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朱敦儒(1081-1159)宋代词人。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有经世之才。高宗于是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命,在众亲朋的劝说下,他方应诏前行。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予秘书省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后因发表主战言论,并与主战派李光等人一道,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免职。不久,上疏请求退居嘉禾,晚年在秦桧的笼络下出任鸿胪少卿。
朱敦儒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上,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由于家庭富裕,所以早年居洛时,经常狎妓怡游,寻访洛阳一带的山川名胜。他在后来所写的词中,曾对这段浪漫快乐的生活做过深情的回忆。
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战派一边,所写的词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沉痛凄怆,非常感人。到了晚年,过着闲适生活,词中充满了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与诗酒自放的颓废情调。
比起北宋末的多数词人来,他在题材开拓方面作了很多努力,除了忧时愤乱与闲适生活两类词外,还有宫怨、游仙以及讽刺世情方面的作品。他后期的词,语言清新晓畅,明白自然,并常以寻常口语入词。总体而言,他的词风格旷达,一扫绮靡柔媚的风气,继承苏轼而又有变化,自成一家,在当时词坛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念奴娇》(近来何处)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5、首句“直自”即“自从”的意思。凤凰城又称凤城、丹凤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赵次公《杜诗注》云:“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号京都之城曰凤城。”《三辅黄图载》“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不管从哪一说,凤凰城是代指京城。这里是指北宋京城汴京。金兵攻陷汴京,残酷的侵略战争给北宋朝野上下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时,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这就为第二句提供了历史背景。“擘钗破镜分飞”,就是指的夫妻离散。“擘钗”,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破镜”出自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的两地分离,都是由于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使恩爱夫妻生生离别。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由于金兵发动的侵略战争才迫使他们“擘钗破镜”的,都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用典切贴,容易唤起人们的联想。两句均为叙事,但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人有悲欢离合”,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的夫妻暂别,去有定所,离有归期,这是常事,在人的感情海洋中不会引起狂涛激浪的冲击。但词中主人公的家庭拆散,夫妻分离都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候突然发生的,彼此去向不明,后会无期,天涯海角,各处一方。被强迫分散的夫妻、亲人,多么想得到对方的消息。如果分散之后还能互通鱼雁,那么,虽远在天涯,也还可有点安慰。而“信音稀”,却是鱼沉雁杳,音信不通,不只是稀少而已。这样,就把饱受战争苦难的词中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亲人离散,究竟流落何处,自然不免引起种种推测。这就为下二句“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留下伏笔。“辽海北”,泛指辽东沿海一带地方。“玉关西”的“玉关”即指玉门关,在甘肃敦煌西北,借指西北边关一带地方。辽海,本是金人的老巢。至于“玉关西”则当时金人势力尚未达到。两句只是互文对举,合指极为遥远的地方。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碣石、潇湘”的用法一样。据史籍记载,金兵攻占汴京后,大肆掳掠财物、珍宝、人口北去。如丁特起《靖康纪闻》载:“靖康二年(1127)正月二十七日,金人索郊天仪物……及台省寺监官吏、通事舍人、内官,数各有差,并取家属……。”“二十九日,开封府追捕内夫人、倡优……又征求戚里权贵女使……”“二月初二日,金人索……内官等各家属。”“十七日,又追取宫嫔以下一千五百人……”并移文吩咐“解发尽绝,并不得隐落一人。”至于民间妇女丁壮被掳掠北去者,更不计其数,难以尽书。遭遇如乐昌公主者,何止一人?这是何等野蛮的抢劫!何等残酷的蹂躏!词中主人公有理由推测自己的妻子、亲人也有可能被金人掳掠去遥远的北方敌占区。这种推测是合乎情理的。思念及此,不免牵肠挂肚,梦绕魂萦。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不但不能见面,而且音讯隔绝。只有“梦魂惯得无拘检”(晏几道《鹧鸪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飞越万水千山去和亲人相会。这只是词中主人公在苦思苦念,无可奈何中一点虚幻的安慰。然而当“梦回”、“魂断”之后,摆在词中主人公面前的却仍然是残酷无情的现实。这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
上阕侧重写离别的痛苦,下阕侧重写对重逢的盼望。多年离别,万里相思,自然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重逢。因此,一切象征重逢、重合的物象,都会引起词中主人公的感触。月亮虽然常缺,但一个月也有一夜重圆。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一天团圆。人为什么不能团圆呢?“如何不见人归?”这个“人”是指谁?“归”到何处? “人”是指词中主人公和他离散了的亲人。“归”是归到十四年前“擘钗破镜”的地方。要把这一切幻想变为现实,就只有赶走金兵,收复失地,还于旧都。什么时候是“人归”的时候呢?春天“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杜鹃声对渴望去团圆的词中主人公是一个敏感刺激,引起他无限感慨。“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有杜鹃,年年唤“不如归去”,已经听了十四年了,明年春天,后年春天又将如何呢?人生有限,归去无期,字里行间,凝聚了词人多少辛酸的泪水啊!有国,才有家,词从侧面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多么希望北伐中原,驱除金虏,还我河山。作者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国家深沉执着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从另一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
结句从上文一月一次团圆的月亮,一年一度相会的牛女星,进而联想到一年一度南来的塞雁。塞雁来去,自有定期,人不如雁,能不深悲?塞雁一年一度南来,他已数过十四番了,那么,第十五番呢?第十六番呢?……词意有余不尽,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
作者在这首词中以自己的悲惨经历感受了人间妻离子散的痛苦。以深刻的富有强烈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通过对定期团圆的月亮、牛女,定期催归的杜鹃,定期南来的塞雁的感触,使他盼望归去团圆的感情形象化、深刻化了,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热爱两种感情熔铸在一起了,充分表现了朱敦儒词的爱国精神。
6、古人认为杜鹃的叫声似“不如归去”,于是杜鹃的一声叫,使他乡羁旅的游子顿生乡愁,闺中的佳人想起了远行的良人。唐无名氏《杂诗》:“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宋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杜鹃的叫声有如此多的意蕴,国君、谪臣、游子、思妇、征人、市民、农人……,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各色人等,耳边的杜鹃声都不一样。其实,他是我们善感的中国人自身精神的映射。
听,空中又响起了那熟悉的啼声,我们看不见它,只听见它意味丰富的四声。此时的您,听它说的是什么?
7、我们的先人经过长期的观察,终于从月亮的盈亏变化中找到了规律,于是就有了古代的历法——阴历。再后来又有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之说,月亮可以用来做天气预报了。月亮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断地引导人类加深对宇宙天象的认识。就是当代,人们也是把登月行动作为探索外层空间的试点,“可上九天揽月”已经不是神话了。
在我国古代,月亮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感情寄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时候,月亮成了最佳寄情抒怀的对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能在月夜与爱侣谈情说爱,自然是人生的一大美事。要是恰巧天各一方呢?用白居易的话来说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所以,我一直对王维所谓的生于南国的红豆“此物最相思”一说持怀疑态度的。我总认为最相思之物当属月亮,因为它比红豆更能使人“触目”因而能够“惊心”“动魄”。北国可能没有红豆,但北国有月亮!
天南海北都有月亮的呀,所以“海上生明月,天崖共此时”。只要月华永恒,乡思也将永恒。正因为月亮是最相思之物,所以就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感慨,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觉,有了“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的感怀……用现在的话来说,真可谓“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很美,是一种皎洁的美。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反射的是太阳的光;也许,它还反射了人们脉脉含情、感念世事沧桑的目光以及人类启动灵魂净化的心灵之光。前人有“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能”之说,这道理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身不发光的月亮在世人眼里依旧很美,依旧是皎洁的,仿佛这光是从月亮本身所发出来似的。不能想象,如果这世界少了月亮,少了月光,人间会增添几多寂寞?
8、、“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义颇为丰富的词汇,转眼中秋即将来临,“圆”也有了更加特殊的味道,它不仅是一个字,一到曲线,它还是一个景象、一个寓言、一个哲理、一个故事、一份情感……
《说文》说,圆,全也。《吕览审时》说,圆乃丰满也。《康熙字典》说,圆即圆满、周全、完完备等之意。
古人还有“圆而神,方以智”之说,其中圆指行为处事所谓的“通、活、融、满”,神即“神、通、广、大”的宇宙观。可见圆之于古人,不但成为图腾崇拜的象征,也赋予方圆思辩的哲学意象。正如八卦太极图,一个由黑白二鱼盈满闭合的圆,囊括了宇宙的一切变化夤缘和万物相辅相成的方正本质。至于圆与月之联想,那是由于朔望交替、月圆月缺的缘故。农历以朔望记日,朔后15日为望,望后15日为朔,恰好一个完满闭合,这便是年月日的月。特别是8月15日,正置秋收秋播、全年盘点的时候,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们的心境,都是一派天高气爽、日月朗朗的景象。是呀,辛苦一年,盈亏也罢,丰歉也罢,但日子还得过。心之所望,只求全家团团圆圆,只求明年比今年更好。于是全家老少围成一个圆圈,圈里放一圆桌,桌上摆满圆圆的苹果、圆圆的石榴、圆圆的红枣、圆圆的月饼和圆圆的酒杯。这时再看天上的月亮,就觉得格外圆满,明亮,妩媚。如此这般,大圆套着小圆,嫩圆连着酥圆,天上的圆映入酒杯的圆,酒杯的圆融入心里的圆,那该是怎样的心情和享受啊?
自古到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常百姓,都把中秋节视为千古流传的国粹,入诗入画者比比皆是。如宋之朱淑贞《菩萨蛮》“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张先《木兰花》“人意更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周紫芝《江城子》“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唐之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至于李白《月下独酌》,更是中秋赏月的应时佳句,妇孺皆知……在这里,圆,圆月,又成为思乡、惜别、团圆、盼归的一种特殊意象。圆就是月,月就是圆,月圆合一,月圆同化。时至今日,这一意象仍久萦不散并演变得更为宽泛,如圆月示团圆,圆梦示成真,圆满示完整……
当你吃着圆圆的月饼,捧着圆圆的酒杯,赏着圆圆的月亮,我想每个人都会对月、对圆有许多想法和说法。愿与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一起赏月想圆、说圆、画圆——画一个祖国统一的大大的圆。
9、自古到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富豪大亨,也无论是才子佳人还是平常百姓,都把中秋节视为像西方情人节一样千古流传的国粹,入诗入画者比比皆是。如宋之朱淑贞《菩萨蛮》“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张先《木兰花》“人意更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周紫芝《江城子》“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唐之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至于李白《月下独酌》,更是中秋赏月的应时佳句,妇孺皆知……在这里,圆,圆月,又成为思乡、惜别、团圆、盼归的一种特殊意象。圆就是月,月就是圆,月圆合一,月圆同化。时至今日,这一意象仍久萦不散并演变得更为宽泛,如圆月示团圆,圆梦示成真,圆房示完婚,圆场示解围,圆满示完整,圆熟示熟练,圆通示灵活,破镜重圆示重归于好等等。
沧桑无情,月有圆缺。一百年前,当殖民主义者的炮舰侵入我国并迫使清政府签定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时,中国这个完整盈满的圆便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先是香港割让给英国殖民者,接着是澳门成为葡属殖民地,再后是台湾宝岛长期与祖国分离。自那时起,它们就像三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孤苦零丁,四处飘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和苦难;自那时起,全世界华人都在做同一个梦,画同一个圆――希望港澳早日回归,希望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如今,看到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看到紫荆花和莲花簇拥在母亲怀抱,享受着绵绵亲情和更广泛的民主自由,我们就更加怀念一水相隔的台湾同胞,更希望祖国早日闭合成一个完整的圆。这圆的圆心就是祖国,半径就是亲情,圆周率就是爱国之心。有了这三个条件,这梦总是要圆的,这圆总是要团的。
10、今夜月圆,月满如盘,月色似银,伫于月下,注目凝视,思绪万万千千……
月,高悬广宇,沉稳内敛,她从不扮演市侩角色,只默默无闻地坚守夜空中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便让她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知音。“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的黄庭坚,“山里照弹琴”的王维,“举杯邀明月”的李白……他们与月交心,与月共醉,在他们心目中“知心惟有月”。
月,孤单而清冷,游子看她一眼,惆怅、孤独之感便由心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无奈;“有明月,怕登高”的逃避;“带月行,披星走”的孤独……是月让千万游子思乡情更切、更浓。
月,写满浪漫。“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场景让多少人为之倾心。可月圆之时,有情人不在眼前的那份思念让他们辗转难眠。他们埋怨“月解重圆是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他们疑惑“同来望月人何去”?月圆时刻,他们思念飘飘悠悠,剪不断,理还乱,真是“疏钟淡月,几许消魂”?
月,也是美的化身,因她的出现世间万物也便染上了美的因子。“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谐之美;“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朦胧之美;“月出惊山鸟”的惊喜之美;“月下飞天镜”的神奇之美;“湖水清,江水漾,天边斜月”的静谧之美……因月,美被诠释的更是淋漓尽致!
月圆时刻,人盼圆。团圆时刻被温馨的氤氲包裹着是种幸福,我们该珍惜。可即便月圆时刻人未圆,我们也该有“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那份豁达,让“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永驻心田。
今宵月圆,让我们摒弃一切杂念,只共此时明月!
11、夜风袭袭,散落一地的零乱。霏霏细雨,几许寒意,风干的心,载不动思念的沉重,零落了一地的纯粹,发出一缕颤抖的呼唤。似乎留不住多情的曾经,却固守着那一份莫名的孤独,无一丝动摇,那一颗痴心依旧在夜风中缠绵,一份哀愁,几许莫名,,思念仍在张狂,只因曾经与你邂逅,千万次的魂牵梦绕,却始终看不清,你那婀娜的身影,千万次的深情呼唤,可最终还是只有夜的回音。 红尘滚滚,偏与你逢。我相信,这是上天赐予我的美丽。当你的身影,从远古的薄雾中飘渺而来,滑进我的眼眸;当你的微笑,不经意间,潮水般,漫过我的心灵,心底那根久止的弦,轻轻拨动的瞬间,相思就成了每天的主题。见你的那一刻,我可曾看见滑过你眼睑的泪?
你忧郁的眼神,淡淡的愁绪,浅浅的微笑,总会牵动我的心。是你的温润细语,风干了我千年的落寞,固守的情怀,在心动的那一刻,为你倾情绽放。想你,喜欢在夜里。夜色隐藏了世间的喧哗,相思便没有了阻碍,忽略掉了尘世的烦忧与牵绊,任想你的心,在夜空下一泻千里,直达你的身旁。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玉人情深调琴瑟,海阔山遥归无期,千里婵娟共今夕。有一种情感,是永久的驻留。
不曾相见,却总是在我心念一转的瞬间如约出现。昏黄灯下,蓦然回首,孤影独留,无眠。今夜寒风肆虐,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心中的那份思恋,是友情,是姐弟情。漫漫长夜,我期待黎明的到来。让它带走无尽的思念,随风飘向你的心田,感知我对你的祝福与思念。漫漫长夜,黎明何时到来?
12、花开无言,叶落有声,又到月圆时,在四季的匆匆交替中,我感觉丝丝凉风送来了一个碧空万里诗情画意的动感季节。秋风摇黄了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枝叶,一湖碧波,倒映圆月静若止水,清如寒露;山峦披黛树影交措,隐月幽光,花草私语。秋夜月满如盘,秋虫共鸣,凉意渐浓。银辉清冽,从渺渺天宇倾泻而来,漫过树梢,滑过叶脉,飘落地面,濡染了一地的月色,朦胧中呈现了一幕绚丽的梦幻。一幅月华如水、明月挂中天的意境美画走进了人们的世界。
清风吹拂过树梢,浓密的枝叶间,隐约地露出明月的姣容,薄云环绕着月儿,月儿照耀着薄云,薄云便成了有色的彩云,微风使薄云慢慢的飘呀飘呀,也将人的思绪带到了那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彩云追月》中,优美的旋律回荡在那韵味十足的白云树梢间。月明是优美的,月把一抹梦幻和宁静赐予山水,赐予“月明人倚楼”的人们以及更遥远的地方“举头望明月”的人们。
天南海北都有月明,所以“海上生明月,天崖共此时”。只要月华永恒,乡思也将永恒。正因为月亮是最相思之物,所以就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感慨,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觉,有了“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的感怀,有了“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的寄托。在月辉下的澄清世界,举一杯清酒仰天邀月,舞一丈长袖月下弄影,吟一首诗词妩媚明眸,歌一曲悠扬千里传情。
在月明中沐浴春夏秋冬,在月明中盈亏南北西东,历尝尘世的情感在月光下融化,饱经凡俗的沧桑在月韵里融合,终就汇成律动温馨的雨露,无声间润洁万物生灵!月明在黑暗来到时悄然登临,时而月牙儿钩思,时而月晕儿含情,时而月缺儿惆怅,时而月圆儿颜欢。诗一般的颜色,画一样的韵律,水一般的明净,花一样的含羞,把人间百态的音符缀满静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