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译文]  山寺的钟声响起,又到了黄昏时候;渔梁渡口边,人们争着搭渡船回家,到处都是一片喧闹的景象。

    [出典]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注:

    1、《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注释:

     昼已昏:天已黄昏。

  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岩洞的门。

  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3、译文1: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译文2:

     山上的寺院传来了钟声,此时已经到了黄昏时刻了。在鱼梁渡口,人们抢着上船,急着回去。在岸上,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而此刻我也上了船,准备回鹿门去。在鹿门山上,月亮升起,照着方才被烟雾笼罩的树木;我随意的走着,忽然间就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住处异常简陋啊,这条被松林缠绕的小路,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被走过了;此时上刻,只有我在这里来去啊。

 

    4、孟浩然生平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着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6、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

  明人胡震亨《唐音登签》引徐献忠评论孟浩然诗的话说:“气象清远,心宗孤寂”,“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7、据《襄阳府志》载:“鱼梁,亦槎头,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也就是说,所谓鱼梁,是洲人采集竹子和木头做成的捕鱼工具筏子,鱼梁洲之名来自捕鱼工具。此洲历经变迁,还曾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鱼梁坪、伍娘洲、月洲、玉娘洲、大河洲、无粮洲、大沙洲、无浪洲等。1981年,经地名标准化处理,鱼梁洲之名正式固定,其他称呼几乎不为人所知。

    由于鱼梁洲自然风光优美,夹襄、樊二城之间,碧水环绕,草木茂盛,东眺苏岭,西望岘山。因此,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达官显贵、文人骚客足迹遍及鱼梁洲。呼鹰台、鱼梁渡遗迹以及庞德公、司马德操旧居虽无从寻觅,但先贤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赋,令后人遐思无限、回味无穷。襄阳籍唐代着名诗人孟浩然对鱼梁洲情有独钟,不但在鱼梁洲上“踏雪寻梅乐逍遥”,还在《夜归鹿门山歌》中描述了“山寺钟鸣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的繁荣景象。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皮日休等一大批名宦文豪,都在鱼梁洲留下过足迹。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曾踏入古洲,他写的《襄阳乐府三首》,其一为《野鹰来》,中有“野鹰来,城东有台高崔嵬”之句。

  自古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握水陆之要塞。而鱼梁洲据襄阳城东汉水中心,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历史上免不了战争的袭扰。宋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采用宋降将刘整“灭宋先攻襄阳”的建议,派蒙古大军攻打襄阳。由于襄阳城高壕深,易守难攻,军民同仇敌忾,坚守不降。元军久攻不下,便控制水陆交通,断粮草,阻援兵。咸淳六至八年,在鱼梁洲上筑实心台,训水军7万,造战船5000艘,与宋军鏖战争雄近6年。最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守将吕文焕被迫开城投降。宋元襄樊之战是世界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城市保卫战,襄阳城的失陷,与元军扼守鱼梁洲有很大关系。襄阳失陷后,中原门户洞开,元军顺流而下,南宋很快灭亡。

 

    8、盛唐诗歌具有“气盛势飞”、“浑厚氤氲”的雄浑气象,而山水田园诗人则应首推孟浩然。孟浩然为开元年间诗人,一生不得志,过着或漫游、或隐居的生活。 其诗今存260余首,大部分是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中有许多是写其故乡襄阳的鹿门山、万山和岘山一带。如《秋登兰山寄张五》云:“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又《夜归鹿门山歌》曰:“山寺钟鸣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这两首诗中都运用平淡中见淳美的笔调,流露出孟浩然怀慕山林隐逸恬静之思绪,其实也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也具有雄浑壮丽之气势,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云:“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其诗善于表现山林的神韵,塑造幽邃的意境,并感悟人生的哲理,表现士大夫文人的欢乐哀愁。

 

   9、“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这是白居易过襄阳时写鹿门山的诗句。最早,三国时庞德公不受刘表之请举家隐居于此,采药耕读,其侄儿庞统和诸葛亮等,经常趋前请教,山因人而显。至于后来的孟浩然、皮日休等归隐此地,那都是效仿庞德公的高风气节,才象征性的建造别业,以标示自己因谋仕不遇后的隐逸志趣的。我们认识鹿门风光,那当然有赖于诗人的妙笔生花了。在历代众多的诗篇中,恐怕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算是最有名的。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冲着这美妙的诗句,绕过渔梁洲,登上鹿门山。山不高,也无险,完全没有一般风景名胜应有的姿态。满山的树木,满山的落叶。一条光洁幽静的水泥路,曲曲折折的通向山林深处。没有游人,偶尔惊起一两只喜鹊,飞向高高的光秃秃的树梢。这里的山石倒有些像杭州的飞来峰,也挺奇怪的。山腰的鹿门寺,虽说也是晋代古刹,可并没有留下任何历史遗迹,早些年才刚刚重建的。就寺后的井和泉,据说是孟浩然他们饮用过的。其它还真找不出什么能和鹿门山的知名度相匹配的东西了。印象最深的还是山间那条长长的水泥路,的确有些“曲径杳杳藤萝昏”的意趣。

    因为是阴天,雾蒙蒙的,一到傍晚,寒气渐渐的起来了,笼罩了整个山林,空空的鹿门山更显得寂寥而冷僻了。荆楚纪游 文/金心明

 

 

   10、时间的如流过川接续不断,时间的无声无息悠悠徐徐,还被一切看似生产力的不发达而对应的生活方式映照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故交音讯,亲人问安,情思投递,都不可以借助手机、电话、视频、网络、电传瞬间抵达,只能在无尽的思念中,期待锦书忽来。情感,在那些重重复重重的等待中,在那些字字句句吟吟更诵诵的展读中,那些经年累月后发黄书信的模糊字迹中,凭藉了这一点缓慢的来临和对物的依旧,会不会更深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人在旅途,足行驴负,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安逸谈不上,舒适极难得。可,一步一步的丈量中,泥土的亲近,自然的本色,是不是更为动人?“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恐怕只有扁叶小舟的泛流慢行才可感受,“山寺钟鸣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当然也是靠了双足的跋涉才得真切。

    当然,也有时不我待的急切,那是功名事业的压迫;也有白驹过隙的惶恐,那是华发早生的自觉;也有一刻千金的局促,那是不忍虚度的珍重;也有一夜白头的沉重,那是责任在肩的焦灼;也有度日如年的窒息,那是生不如死的煎熬。但是,总体上,那个非物质主义的时代,那个不能奢靡的时代,那个今人觉得蛮荒的时代,的确流动着一种东西,它无所不在,无物不具,天老地荒,生灭一体。

   那种东西,就是悠长而徐缓的生命节奏。

   人生何事足萦怀?

    圣人曰:立德立言立功。而已。

   圣人定的标准太高,我们难以实现“三立”,这,可以自谅,圣人也会体谅我们。于是,降而求之,德我们不求,言我们不立,功我们也建不了,那么,就取眼前之利吧。“自私而后利人”,这样也合乎君子之说,虽然这是西哲的君子。可是,我们不,我们仅仅盯着这一己之私,而且贪得无厌,乌有之境。于是,我们时时刻刻的忙碌着,分分秒秒的享受着,后边,是物欲的驱赶;前边,是物欲的诱惑。我们,踉踉跄跄,急三赶四,一路匆匆,径直朝着生命的终点,不拐弯不停步不休憩的跑去。

   我们,生命的长度有多长,以这样的速度?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