹,每当明月当空,则有“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之雅兴,或则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岂不美哉!愿学五柳先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叶扁舟一钓钩,一蓑烟雨任平生。去细数雨滴残荷,苹果花开,桂花落地的声音;去倾听坠叶惊蝉,夏夜蛙声,秋虫高唱的乐章 ;去品味泰戈尔关于生与死的诗篇——生如春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学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去欣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独坐窗前,焚香默坐,抚琴吟诗。那些线装的书,泛黄的粗纸,握在手里似乎比现在嘈杂的流行音乐更容易抚慰我们焦躁不安的心灵。我常常在想,我的生命到底欠缺些什么?我的内心深处我灵魂的精髓,为何有种莫名的空虚和无助?当我静坐在窗前,心里那股潺潺流动的清泉告诉我道:“你应摒弃那些外在的东西,学会安宁祥和的生活,撕掉自己虚伪的面具,做一个真诚的你”。我默默的听着,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久蒙尘垢的心灵也被洗涤一清,瞬间感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你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吗?婉约如杏花春雨江南,粗犷如骏马秋风冀北。这,就是生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生活如四季之轮回,春水四泽,夏云奇峰,秋月明辉,东岭孤松。智者生活的每一天,都像是在细致的描绘着山水画,每一笔一划都来自于内心的真诚,不矜于物,不累于俗。如周公瑾,“曲有误,周郎顾”; 如曹孟德,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如王右军,茂林修竹,行云流水;如纳兰容若,日则雕弓,夜必读书;如阮籍,驾车长驱,痛哭而返;如九把刀,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愚者们仍在那里频频挥霍着自己的生命,任凭那时光如白驹过隙般从身旁流过。亘古以来,多少英雄,多少风流人物,都被无情的岁月吞噬在了滚滚红尘中。少年子弟江湖老,任凭你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摆脱这残酷的命运与现实。古希腊的哲人们悲观之余只能在那里呻吟,“一切终将归于尘土”;中国的先贤圣哲们悲壮的认为“朝闻道,夕可死矣”;苏东坡则豪迈的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不朽诗篇。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逝去的不是水,那是一江流不尽的英雄泪!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显得那么的无助,那么的苍白无力。我已不再想那些已经逝去的往事了,那些个曾经……

 

 

    20、以我的想象,山林虽幽,田野虽阔,却也一定有其物质的不足,生活的不便。即使浪漫如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还是要吃要住要行,于是,这些隐者涉水攀山,伐薪煮炊,一袭青衫飘在风雨中,凄冷,孤寂,甘苦自尝,冷暖自知。在此情境下,他们微微一笑,挥毫落纸如云烟,风神散朗,一派闲适和逸然,其淡泊之心足以辉映时世,且光射当代。因为今人难再舍名利、弃富贵,拥一心恬淡,去山林村野听天籁之音,探幽壑之美了。

  轻轻把杯,看一朵朵菊花开在水面上,深吸一口,那股馥郁荡然于胸,恍然见陶渊明正坐在自家的院内,时值重阳,亲手种植的菊花已静静地开放,给凋零的秋天抹上一层炫目的色彩。渊明环顾四周,一张竹椅,一架素琴,还有一篱菊花,蓦地,他竟有一丝丝寥然泛上心头,想要饮酒,伸手触壶,摇摇,却是空空。正兀自发怔,一白衫人飘然而至,定睛细看,原来是好友王弘提壶送酒来了。渊明欣喜地牵住王弘的手,然后落座、斟酒,畅然对饮,兴酣处,他移过琴来,抚琴高歌,以寄其意。渐渐,渊明醺醺然已有醉意,他斜斜地靠在椅上,抬手挥曰:“我醉欲眠,卿可去。”便沉沉睡去。看来,率真的渊明有花有酒有友,心亦足矣,也真该再做一个好梦了。

  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怀里抱满菊花,笑在灿阳下,那实在是一幅纯美的图画,这缘于淡泊无尘的心境,而这种淡泊又不是了无牵挂,因为渗透点点人性的温存,益显其骨高格标。就像陶渊明和王弘的友谊,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悠悠情谊似东篱之菊盛开在彼此心间,那种淡淡的蕴味香远益清,让人生也变得芬芳起来。

  秋,霜降,众芳谢,惟有一枝枝菊怒放。枝叶俏然,花容清冽,皎然而超尘。尤在月夜,朗朗清辉泼溅花上,透剔晶凝,冷冷不可浸淫。此时,端详杯中的菊花,无言无语,悄无声息。它已从绚烂而归于平淡,却自然地伸展身骸,浴在净水中,清雅,和润,自成一格。臻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升华?

  茶已微凉,轻啜,却是沁透肺腑,神清目爽。人淡如菊,菊淡似人……

 

 

    2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玉兰的沉静安稳,秋菊的孤傲高洁,可不就是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么。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