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友好的树林 我们沿着小径行走,肩并着肩, 心底一片纯净的凝念, 我们手握着手,无言…… 在暗淡的花丛中间; 我们像一对情侣似的走过, 独自,看夜中草地多么青碧; 给梦想者一轮友好的明月, 让我们共享这仙女的佳果。 随后,我们在青苔上死去, 远处那树林正亲密絮语, 孤单,有温馨的疏影迷漫; 天上,那无边的清辉如练, 我们哭泣着重又相见, 啊,我亲爱的沉默的伙伴! (《古体诗集》) 保尔· 瓦莱里( Paul Valery,1871—1945 )他生于法国傍地中海的城市塞特,父亲是科西嘉人。少时曾想学习航海,但很快就投身文学。他最喜爱的作家是达· 芬奇、爱伦· 坡,对当代诗人马拉美尤其赞赏。瓦莱里当时在象征主义的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诗篇。据其自述,1892 年,二十一岁时,他在热那亚,一个暴风雨之夜,发生了“精神危机”,从此辍笔,转向哲学研究。这一期间,他在国防部和哈瓦斯通讯社任职,弃绝诗坛,凡二十年。1912 年,纪德和伽里玛出版社劝他汇集诗作出版,重又勾起他的诗兴,于是他写了着名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陆续问世的还有《古体诗集》(1920) 和《诗》(1922 年,其中《海滨墓园》一首脍炙人口,记录了诗人对存在与幻灭、生与死的沉思)。当时正是“达达”派既出、超现实主义方兴之际,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开始在西方弥漫开来,瓦莱里坚持诗歌应当是智慧的结晶,他在《论马拉美的信》中说:“我非常喜欢在头脑清醒、意识明晰时写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不愿利用麻木状态或不能自我控制地制造出最优秀的杰作。”在诗歌形式上他崇尚古典格律。他提出“纯诗”,语言极精雕细琢之至;但是他的作品,不管运用什么古代神话或托词,其内容却完全是现代意识的体现,深邃而玄秘。 他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举凡哲学、数学、建筑、音乐、绘画,无不涉猎。1925 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自此很少写诗,但在法国和欧洲各地从事学术活动。1936 年,他主持法兰西书院诗歌讲座,名重一时,成为当代法国文化界上层代表人物。 瓦莱里于1945 年7 月20 日逝世,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即葬在他故乡塞特的傍海山崖上,他的“海滨墓园”里。 在法国诗歌中,他的诗比较晦涩难懂。据弗雷德里克· 勒费弗尔记述,瓦莱里在《年轻的命运女神》发表时曾有一段谈话说明原因,他说:“作品的晦涩若不是蓄意的,一般出自以下三种原因:第一,在于作者所面临主题的难度。往往……有时作者越追求精确,其作品读起来反而越难……第二,我觉得主要是诗人独有的诸多考虑。若要满足诗的和谐,满足诗的和谐的延续性和思想本身的连续性以及句法优美、灵活的要求,若将这一切全部嵌入古典诗律的框架里,作家的复杂劳动、其独有的种种追求常常会、甚至一定会过分加重文笔的负荷,浓缩作品的题材,作者势必要抄近路,使用省略手法,由此,造成读者的茫然失措……第三,晦涩难懂的本身是由以上两种原因构成的后果:是诗人对诗文过分刻意锤炼的累积。我说‘诗文’,是因为,对散文的刻意加工只能导致表达的简化。散文的局限在于其代数程式。而在讲究节奏、韵律、叠韵和音节数量的诗歌语言中,我们的努力同思想本身的模式完全不相吻合。 选自《法国现代诗抄》 徐知免 译
楚尘文化 保尔·瓦莱里 2015-08-23 08:49:0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