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译文] 山头那明月啊,迎得彩云归来,又与彩云送别。
[出典] 北宋 李之仪 《忆秦娥·用太白韵》
注:
1、 《忆秦娥》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2、注释:
凌歊(xiāo):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双阙(jue):古代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3、译文1: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
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译文2:
清清溪水仿佛也因离别呜咽抽泣。风卷农霜把悬挂山顶的明月洗刷得更加皎洁。山头那明月啊,迎得彩云归来,又与彩云送别。
不知今天又到什么时节,望尽蒸腾的云气音信断绝。来来去去的帆船啊就像天边的明月,一起消失在远方再难寻觅!
4、李子仪生平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一生坎坷无数,幸好有那些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为其人生添了许多慰藉。李之仪追慕东坡,虽然并不为苏门学士之人,但与东坡始终保持着师友的亲密关系。东坡对李之仪也是倍加赏识。据苏门学士张耒在《送李子端赴定州幕府》记载,元佑八年,东坡知定州府时,朝中愿从东坡者诸多,但是都不敢有请于学士。后东坡向朝廷奏明愿以李之仪佐幕府。从众多之人选中李之仪,也足见东坡对其的信任和赏识。李之仪也没有辜负东坡,在辅佐时尽心尽力,颇有政绩。
李之仪一生敬重东坡。元佑年间,东坡受到党争的迫害,苏学也遭到了朝廷的陈毁。李之仪因为与苏门联系过密,也是屡遭贬谪,甚至身陷囹圄,但其依然不变初衷。后赵鼎在《竹隐畸士集》中言:"东坡生既谪,昔日门下之人惟恐人知之。如端叔之徒,始终不负公者,盖不过三人。"东坡遭贬,众人对其都远而避之,惟恐被人知道自己同东坡有什么关系,但李之仪从来不避嫌,他对东坡的衷心始终如一。
李之仪妻文柔为一不凡女子,他能如此舍命追随东坡其中便有文柔的意愿。文柔曾对李之仪言:"子瞻名重一时,读其书,使人有舍身成人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在定州时,一日东坡上李之仪府,恰好有人送文件过来,东坡于是有条不紊地将案件很快判结。文柔见后言:"今见临事一丝不苟,真正一代豪杰。"李之仪举家对东坡敬爱有加,后东坡遭贬,文柔亲手缝衣赠送东坡并言:"我一女子,能与此种人相识,我复何憾。"一女子能有如此大的胸襟,让人想起一句古话"巾帼不让须眉"来。
后文柔逝,李之仪悲痛欲绝。在其《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作悼亡词言:"与余伉丽四十年,胡氏上自六经,司马氏史,及诸篡修,多所综织。于修学则终一大藏。作小歌词禅讼,皆有师法,而尤精于算数。"若如此言文柔还真是一大才女,后作《梦溪笔谈》的沈括叹其妻说:"若为男子,我益友也。"
5、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0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6、李白作《忆秦娥》也是见到汉家陵墓,感慨历史沧桑而作。
引其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之仪登高而望,见到一幅深秋远景,流水深澈,幽咽作响。起于青苹之末的寒风裹着一层霜气,不停地吹,将那山头之月涤得清明。清明之月静静地看着天边的云卷云舒,迎得云归,还送云别。词人因为贬谪的时间长久而不敢去想今是何年,他一直望着那凌敲台,他是多么盼望能重回京师,然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归期茫茫呀。他只能看着帆来帆去,成为一失路之人。全篇溢着愁苦之音,全然没了花间绮艳,笔下之景也是显得极为清峻。纪昀曾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李之仪词:"小令尤清婉峭倩,殆不减秦观。"纵观李之仪词,确如纪大才子所言。
7、迎得云归,还送云别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在涛声中呼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六月原是一本很伤感的书,结局如此之凄美,落日西沉。洛夫的这首诗在我的记忆中已存在十多年了吧,在我所读过的诗歌中,无论是中外还是古诗今韵,唯有它可以一直鲜活的存贮在我的脑子里,可以被我只字不漏的反复吟诵。
呼唤过你的名字,那名字有你的笑容你的聆声,在午夜的梦里,盛开如花;那名字有如火的情节有娓娓的心曲,在午夜的梦里,潺潺缓缓。
如果爱可以是水,它应该是从最高的那座山峰发源吧。原是那样的晶莹洁白是那样的透彻至骨,因为某种渴望某种机缘,才被心灵融化。开始是那样的静默无声,然后有了润泽有了细微的声响有了点滴有了汇聚有了绵绵有了绢绢有了潺潺,再接着就开始有了涌流有了夺奔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它跃过山涧淌过平原,穿过丛林流过荒野,时而伏于地表时而潜于地下,暴燥过柔顺过,襟锢过依洄过,绕过岐路辟过蹊径。彷惶时,只怕山重水复疑无路,幡然时方知曲径不能通幽。大方时浩浩汤汤,小气时束腰收腹。承载舟楫帆影也颠覆日月星辰。怒时白浪滔天,静时轻波微澜。一路有红花绿树相伴,一路有青山鸟鸣相送,既有长河落日也有大漠孤烟。
水随时会被蒸发,化为气化为天边的一朵云,但爱呢?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碾落红尘,有多少爱独倚墙角,有多少爱寂寞无开主,又有多少爱可以碧海丹青夜夜心,又有多少爱不是渐行渐远渐无期呢?
你依然凝视,那人眼展示的一片纯白,他跪向你向昨日向黄昏,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烛点亮那一盏茫然。
当你泛舟而来,那顺流而至的波纹,只能被我微笑着囚进心的堤岸,还有那岸上拂水的杨柳只能郁郁的哭泣。那窗外伸手可及的云啊,只能在我的肩头黯然栖息。
当你划桨而去,那隐隐入耳的涛声,只留下猿啼,留下水尽江头愁不尽的唏嘘。云卷云舒,覆水难收。
当水化为了云,当云化为了水。还能抓住什么呢?你曾被称为雪的眸子,现有人叫——烟。云中你来,云中你去,我只是山头那笑傲的松。
8、石头旁长着小花,大河浪里藏着歌声,暴风雨后挂着彩虹。流动而平凡的风景往往不被许多人在意,所以常常一家欢喜一家愁,一家平淡一家惆怅,如果我不懂得忘,忘了惆怅,忘了牵心恼心的事,那么从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便如何也潇洒淡薄不起了。
“其实很喜欢云,我怎会忘了在钢筋水泥之中,我的头顶上,居然还有如此温柔曼妙的东西,由微风所放牧。”随着云的幻化飘移,我便如静水一般沉静,一双凝视云影的瞳仁,再也望不见冷漠、纠结,献媚,便如坐在漂流瓶中,清秀无言而且永恒的流浪。
《忆秦娥》上曰:清溪咽。霜风洗头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一位诗人说得好:一苇可渡,上苍啊,请送我去未知的彼岸,那儿梨花白,桃花红,我用指尖上的疼,云朵上的蓝,心河里的酸,配成一幅班驳的,谁也仿制不了的图案。
9、月是宁静的、皎洁的、柔媚的,月光是朦胧的、飘渺的、虚幻的。而秋之月更是多情的、忧伤的、凄美的、孤傲的。
多少文人墨客,在秋月中抒发情怀,在秋月中诉说离愁,在秋月中寄托相思。
喜欢在秋夜,在秋月下与古人一起在词的意境中去感受、去怀想。
喜欢在秋夜,独自走在洒满银色月光的林中小路上,听着林中秋虫的啁啾,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清朗、明净、幽远。
喜欢独自倚窗而立,看着一帘弯月,孤寂地挂在树梢,感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桐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孤独、凄冷、愁思。感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奇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苦闷、高洁、孤傲。
喜欢在满月当空的夜晚,挽起窗纱,任月光泻进房间,一个人默默地席地而坐,让月光轻抚着我,听着《月光曲》感受“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的浓情、深意和无法排解的思念。感受“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睡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那种别离、愁怀。
当你独怀相思,遥寄思念时,你会吟出“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肷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的悲凉。会感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惆怅、伤感、无奈。感受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执着。
喜欢宋词,喜欢苏轼的豪爽,辛弃疾的奔放。但更喜欢温庭筠、柳永的艳丽、婉约,李煜的惆怅,李清照的离恨。
喜欢那一份缠绵,那一份怀想,那一份无奈,那一份愁绪,那一份凄切,那一份牵挂。
心会因那一份缠绵而变得柔软,会因那份怀想而变得湿润,会因那份无奈而变得执着,会因那份愁绪而变得向往,会因那份凄切而变得美丽,会因那一份牵挂而变得甜蜜。
人生也会因这与古人敏感而细腻的情感一起度过而变得丰富、丰厚。
秋夜是宁静的,秋之月是孤傲的,又是令人怀想的……
10、有多久,我们竟忘了头顶上,有这么温柔曼妙的东西,有微风所放逐,悄然无声的演着一幕幕美妙而精彩的童话,不时翻版着图案、情节,即兴演义着。我们忘了看云,忘记了头顶上还有一个可供心灵散步的青天,我们遗忘了许多闲适的心情,失去了许多凝眸玄想的乐趣。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24
稱謂:
内容: